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转型就是培育环境:世界顶级生物技术中心的修炼手册

城市转型就是培育环境:世界顶级生物技术中心的修炼手册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成为竞争的主要载体,创新即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而波士顿的肯德尔广场(Kendall Square)从一个工业老区变成世界级的生物技术中心的历程,,探索了一条从制造之城晋升为创新之城的可参考路径。

地球上最具创新性的
1平方英里
当说起“科技之都”,人们往往会想到硅谷,但实际上在生物技术领域,波士顿可能是无可置疑的王者。
自从40年前生物技术产业在波士顿地区萌生,如今这里已有了43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生物技术的年风投金额超过48亿美元,也为整个马萨诸塞州带来了超过11万个高科技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研发岗位,以及超过3000万平方英尺(约300万平米)的实验室空间。/2018年数据,来源massbio 2019 industry snapshot。


承载生物科技的创新的这片沃土,则被誉为“地球上最具创新性的广场”。这也正是今天的主角——肯德尔广场(Kendall Square)。

肯德尔广场位于美国大波士顿都会区剑桥市,它在方圆一平方英里的空间里集聚了百余家全球顶尖的生物技术公司和研究机构,不仅包括安进(Amgen)、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Novartis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和辉瑞(Pfizer)等行业巨头,还拥有独特的专门面向医药研发公司和医疗器械研发公司的加速合作空间,大众创新实验室(Mass Innovation Labs),为科学家提供了灵活的实验室空间。


一些位于肯德尔广场的企业
同时,大量的研究所、医疗机构也聚集于此,比如著名的布罗德研究所是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哈佛大学附属医院研究人员联络的汇集点。
在此次抵抗新冠疫情中的mRNA疫苗,就诞生于此。


从糖果到医疗
谁能想到,60年前,肯德尔广场还是一片百废待兴的工业遗址。
当然,往上数三代,祖上还是阔过的——
19世纪时,靠着铁路与运河的交通优势,这里便是繁荣的工业制造区——铸铁、橡胶、糖果等工厂拔地而起,工业文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工业时代的肯德尔广场(Kendall Square)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充满污染的重工业迁离市区,劳工密集的制造业搬去了更便宜的地方,肯德尔广场也走向了衰落……
衰落就得转型呀?
不过,怎么转?转成什么样?
不清楚。
这时候,听说NASA有意把总部迁到波士顿,这可是一个大好消息!
那总得需要有专门的人来想转型更新的事儿了,那就先成立一个剑桥更新局(CRA)吧!


1963年,CRA成立,Robert Rowland被任命为第一届CRA掌事人。



CRA的发展时间表

幸运的是,肯德尔广场旁边就是MIT与哈佛(开局就是王炸),于是剑桥更新局与MIT时任校长詹姆斯·基利安(James Killian)商定,由MIT接收肥皂厂的旧址和厂房,并与私人开发商合作,将其改建为科研与工业结合的综合办公楼,并称之为“科技广场”
但故事的后续是,NASA放了波士顿鸽子,但更新转型已经启动了——科技广场成为了CRA在肯德尔广场的第一个重大项目,为肯德尔广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后来,IBM、宝丽来、格鲁门飞机等企业开始在此落户。
不过,一开始,这跟生物医药也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
但,人才、产业、学术明星们开始在这边活动起来了。
私人企业看到片区的发展,开始在区域内投资,进一步加快了更新转型的发展。


到了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开始在全球普及,产业发展由硬件制造向软件开发的转型。


MIT的校长Jermo Wiesner敏锐意识到这一趋势并创立了MIT Media Lab,开启了肯德尔广场“科研-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新时代,并摸索出了以高校为主导的大学、政府、产业联合的创新创业模式,也就是著名的三螺旋模型,在该模型中,MIT实现了在科学研究、实际应用、教学以及学校收益的最优组合。

