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0年是经济高速发展的40年,但粗放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下午6点之后,空荡冰冷的产业园区;某些新城拥有宽阔的马路,但没有可以休息歇脚的地方;看起来完全像是复制黏贴的高层小区,没有美感;
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不少城市普遍出现了实体空间的活力衰退的现象;
叠加疫情,城市作为我们安放肉身的载体,究竟如何才能长久地保持活力呢?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非常重视从场景营造与生活相结合的角度推动城市发展。
2012年纽约从场景营造角度开始对高线公园等场所功能更新从而推动旧城保护与利用;2014年伦敦针对“地方性格和情境”制定了城市专项规划并获得经济上和美学上的双重功效;2018年上海开始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计划;2019年浙江提出九大未来社区场景等等。
点击下图,阅读文章:
一文读懂浙江版“未来社区”:1个中心,3大价值体系,9个未来场景!
等等,什么是场景营造?为什么是场景营造?我们又如何营造城市场景?
场景营造
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副教授丹尼尔•亚伦•西尔(Daniel Aaron Silver)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Terry Nichols Clark)合著了《场景Scenescape》一书。
↓
在该书中,场景有着非常宽的概念外延。它可能代表某种共同兴趣、某个特定地点、或是某个场所具有的美学意义。不过,归根结底,它是一种摆脱孤立,整体性、关联式的思维方式。场景强调的是人,是城市的各项功能在空间和个体生命互相交叠中的重新定位。
为了研究不同城市的不同场景特质,西尔定义了一套包含15个维度的衡量体系。这当中既有包括时尚、正式、睦邻等具有鲜明性格特质的维度,也包括本地、族群、企业等功能性标签,还有传统、功利、平等等关系场景接纳度的标准。不同指标的得分将全面描绘一个场景的总体形象。
后台回复15,看场景的15个维度。
同时,场景也可以对应英文Placemaking,公共场所研究机构PPS评估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公共空间发现,一个地方要取得成功,一般都有以下四个特征:
首先是易于到达 ; 人们在那里可以从事多样活动;空间舒适,形象富有吸引力;最后,它是一个社交场所:人们可在此相遇并交谈结识的社会交往空间。
为什么要重视场景营造?
对于越来越多栖居在城市的年轻人来说,城市是一个互动的界面,跟手机没有多大的区别——在手机上因为组装了不同的APP,因而带给人不同的体验,城市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每个人关注的功能不一样,使用的场景地不一样,所花的时间不同,经历不一样,那么不同的人的城市体验也会不一样。
年轻一代人希望城市能满足他们对城市体验的需求。
城市之间,谁能吸引人才,谁就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特别是佛罗里达教授称为的创新阶层,这些人才点子颇多,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兴办企业,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
而他们喜欢聚集在什么样的地方?希望有什么城市体验?
简而言之:创意阶层看重新鲜惬意多元的城市体验,高密度、多元化、包容性。他们宁愿为这种生活支付高额代价,也不愿意搬到廉价而乏味的地区。
所以,场景营造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Placemaking可以在吸引、保留和培养人才的综合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改善创新者之间的网络和交流流动,并使该地区成为一个独特的、令人难忘的目的地。
最早的城市场景成功案例是西班牙的毕尔巴鄂,请来明星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设计总耗资12.7亿美元的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创造了45000个就业机会,让这个危机重重的城市满血复活。
然而,打造一个“古根海姆式的场景”,需要大手笔、重投资、长周期,而且并不能百分百保证成功。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时代,年轻人体验城市的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人人都是内容消费者,人人也是内容创作者”,记录与分享,为城市新场景的诞生提供了基础。新的城市场景,由此可以在投资上更轻,更原生态,也更有互动感,还能满足个性化的体验需求。
比如,山城重庆最近几年成为人气爆棚旅游目的地,也是因为充满着各种打卡元素:8D城市,赛博朋克,灯火阑珊的“洪崖洞”、重庆鸳鸯锅,在去年的国庆假期,近4000万人次打卡重庆。
↓
如何进行场景营造?
