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楚轩、沈奇岚、刘擎:“想象上海”在城市中发生

冯楚轩、沈奇岚、刘擎:“想象上海”在城市中发生



 



















loliloli,《长长》,2022

M+黑石




同频




“想象上海”


Gucci × 栩栩华生












正如“想象上海”最初希望的,“以开放的命题对这座‘梦之城’展开多元畅想,透过多维视角发掘城市里‘美’存在的无限可能”。“想象上海”将上海这座城市视为呈现公共创意的实验场,区别于当代艺术领域在学科意义上所界定的艺术实践,观看城市的不同视角和从中生发的创意同样值得被关注、分享和传递。





图片致谢Gucci与栩栩华生内容集团




今年夏日,意大利奢侈品品牌古驰 (Gucci) 和中国本土领先的时尚传媒平台栩栩华生内容集团携手发起了线上艺术创作征集企划想象上海” (BLOOMING SHANGHAI) ,并于9月27日在上海静安嘉里中心举办了同名展览。在展览开幕之前,由特别评审团甄选出的优胜作品已于7月在M+幸福里、上生·新所、丰盛里古驰艺术墙等上海浦西地标性建筑的外立面呈现。根据“地域性、原创性、标志性、社会性、情感性、可行性”的多维考量,“想象上海”面向不限年龄和职业的大众群体,尤其聚焦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居住在上海的人们,希望通过他们对上海这座“梦之城”的记忆和憧憬,来丰富想象上海的可能性,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可视化的体验。




“想象上海”线下展览现场,上海静安嘉里中心





Frank Zou,《记忆上海》,M+幸福里





万茜,《上新现场》,上生·新所




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的商贸中心,一直以来都以包容的姿态接纳来自不同地域的社群而形成独特的文化土壤。古驰作为意大利首屈一指的奢侈品牌,在进驻中国后便见证了千禧年后中国经济的飞速成长。尤其在上海这一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场域中,古驰借助时装的语言深入城市经验,持续挖掘人们审视和想象当代生活的多维视角,尝试在更宽广的艺术疆域中扩展品牌的哲学表达以及品牌创作的可能性。栩栩华生则长年以上海为主要阵地观察并记录着上海的流变,不断更新着人们对公共空间中个人生活方式的理解,从而连接起这座城市中个人和群体间的独特叙事。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想象上海”艺术创作征集企划在古驰和栩栩华生的强强联合下应际而生,以此推动并激发更多关于上海的积极畅想。




“想象上海”艺术创作征集企划海报张贴,沙美大楼




正如“想象上海”最初希望的,“以开放的命题对这座‘梦之城’展开多元畅想,透过多维视角发掘城市里‘美’存在的无限可能”。“想象上海”将上海这座城市视为呈现公共创意的实验场,区别于当代艺术领域在学科意义上所界定的艺术实践,观看城市的不同视角和从中生发的创意同样值得被关注、分享和传递。也因此,“想象上海”与其说是一次征集创意的评选企划,倒不如说是一次收获丰盛创意和实现跨专业交流的聚会。除了古驰的创作总监亚力山卓·米开理 (Alessandro Michele) 、栩栩华生内容集团的总编辑冯楚轩之外,“想象上海”评审团的阵容集结了来自各个不同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包括音乐人兼演员李宇春、艺术家徐震、大观学者兼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刘擎、青年编剧兼导演邵艺辉以及艺术评论家兼策展人沈奇岚


这一企划破除了“艺术”只能在展厅中发生的边界,消除了人们与“艺术展览”的距离,更为直接地呈现人们对于城市之美的探索旅程。由于“想象上海”面向群体的丰富性,我们很难只将目光停留在被评选而出的个体创作,而是感受到他们所共同传递出的,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信念和情感。以下内容即作为“想象上海”的延续,Art-Ba-Ba特此邀请栩栩华生总编辑冯楚轩为我们更加深入地介绍“想象上海”的起源与愿景,也与评委刘擎、沈奇岚就作品评选和“想象上海”发生的意义进行了探讨。此时此刻,我们看到经历疫情重创之后的上海正在逐渐苏醒,对上海的无尽想象将不仅为上海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其正在迎接的转变展开新的篇章。






