// 设 计 论 坛
人文/可持续/科技
再生设计
重构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建我们的审美与城市构想……
由“设计上海”主创团队倾力打造的首届“设计深圳”将于今年12月1-4日正式登陆深圳会展中心。随之全新发布的“设计深圳”2022 设计论坛,将由“设计上海”团队倾力打造,并延续一贯的专业品质,云集全球极具影响力的设计大咖,传递前沿设计理念与理论观察。
点击上方视频,回顾“设计上海”2021设计论坛精彩瞬间
论坛主题:再生设计
——幸福的形塑:人文,可持续,科技
“设计深圳”2022 设计论坛主题是“再生设计”——幸福的形塑:人文,可持续,科技。设计即创造;如今,设计演变成了再创造。“为幸福而设计”即为了人类身体健康和美好生活而设计,“再生设计”在这一进程中至关重要;既是一种延续,也是一种“重新构思”,不仅重构着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而且重构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人类的健康与地球的未来息息相关。
“设计深圳”2022 设计论坛部分演讲嘉宾
尤其是对于深圳这座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之都而言,再生设计让数字世界成为焦点。在我们重建自然环境、建筑、城市和自我意识的同时,数字科技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构建全新生活方式。我们正面临着使数字化进程和自然发展同步进行的严峻挑战。在元宇宙引爆全球话题的当下,它无疑为我们的创意活力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但本质上,元宇宙并没有为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息繁衍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这种无处不在的创意活力与我们人类的动力交汇之处,就是我们设计的全新焦点,以此再生设计、创造幸福,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非剥削自然。循环经济已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将零废弃、净零碳和创造性的重复利用融入我们的设计思维,以及我们审视世界的方式,即为幸福而设计。
Aidan Walker
设计上海/设计深圳
设计论坛总监
我们别无选择,必须重新审视当下的重中之重,重构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建我们的审美与城市构想,重塑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以此实现人类,社会和地球的健康永续。
再生设计意味着重新构建设计本身。我们的住宅、工作空间与公共空间等领域必须能够赋予我们价值、真实性和归属感;我们打造和使用的产品必将呈现精湛工艺与不渝匠心所象征的高贵品质;与此同时,我们探索新材料与新科技中的精妙语言,在沟通彼此、联结社区、面向自然的彼岸间架起桥梁。
这个十二月,与我们相约深圳,携手探索“再生设计”之道,为人类、为社会、为地球共建幸福美好未来。
赵梦莺菲
国际精品生活设计媒体 《居上LIFENESS》 创始人兼主编,法国 DNA Paris 设计大奖评审,设计论坛主持人
建筑是人类日常活动最大的耗能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我们期待建筑设计能够实现更美好的人居环境,同时更希望能运用创新性的科技研究来追寻“碳中和”的目标。《居上LIFENESS》作为一家以设计生活方式为主导的媒体,一直致力于传播国际前沿的设计理念。我们相信设计的美是无法穷尽的,设计的方法亦然。以“再生设计”为导向的设计方法是一次挑战,更是一场机遇。来自全球的设计行业从业者,将在这里向我们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和实践经验,一起面向设计的未来!
主题之一:人文设计
建筑中的人与自然、文化、社区关系
人文、可持续和科技,是相辅相成的理念元素。在商业建筑、办公建筑以及剧院、医院、学校和博物馆等公共建筑中,人文角度的考量至关重要,它关系着人如何在建筑中与自然发生联系,如何体现当地的文化传统与社区关怀。本期文章,我们将在 Carlo Ratti Associati 、Steven Chilton Architects 和 B+H Architects 三所建筑设计事务所的相关案例中,与演讲嘉宾一起寻找建筑设计与人文理念的答案。
演讲嘉宾
Carlo Ratti
教授,麻省理工学院 (MIT) Senseable City Lab 主任,Carlo Ratti Associati 创始合伙人
Carlo Ratti 教授是一名建筑师和工程师,他在麻省理工学院 (MIT) 任教,指导 Senseable City Lab,并是国际设计和创新办公室 Carlo Ratti Associati 的创始合伙人。CRA旨在探索建筑环境中自然和人工之间的交叉,通常利用数字技术作为城市空间中思考、设计和制造创新的多学科任务的一部分。
空中绿洲 · 金凯源中心
BIG / Carlo Ratti Associati,2022
01