点击图片可复习↑
好事成双,同时期美国通过了著名的《拜杜法案》,使得私人部门享有联邦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成为可能。
在此背景下,MIT成立了麻省理工学院基因组研究中心,并向市议会提出申请,于肯德尔广场建造生物医药制造厂。先进的生物化学科研优势,肯德尔广场迅速成为全球的生命科学中心。
1978年,Biogen公司成立,该公司将成长为生物技术领域的主要参与者,帮助继续推动肯德尔广场成为研究和高科技中心,龙头公司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吸引了更多公司,开始聚集众多世界领先的生物医药公司与研究机构。
进入21世纪以来,在MIT强大的生物技术带动下,世界领先的生物医药公司纷纷在肯德尔广场投资设立研发中心。


生命科学领域创新的集聚也迅速吸引了其他领域的科技巨头公司。从2007年开始,微软、谷歌等互联网应用公司都开始在肯德尔广场设立分公司。

google在波士顿的公司
前沿的科技与跨界人才,又塑造了城市创新环境,进一步加速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快速发展。

城市转型就是培育环境
肯德尔广场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城市转型的一大奥秘:
城市转型就是培育环境。
也就是通过城市中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软环境能够促进创新企业的集聚,从而带动中心城区的复兴。它主要有三大要素:
1)创新支撑
创新是一个具有马太效应的集聚过程,该过程发生的前提条件是创新锚点


多数创新城市最早都是依托顶尖高校的科研资源,以及政府的补贴来发展。
但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期,也是创新经济爆发的时期,研发-生产-管理运营不再受限于同一空间,生产附加值高的两端环节得以与生产环节分离,并更倾向于在创新要素集聚、生活便利、基础条件良好的城市中心办公,以肯德尔广场为代表的城市中心的创新崛起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创新活动难以在空地上平白无故的发生,城市区域尤其是城市中心以丰富的创新资源以及良好的基础条件为创新集聚提供支撑。
当然,政府的力量不容忽视:

在肯德尔广场发展前期,政府部门的战略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剑桥市政府积极向联邦政府申请资金支持MIT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与创新,为鼓励MIT产学研的转化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与财政补贴。但一味依赖政府部门的财政补贴与政策支持则有可能扭曲市场发展规律,甚至阻碍城市的创新发展。
在肯德尔广场创新发展逐渐成熟后,市政府不再对产业给予直接补贴,而是设立共同实验室以及创新创业发展服务中心等机构为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2)创新氛围
肯德尔广场的创新腾飞最重要的推动力即来自于MIT的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MIT为肯德尔广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培养了一批有活力的新创公司,也吸引了大量全球顶尖的创新企业,是肯德尔广场创新集聚的内核。
其实,肯德尔广场不仅提供了办公与实验室空间,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丰沛的人际网络。比如一个创业者有机会认识大量的创业过来人,他们在生技创新与造血领域也拥有丰富的人脉与资金来源,协助创业者的事业,最终发展成实际产品,走向市场。
肯德尔广场有约80%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或初创公司,企业间良性的合作与竞争模式更加巩固了健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同时,大企业云集丝毫没有阻碍初创公司的活力;相反,成熟企业作为孵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肯德尔广场培养了大量创新人才与新创公司。
此外,肯德尔广场成立了波士顿首批孵化器一一剑桥创新中心(CIC),培育孵化了众多创新公司;

政府也积极进入创新孵化器的赛场,与市场共同参与投资建设了数量众多的孵化器与创业服务中心,为各阶段创业公司提供服务与支持,逐渐形成了包容鼓励的创新文化氛围。像VDC就是由马塞诸塞州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出资,耗资800万美元打造的创业孵化器,于2009年成立,协助培育新公司,成功率很高。
肯德尔广场如今已成为全球知名创新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这些创新公司在数十年的发展中为肯德尔广场的创新活力与影响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2)创新社区


