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办公模式,为什么能成为疫情后的主导办公模式?

混合办公模式,为什么能成为疫情后的主导办公模式?


疫情以来,大家讨论的都是“远程办公”,“虚拟办公”,“SOHO”、“WFH”等各种办公方式概念,很多人会问——

传统的办公空间会消失吗?

我们的答案很肯定,

不会

为什么我们坚定地认为办公空间会有存在的必要呢?

这得从一个实验说起。

密西根大学做了一个合作赚钱的实验,把实验人员分为两组,一组面对面交流10分钟,一组在线上交流30分钟。然后给到赚钱任何,大家需要彼此合作才能完成此项目。


你猜猜,哪个组赚得多?


可能你已经猜到了!

第一组赚的钱多!

而且多得多!


也就是说,在这10分钟之内,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信任,生发出来的合作协作的意愿,比线上交流多得多。

越是复杂的工作,越是需要信任、共情、团队愿景、彼此协作。

这需要一个环境。

一个承载这些“信任、共情、团队愿景、彼此协作”的环境。

谷歌创新经理Frederik Pferdt说:


环境影响人的行为,如果你想鼓励创造力、鼓励交流,你应该创造一个适合的环境。


google的车库

而在疫情之后,许多人把重点放在降低办公空间的成本上,放在灵活办公方式上,抑或是线上的沟通工具上。

但我们还是想关注一下办公空间本身,毕竟就像我们前天的文章所说——科技巨头在逆势大量购置办公地产,因为他们最需要的是创新。


所以,我们想研究一下,疫情让人们对“工作空间”本身有什么不一样的诉求。

“中枢+辐条”模式

城市中心办公楼的昂贵租金、员工长时间的通勤成本、僵硬的工作时间,早在疫情之前,对这种传统办公模式的反思就已经兴起。

也是因为疫情,我们一直在提的“中枢+辐条”模式,有了更多的施展空间:

在城市中心的这个总部,这个中枢,也就是区域总部及全球总部,将变得更为多元:


它是“想法中心”、“品牌中心”和“创新中心”,这个“中心”会将员工和客户聚集起来,增加参与感,培训员工,分享制度的经验,通过创新支持组织增长。

比如,在京东方(成都)创新中心,我们就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人才交流、展示交易融于一体,聚焦显示、传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构建多维创新生态。





而在各城市各片区,公司们将会更广泛地设定小型卫星办公室,满足会议、硬件支持等部分功能。

这样的模式一方面可弥补居家办公中缺失的沟通协作,一方面也改善了传统固定办公模式中的高通勤成本、租金贵、时间死板的问题。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吸引到了人才,将最广泛的信息与想法连接了起来。

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

当员工不在同一个地方时,企业文化的发展和维持就变得愈发困难。

想象一下,你每天在线上跟员工说“诚实、开放、创新、进取”这些词语,会对打造出一个有魅力的公司文化么?

不会!


文化是非常微妙的,文化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甚至不可以言说的东西。

但它非常重要。


当AIRBNB于2012年做完C轮融资后,他们把金主Peter Thiel(从0到1的作者)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问Peter,你想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什么。

Peter毫不犹豫地说:

别搞砸了你们的公司文化。 



airbnb总部办公空间

在后疫情时代,竞争更为激烈,有更强劲文化的公司会有更大的优势。办公空间也超越了“办公的场所”,成为企业文化的承载体。

办公空间本身就应该是品牌,是文化,有一定的独特性,彰显与企业文化相符合的气质与连贯性。

比如,在设计椰岛游戏公司的办公总部中,FTA不仅在色系标识系统上与公司文化保持一致,更研究了员工平时工作之间的互动文化,在此基础上,尝试了非固定模式的空间组织,提供员工最大化的自主权,同时化整为零,在传统的办公走廊中赋予强烈的设计互动体验的“好玩”空间。把单一属性的交通空间功能化,营造了具有电影画面感的多功能体验空间,提供了游戏产业在线下实体办公空间的全新设计角度。





多功能的办公社区

当疫情让空间阻隔了连接,及时转变思路很重要。

当人们不能大规模,近距离地高密度聚集在某一个特定区域中时,那么我们可以在更大区域中的各个节点里的进行新的聚集。一方面依赖流程中的上下游关系以及形成赖以存在的互动效应,从而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工作网络,另一方面构建功能混合的超本地化街区。