金凯源中心(CapitaSpring)是一座延续了新加坡开创性的“垂直都市主义”的空中绿洲。它由丹麦建筑事务所 BIG 与 Carlo Ratti Associati 联合打造。放眼建筑的多个立面,构成外观的标志性垂直元素仿佛被随意拉扯开,从中可瞥见镶嵌在底层、核心区和屋顶的繁茂绿植。CRA 在设计中强化了新加坡作为“花园城市”的美誉,整个项目容纳超过 80,000 株植物,绿色容积率(GPR)超过 1:1.4,总景观面积达到 8,300 平方米以上,相当于其场地面积的 140%。
“
将我们的设计方法、创新研究与BIG在建筑规模上的技能相结合,是对建筑的一种丰富。随着项目向公众开放,我为我们如何增强整个建筑的公共空间,为所有用户创造最佳体验,利用技术和与自然元素的前所未有的融合感到自豪。
—— CRA 创始合伙人
麻省理工学院感知城市实验室主任
Carlo Ratti
螺旋步道打造空中花园
项目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在办公室与住宅区之间形成的建筑核心——一个高 35 米、用于工作、休闲散步、放松、锻炼和活动的露天花园。花园由四个被称作“绿洲”的有机软景观链接,它们将自然无缝地垂直编织到建筑中,在遵循场地的空间限制下为租户和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绿色空间,将现代建筑的优雅流畅与无处不在的热带自然相映成趣。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垂直主义延续本地社区文化
考虑到这里原是一个公共停车场和小贩中心,金凯源中心将具有历史意义的市场街(Market Street)一部分恢复为公共区域。标志性的市场街小贩中心经过重新打造后占据大楼的第二和第三层,共设有 56 个食品摊位——这巩固了该地作为城市美食体验的中心,以及它在维护当地文化和社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建筑的前八层专门用于服务式公寓,设有游泳池、按摩池、慢跑道、健身房、共享厨房、居民休息室和烧烤架等各种设施。顶部 29 层则提供高级办公空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屋顶花园实现“从农场到餐桌”
在凯源中心的屋顶花园,除了能享受一览无余的城市景观,同时也可以体验1-Arden 的Food Forest 有机菜园。目前,占地近460㎡的五个主题地块上种植了超过 150 种水果、蔬菜、草药和花卉,为大楼的餐厅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蔬菜。
摩天农场 · 物美建木中心
Carlo Ratti Associati / ZERO,2021
02
物美建木中心是一个由中国连锁超市品牌“物美”所举办的国际竞赛项目,该项目预计在深圳的中央商务区内的最后一块空地上建造高楼。Carlo Ratti Associati 为此设计了一座218米高的大厦,并与都市农业相结合,将一整个大型垂直水培农场覆盖于其立面之上。这栋51层的高塔还将包括住房、办公室、超市和一个带有内部花园的美术广场,以供休闲和社交聚会使用。
“
从巴黎、纽约再到新加坡,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尝试小规模的城市农业。物美建木中心则将这一热潮推向一个全新高度,并以其自身的设计,为未来城市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因为它涉及当今最迫切的建筑挑战之一:如何将自然世界融入建筑设计。这一塔楼除了生产食物外,其农场还有助于遮挡阳光,以此解决高层建筑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 CRA 创始合伙人
麻省理工学院感知城市实验室主任
Carlo Ratti
自给自足的摩天农场
在 CRA 的设计方案中,这个可以自给自足的大楼每年预计可以生产270000公斤食物,供约40000人食用,居民们可以食用自己在楼内种植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CRA 与专门研究农业创新的意大利公司 ZERO 进行合作,该公司引入了人工智能“虚拟农艺师”系统,可以负责处理农场的日常运营。此外,立面上的景观梯田还囊括了睡莲、蕨类植物、荔枝等作物,以此进一步地促进楼内的生物多样性。
沟通天地的人文中心
这栋大厦的名字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中连接天地的“建木”,它是一个用于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建木中心将“天圆地方”的概念重新诠释:建筑的底部为矩形,而体块随着高度渐渐上升,逐步转变为圆柱形。此外,建筑表面的绿植大幅度地减少了进入室内空间的太阳辐照度,并促进了自然通风。同时,两层高的露台花园与室内空间无缝衔接,并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
演讲嘉宾
Steven Chilton
Steven Chilton Architects 创始人
Steven 于2015年成立了 SCA | Steven Chilton Architects,并领导 SCA 所有项目的设计开发。他拥有超过25年的设计和设计经验,包括伦敦眼、武汉汉秀剧院、无锡太湖剧院和融创广州大剧院等独特的标志性建筑和创新建筑。他的作品因其叙事动力、文化洞察力和对技术的创造性运用而赢得了国际赞誉。实现设计的潜力,改变和带来欢乐的人们的生活是推动和激励他的工作的力量。
竹海环绕 · 无锡太湖剧院
Steven Chilton Architects,2019
01