肯德尔广场的除了在治理层面煞费苦心,同时也格外注重通过空间营造来推动城市创新转型,建设创新社区。肯德尔广场的社区建设有两个特点。
一方面,注重高校与社区的融合,积极推进MIT与社区的合作,将高校融入到肯德尔广场的改建计划之中。包括在肯德尔广场上新建MIT的学生宿舍大楼,邀请MIT与社区共同进行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以及向周边社区介绍高校的发展情况与未来规划,邀请社团商会参与科技研发的投资活动等等,使校区与社区在空间与活动层面都充分融合。


“校区+社区”的灵活治理模式促进肯德尔广场及其周边形成高度活跃的创新场域。


mit租赁的大楼
另一方面,在肯德尔广场以市场主导的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市场主体充分考虑了创新人才对生活便捷与环境品质的需求,以土地利用髙度混合的更新模式,将居住、工作、休闲娱乐融为一体,布局了充足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公共开放空间以激发广场的创新活力。

例如,原旧工厂建筑被改造为用地功能混合的园区,混合布局了科研办公、零售、餐厅、电影院等多种功能类型的用地,安排了充足的第三空间,这些空间常被用作工作、会议、社交场所,代替了传统封闭的办公空间,以轻松自由的氛围和开放的环境吸引创新人才随时随地进行意见交流与共享。


频繁的交流甚至让肯德尔广场蓬勃发展的生物技术集群出现了自己独特的专有词汇,进一步激发了肯德尔广场的创新活力,也成功吸引了其他地产开发商对广场及周边的闲置空间进行更新改造。
空间的成功改造使肯德尔广场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来到这里创业。

在 Kika Tapas的就餐区,第三空间的代表
时代更迭,曾经的铸铁厂,变成了一家音频工程软件公司。工业时代里肯德尔广场留下的“遗迹”如今只剩下一种:糖果。
虽然波士顿编织软管和橡胶公司的大楼仍然屹立不倒,但现在的它入驻了众多科技公司,致力于癌症研究和传染病研究的实验室与风险投资家在这里蓬勃生长。


从前的工业区已经转变为以行人为中心的创新社区,"地球上最具创新性的一平方英里"的路程表明,所谓城市转型就是创造环境、培育环境,这就是世界级生物技术中心的修炼手册。


更多相关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THANKS FOR READING-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
图片影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关于创新区,也许你会喜欢

城市更新资料合集

从制造厂房到创新高地,市北高新的华丽转身

创新区改造更新,规划能否成功的3大关键点

信息图 | 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工业用地怎么转型?

TOD究竟是什么?TOD模式的8项原则又是什么?

信息图 | 非正式更新:存量时代下工业用地更新之路

未来十年,产业办公的5大趋势

什么样的环境最能孕育创新?

如何吸引人才与产业?产业社区的磁极营造法则

设计在创新区中的使命是什么






创新区研究,就在TOP研究院。



TOP Lab (TOP创新区研究院) 隶属于FTA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一个非盈利的研究平台,其使命是打造创新区领域的智库.
TOP研究院专注于全球创新区的一体化研究,从Talent(个人), Organization(组织), Place(区域)三大维度出发,通过对全球创新区案例、创新区产品大数据整理、以及产业创新及工作方式创新的研究,探索中国创新区的实践路径。


FTA是领先的办公及产业(科技)地产一体化设计专家,拥有900+个科技园区与办公总部的设计实践经验,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多个世界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等。

FTA提供从研发策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一体化的专业设计服务,服务的客户包括:市北高新、张江高科、天安骏业、上海地产、小米科技、罗氏制药、阿里巴巴、迪斯尼、西门子、凤凰卫视、上海港城集团、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知名品牌。

未来是创新的时代,在“为创新设计场景”的使命下,FTA一直践行“与客户一起创新”的价值观。



欢迎联系我们:
咨询项目 - 王先生:17792253557
人才招聘 - 张先生:1376192410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ID:TOP_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