01

上海应当属于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人,无论他们身处何方








冯楚轩 

Feng Chuxuan


栩栩华生内容集团创始人暨总编辑。





Art-Ba-Ba:

能否与我们谈谈栩栩华生最初与古驰跨界联合发起“想象上海”的起源?最初是由什么推动了这个艺术创作征集企划的发生?


冯楚轩:

从古到今,因其发达的经济与人文环境,上海作为一座承载着多维叙事的城市,始终都是万般想象的汇集地。对于栩栩华生而言,上海是我们的主阵地之一,我们的多项业务落地于此,我们的思考、创造、交流均与这座城市不断产生着碰撞与交集。而古驰一直以来也专注于对城市场域的探索,从一系列的展览到时装秀,上海也是古驰创作与想象的重要寄居之地。上海带给我们双方诸多丰盛而难忘的时刻,在我们看来,上海本身即意味着“想象”。

我们希望邀请公众一同参与到这场“想象”中——这座城市永远都期待着美好的愿景与蓬勃的生机。上海应当属于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人,无论他们身处何方。此外,这场征集活动并未对参与者的年龄或职业设限,相较于艺术时常给人带来的距离感和精英主义倾向,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这场艺术创作中,刻画自己心中的城市。




“想象上海”特别装饰,上海SLAB TOWN





“想象上海”艺术创作征集企划海报张贴,M+幸福里





Art-Ba-Ba:

面对“想象上海”以“梦之城”为命题寻找叙事上海的多种可能,您提到了多元创作力和社群凝聚力对于上海这座极具包容性的摩登城市在当下的重要性。那么,针对上海在中国的特殊位置和它于近几年经历的变化,您认为用“想象”去创造上海能够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居住在上海的人们带来怎样的图景?


冯楚轩:

对于过往而言,“想象”是对城市发展进程的回溯——从十里洋场带来的历史文化底蕴,到新中国成立与改革开放所塑造出的全新城市面貌,古今与东西的交融贯穿着上海的城市发展进程;对于当下而言,“想象”则是对城市栖居者生活现状的记录,是在一种高速运转之下对于城市脉搏的触碰与摸索,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激励与鼓舞;而对于未来,这场“想象”是无止尽的,就像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构建出的迥异城市形态,这些“想象”指向的是无限的可能性。





(上)“想象上海”艺术创作征集企划海报张贴,上生·新所

(下)“想象上海”艺术创作征集企划海报张贴,现所




Art-Ba-Ba:

从项目征集的发起,评选作品的过程,到展览最终的呈现,结合外界带给您的反馈,这个项目的实际发生带给您怎样的感受?


冯楚轩:

在征集过程中我们共收获了2000多件作品,参与者中不乏文化创意产业内的人士,还有业余的艺术爱好者,乃至颇具绘画天赋的小朋友们。非常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以及评审们在多轮评选中展示出的专业与耐心,让我们的线上艺廊和线下展览都呈现出如此丰富多元的面貌。我们惊讶于这种多元性以及大家对于上海真挚热烈的情感,更是感叹于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在形式技法以及人文情怀上的精彩表达。而位于静安嘉里中心展览现场络绎不绝的人流,让我们相信大家对于这座城市的热情与憧憬一定会助力“想象”成为“现实”。







02

在更宽阔的视野中看上海








刘擎

Liu Qing


大观学者兼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





Art-Ba-Ba:

“想象上海”以“梦之城”这一开放性的命题强调了想象上海的可能,但同时也与上海的现实情况密不可分。从您的个人角度出发,您认为这个艺术创作征集项目带给上海这座城市怎样不同维度的新的解读可能?