如小米有品南京总部的竞标方案。我们深入研究了小米有品的各产品线,力图将小米有品里的部落成员有机地容纳在这一现代简约的企业园区内,形成“超级办公社区”。

在规划层面,分为“三轴”、“四区”、“五院”。

“三轴” 有“科技轴(主米轴)”、“入口礼仪轴(主米轴)”以及两条次米轴。“四区”包括“有品总部办公区”、“有品旗舰体验店”、“生态 链办公区”及“生态办公区”。“五院”里有“入口礼仪广场”、“商业有品乐活庭院”、“形象广场”、“办公广场”及“趣活办公庭院”。


“米”字型结构不仅有力地展现了企业品牌,并通过中庭、下沉广场,将景观和休闲融入建筑中,带来了未来的生活方式体验。



“超本地化”的完善配套是对远程办公的有力支持,工作者得以在一个街区的范围内灵活安排办公、照顾家庭、休闲、社交等多种行为,实现工作-生活的动态平衡。

户外空间

疫情之后,传统办公空间的健康隐患得到凸显。


例如,传统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并不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广泛采用的中央空调系统有传播呼吸道疾病的风险,长期在室内工作难以实现户外放松等等。

研究表明,散步能提高创造性产出的平均水平为60%。人在锻炼后更有可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记忆力,做出好的判断。步行会议促进更自然的对话,提高创新效率。人们在散步会议后,也感觉更精力充沛、更专注、更投入。

而实际上,户外空间正是促进人与人互动的绝佳场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与人之间的碰撞率,才能真正让社区充满活力感。它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平衡工作与生活有不可替代的助推力。



纽约布莱恩特公园

事实上,我们也是这么做的,我们前年中标了一个环保上市公司的总部,在地处福建龙岩北部,位于山谷中间地带,气候温和,环境优美。


我们为总部设计了一个巨构式的企业总部,100米塔楼,结合连续的裙房,层层叠叠起伏,延展到中心展厅,形成了u型山谷的形态。


花园退台的设计,使得工作者随时可以从办公空间内走出来,感受室外的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增进了各个部门相互交流的机率。


裙房部分设置会议中心、健身房、咖啡馆等第三空间,形成高效的商务全场区域。




疫情后时代,办公空间以及办公方式回不到从前,但办公空间一定不会消失。数据显示,发达经济体中,约有一半的员工需要实体空间,比如处于制造业等部门;而在剩下的员工中,预计60%的人将长期居家办公,其余的员工每周将来办公室办公两三天,其余时间在家办公。

这种混合办公模式通常被称为混合办公环境。

而这种“混合+分布”的办公的空间形式也将成为未来。

对于我们提出的办公空间的四大变化,也期待与您交流。

欢迎随时私信作者:

Angel,手机18217141109 /微信号:juan114052258

 

 

 

 

 

 

-THANKS FOR READING-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
图片影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关于创新区,也许你会喜欢

城市更新资料合集

从制造厂房到创新高地,市北高新的华丽转身

创新区改造更新,规划能否成功的3大关键点

信息图 | 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工业用地怎么转型?

TOD究竟是什么?TOD模式的8项原则又是什么?

信息图 | 非正式更新:存量时代下工业用地更新之路

未来十年,产业办公的5大趋势

什么样的环境最能孕育创新?

如何吸引人才与产业?产业社区的磁极营造法则

设计在创新区中的使命是什么






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



TOP Lab (TOP创新区研究院) 隶属于FTA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一个非盈利的研究平台,其使命是打造创新区领域的智库.
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从Talent(个人), Organization(组织), Place(区域)三大维度出发,通过对全球创新区案例、创新区产品大数据整理、以及产业创新及工作方式创新的研究,探索中国创新区的实践路径。


FTA是领先的办公及产业(科技)地产一体化设计专家,拥有900+个科技园区与办公总部的设计实践经验,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多个世界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等。

FTA提供从研发策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一体化的专业设计服务,服务的客户包括:市北高新、张江高科、天安骏业、上海地产、小米科技、罗氏制药、阿里巴巴、迪斯尼、西门子、凤凰卫视、上海港城集团、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知名品牌。

未来是创新的时代,在“为创新设计场景”的使命下,FTA一直践行“与客户一起创新”的价值观。



欢迎联系我们:
设计项目 - 丁先生:13601848045
咨询项目 - 兰院长:13482764916
人才招聘 - 毛女士:1361187541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ID:TOP_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