无锡太湖剧院坐落在太湖湖畔,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最大的竹林——宜兴竹海风景区。这一可容纳2000个座位的大剧院将与 Franco Dragone 设计的永久水上表演融为一体。建筑的外观由三个主要元素组成:柱子、遮阳篷和建筑围护结构。细长的白色柱子代表竹林的抽象意向,围绕建筑物的周边定位,从而在建筑立面和周围的景观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竹”柱在各个入口清晰树立,以便构筑进入建筑的通道。
柱形林立的天蓬结构
遮阳篷在屋顶水平环绕建筑物,从概念上说,它代表了存在于竹林顶端的树冠。天篷是由各种三角形构架组成,包含多排金色阳极氧化铝百叶窗。每个三角形构架都是随机定向的,以创造有机变化的结构,阳光穿过构架时,将会投射出明暗不同的图案。每个百叶窗也设置在不同的角度,以提高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时的变化感。
玻璃幕墙下的金色竹林
建筑的外墙主要由覆盖以彩色饰面的预制砌块和玻璃幕墙构成。通高的玻璃墙围绕着整个入口大厅,为主要的公共区域提供了最大化的视野。玻璃的表面上还烧结以白色和金色的条带图案,同样也是模仿了竹林的形态,并能够使环绕在建筑外部的白色柱群产生更加强烈的效果。夜晚,建筑的外墙将由灯光从下方照亮,成为一座缥缈的灯塔,在柱群构成的竹林之间露出身影,从而将游客和观众从湖岸和周围吸引过来。
百鸟朝凤 · 融创大剧院
Steven Chilton Architects,2020
02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自汉代以来一直是重要的艺术和贸易中心。Steven Chilton Architects 在设计融创大剧院时,深受当地传统和当代艺术家的启发,剧院的设计理念借鉴了艺术家张鸿飞的刺绣图案,以呼应广州的历史与当下。
“
几千年来,广州一直是艺术家们的灵感发源地,他们影响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设计中,我们致力于通过剧院传达这座城市的历史、热情和创造力,从而孕育下一代表演艺术家。我们深受当地广为流传的传说《百鸟朝凤》的影响。凤凰代表着美德和高雅,寓言则意味着认可和引领。
—— Steven Chilton Architects 创始人
Steven Chilton
扭转立面模仿飘逸丝绸
在广州,丝绸用于刺绣已有千年历史,当地艺术家创造性地将帷帐和长袍等丝绸制品作为描绘神话故事和自然风光的媒介。以此为灵感,剧院外壳采取十组扭转的褶皱来模拟丝绸的质感,褶皱表面向内收拢,在地面处形成了不同的入口,每个入口均受到上方悬挑的保护。
百鸟图案转译刺绣艺术
剧院表面的图案承载了培养人才的使命。设计团队使用艺术家张鸿飞设计的图案,将其手稿转译后印刷到几何体表面。整体构图风格受到纹身艺术美学的启发,每个图案的位置都经过仔细研究,以适应表面的几何构成。重要的凤凰图案位于突显的位置,鸟等次要图案则有机地分散在空隙之中。外壳由数千个印有不同图案的穿孔铝板组成,它们由钢管焊接成的复杂结构支撑,这种结构与支撑剧院上部空间的混凝土结构相辅相成。
沉浸式舞台体验
礼堂共有2000个座位,沉浸式表演场地可以从典型的360度剧院转变成任意角度范围的舞台布局。沉浸式体验通过360块高架LED显示屏传递给观众。舞台上方还配置了12台升降机、3个移动轨道和轨道车。观众席上方的框架中有两个储藏设备,可以将布景降落在升降舞台的上方。
演讲嘉宾
Coco Lin
B+H Architects 合伙人
Coco Lin 出生于建筑师世家,在她的眼中,建筑是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工作中看似毫无关联的学科知识在相互融合后乐趣倍增。她认为,建筑是一门语言,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将项目的独特美感传递给使用该建筑的人们。而 B+H 的使命,就是为人设计大胆而富有灵感的空间。能够与B+H团队内外的各类专家互相沟通交流使她乐在其中。
生命之源 · 嘉兴凯宜医院
B+H Architects,2021
01
新落成的嘉兴凯宜医院,在提升健康服务的同时,应对所在社区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500床位的嘉兴凯宜医院是一家由哥伦比亚中国投资建设的综合医院,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为当地打造了一个医疗设施的新标杆。嘉兴凯宜医院的设计,体现了“以病患为中心”的设计原则,旨在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同时满足所在社区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
步入公园的亲生命设计
医院位于公园般的环境之中,亲生命设计贯穿始终:包括与负一楼餐厅相连的下沉式花园,四楼的屋顶花园,医院室内的水平&垂直绿化,配有步道和各式水景的公园;所有这些将室内外空间有机连接起来,为患者带来健康与活力。植被与树木也很好地隔离了医院与周围的噪声。此外,建筑的朝向也考虑了盛行风向与自然采光。
如家般温馨的中庭空间
医院大厅的休息区被布置成客厅的模样,搭配室内绿植,试图营造出家的氛围。设计受中国传统院落启发,采用基础的布局,将医院的核心功能区布置在采光充足的中庭周围。嘉兴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众人在秋日里来此观赏金色的银杏叶。银杏树象征着力量、希望和韧性,这些特质也被设计师提炼为抽象的设计语言,运用在医院室内设计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充满力量的康复社区