刘擎:

我觉得通过这次的作品展,把我们重新带到了一个更宽阔的视野中去看上海。不管是历史与当下的关系,还是国外与本土相互影响的交织,就会发现上海是在这种互动中生长出来的一种城市文化,它有非常强大、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具有想象的空间。所以通过这样一个对上海更宽阔的蓝图展现,能够帮助我们,从某一刻的艰难中唤醒过来,去看到希望和信心。这个城市有着自己的韧性、强度和力量。





“想象上海”线下展览现场,上海静安嘉里中心




Art-Ba-Ba:

除了“想象上海”这个艺术创作征集企划本身所面向的可能,该项目的呈现实际上也是众多跨领域范围的结合,无论是栩栩华生与古驰的跨界合作,还是众多来自不同行业的评审所构建的评审团,您认为在现阶段近距离交流和在地合作难以实现的情况下,这样的平台对于您所处的日常意味着怎样不同的经历?


刘擎:

我觉得这样的平台很好的从这种跨学科的跨界合作中,让每一个行业都能从彼此之间汲取和收获,然后大家的合作会形成一个更好的整体效果,远远大于自己在个体里面的作用,也开拓了更多的可能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验和特别的经历。






03

艺术的本质是给予、相遇和联结








沈奇岚

Shen Qilan


艺术评论家兼策展人。





Art-Ba-Ba:

当您最初接到参与栩栩华生与古驰携手发起的“想象上海”的评审工作时,您如何理解该项目的愿景?


沈奇岚:

希望这个项目可以给这个城市带来一些新的能量,让人重新感受到生活中美好温暖的事物。




Charlotte Peng,《怪兽爱上海生活》




Art-Ba-Ba:

“想象上海”以“梦之城”这一开放性的命题强调了想象上海的可能,但同时也与上海的现实情况密不可分。从您的个人角度出发,您认为这个艺术创作征集项目带给上海这座城市怎样新的解读可能?


沈奇岚:

从个人角度出发,在评审过程中,我常去递交作品的页面看大家递交的作品。去理解和感受那么多人如何看待和想象这个城市,也给我带来许多的安慰。特别是看到小朋友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他们充满天真和希望的笔触,让人暗暗想:大人们得努力啊,给小朋友们一个更好的世界。引用一位参赛者的话:“事物冲破时空文化界限汇集,撞击,再重生。”让人感动。


Art-Ba-Ba:

“想象上海”这一艺术创作征集企划是一个对各行业的创意人开放的项目,结合您在您所从事的当代艺术领域观察的经验,您如何看待这个项目带给我们的新的面貌,以及您对评选作品判断标准的变化?


沈奇岚:

我对评选作品判断的标准没有发生变化——艺术的本质是给予,是相遇和联结。这些作品上墙后,在城市中给人们带来力量和希望,是一份美好的礼物。




胡钟文,《绽放》




Art-Ba-Ba:

在“想象上海”这个项目从发起到最后呈现的过程中,除了接触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之外,也伴随众多跨专业的交流,这样跨界平台的出现和开展艺术项目的持续力带给您怎样新的启发?


沈奇岚:

可以观察到的是,品牌和媒体共同建设一个发声平台,邀请创意者们进行表达,这是个积极的事情。创作者需要更多的平台来展现才华,锻炼手感。当代艺术可以和不同领域的朋友们多多碰撞,产生火花。优秀的人可以在不同的领域汲取养分,多一些旅程丰富自己。




古驰创作总监亚力山卓·米开理为征集活动特别创作的插画作品











REVIEW ↓



同频

Louis Li × 张海佩|是什么塑造了“安特卫普”的艺术土壤



侧面

王思顺的身体—雕塑历险:神秘因、未知后果与理智的野蛮



ABB周报

塞西莉亚·维纳涡轮大厅委任项目揭幕;五位艺术界人士获2022年麦克阿瑟“天才奖”;气候变化抗议者向梵高画作泼洒番茄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t Ba Ba”(ID:Art-Ba-B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