医院内的共享公共空间为等候的家属提供了一个可以休息并互相鼓励的空间。11层的住院大楼则被打造成成一处大型社区,包括一间大型报告厅,通往餐厅的下沉式花园,以及拥有水景与休息区的公园。这些公共空间旨在增进患者、访客及医护人员间的交流与沟通,帮助患者康复的同时建立社区的连接感。另外,加宽的走廊、优化的外部视野、温度与照明调控、疗愈的配色等细节,都在尽可能提升患者的舒适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校园“集市” · 不列颠
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会大楼
B+H Architects / DIALOG, 2015
02
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B+H Architects 与 DIALOG 合作设计了一座全新的、可持续的 AMS Nest 中心。这栋五层楼、耗资1.07亿美元的学生会建筑,其中75%的资金都来自学生,于是学生的参与成为项目构建过程中的驱动因素。项目以响应校园总体的规划为导向,融入校园中标志性的“小丘”这一环境特征,而布局上致力于实现传统的“集市”功能。
“
我们对项目的建筑设计感到非常自豪。这是一个当代的作品,学生们喜欢它。我们希望 AMS Nest 能够成为革新合作项目的基准。
—— B+H Architects 主管
Kevin Stelzer
共商共选的设计立方
在探索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团队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平台来发表他们对设计的看法和共同愿望。通过社会媒体、YouTube、海报宣传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这一做法对于全面获取学生们的意见至关重要。经过多达18次的联合研讨,一间弹出式的玻璃隔间,即“设计立方”,在原学生会建筑的旧址上拔地而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可持续的多元场所
为了确保项目的强适应能力,设计的很多方面是可移动、可重组的。同时,为维持经济的可持续性,该多元化场所提供了无数的功能,如学生娱乐室、餐饮、零售、日托、会议室、三层高的室内攀岩墙、及多功能的活动场地。学生经营的酒吧和餐馆项目,甚至是直接利用建筑的绿色屋顶种植生产产品,是学生会的主要收入驱动之一。
绿色“三角洲” · 深圳
自然博物馆景观设计
3XN/B+H Architects/Zhubo consortium, 2022
03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首座大型综合类自然博物馆、深圳市“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深圳自然博物馆自项目规划之初就备受各界关注。深圳自然博物馆毗邻风景秀美、蓬勃活力的坪山燕子湖片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馆。
山水相依的人文场景
岭南自然风光旖旎,山峦起伏,河网纵横,“水”在岭南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此为灵感,同时受到本地“山林—河湖—植被”绿色生态轴线的启发,B+H、3XN和筑博联合体的中标方案将 “河流” 作为主线, 为深圳自然博物馆打造了以 “三角洲” 为名的建筑和景观设计概念,在燕子岭和燕子湖之间开辟出一处生态融合空间,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新 “三角洲” ,以此反映该区域丰富活跃的生态及人文场景。
深圳的屋顶三角洲
建筑与景观和谐配合的原则贯穿设计始终,力求保护和展示自然美景,以及场地周围发挥关键作用的多样生态系统。为此,景观不是止步于基地边界,而是自然地流动和流出,将焕活的生态系统引入建筑,并将学习区域扩展至周围的公共开放空间,从而建造了一个包含屋顶植物花园、阶梯式湿地岛屿和蜿蜒滨河公园的精彩的交互式公共场域。
大湾区的活力灯塔
作为学习和探索的场所,博物馆旨在深度连接游客和周边社区。方案细致平衡各类社区成员和参与者的需求,致力于将博物馆打造成为未来经济、旅游、文化和教育的驱动力。博物馆充当了整个活力社区的灯塔,与周边学校、会议场馆、商业与住宅区,以及公共交通和开放空间紧密相连,助力提升城区综合能级,一个可持续的韧性未来正蓄势待发。项目预计2025年底建成。
正如本次论坛主题中所一再强调的“为幸福而设计”,在“再生设计”的课题之下,充分发挥“人文”方面的理论优势,将自然嵌入、文化融合,并激发社区的综合活力,才是实现人类身心健康与幸福生活的前提。相信在未来的建筑空间中,我们将更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理念为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切实改变。
图片 | 来自各工作室及网络
分享动态 ▾
点亮“设计上海”公众号”星标“与”在看“标志,
欢迎”分享”、“点赞”,传递设计理念,分享设计动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设计上海”(ID:DesignShowShanghai)。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