那,如何营造打动人心的场景?PPS总结的几项设计原则非常有帮助:
首先:使空间易于到达。
有活力的城市场景地必须易达,因为不容易到达的地方使人感到陌生和畏惧,最终会被人忽略。常见的易达性提升措施包括可步行性与自行车可使用,地铁与公交,停车场的设置。
同时,空间的边缘也很重要,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柔性边缘”。
例如,沿街道的一排商店比空白的墙壁或空的地方更有趣,而且通常更安全。
(适合步行的波特兰街头,充满柔软边缘,活力满满)
有关空间易达性的问题:
-
您能从远处看到空间吗?内部可以从外面看到吗?
-
该空间与相邻建筑物之间是否存在良好的连接,还是被无趣的白墙包围?
-
相邻建筑物的用户是否共享该空间?
-
人们可以轻松步行到这个地方吗?
-
人行道是否可通往相邻区域?
-
该空间对残障人士友好吗?
-
穿过该空间的道路会将人们带到他们真正想去的地方吗?
-
人们可以使用各种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自行车等)到达该地点吗?
-
中转站是否位于图书馆,邮局,公园入口等目的地的附近?
第二:提升空间的舒适度与吸引力。
有吸引力的场景需要有美感,令人愉悦,同时要有舒适的坐椅,设计者通常低估了人们想要坐下来的愿望。
空间的舒适还包括可供欣赏环境(人最大的兴趣是人),光线柔和,安全有保证,清洁,场景中包含有趣的历史传统,有独特的气质等等。
这些特点不仅仅在于吸引人们到达特定地方,还能使人们在此停留较长时间。
比如在光明云谷二期的商业公共空间中,设计方FTA最大化将自然景观引入室内,提升了公共空间的舒适度与颜值,同时也模糊着室内与室外的边界,吸引人们的更长时间的逗留;
再如,光明云谷内部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人们可以随时坐落、休憩,参与到活动中,形成供市民自由活动穿行的全天时步行与休憩系统;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
光明云谷二期商业效果图
有关空间的舒适度与吸引力的问题:
-
这个地方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吗?
-
女人比男人多吗?(这是一个安全指标)
-
有足够的座位坐吗?座位方便吗?
-
人们可以选择在阳光下还是在阴凉处坐的地方?
-
空间干净整洁吗?谁负责维护?什么时候维护?
-
该地区安全吗?
-
人们会在此拍照吗?最潮的那一批人是否会打卡?
第三:从事多样活动的可能,即场所的多元用途
PPS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可以找出10种或更多原因来到一个场所时,这个地方就会蓬勃发展。
丰富的活动是优秀的城市场景的基本组成部分:能做某一项活动是人们初次访问此地的原因,也是他们成为“高频”用户的关键,当某个地方没有承载多元化功能时,慢慢地就会闲置无用。
比如,在静安国际科创社区里,设计方FTA采用采用了“数脊一云廊一街道”这一富有体验性的公共开放空间新格局,将博物馆、公园、广场、社区等多种建筑载体沿着云飞路街道次第展开,有效串联其多元的活动场景,增强公共空间的活力!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市北高新的5大心法,让“老旧工业园”华丽转身为“城市创新区”
↓
评估场所多元用途的问题:
-
在该场景中,可以发生多少种不同的活动?
-
男女之间是否有很好的平衡?
-
不同年龄的人是否都可以使用该空间(退休老年人和有小孩的人可以在其他人工作的白天使用空间)?
-
该空间是否全天使用?
-
这里是否有人群使用?
最后,场景的社交性。
这一点是最难的,但一旦一个场景实现了社交性,这就是该地区的社会资产——人们在这里看到朋友或邻居,会主动打招呼,并与陌生人互动时感到自在时,他们往往会感觉到一种更强烈的地方感或对社区的依恋感,以及对促进这类社交活动的地方的依恋感。
在设计上可以提供可步行及可休息的街道空间,提供更多第三空间,允许不同人群同时在空间内定居或暂时使用。硅谷之所以成为世界高科技电子产业聚集区,其关键特质是其浓厚的社交氛围,便于同行的结识与交流,可交流的空间,是使交流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与促进因素。
有关社交性的问题:
-
这是您会见朋友的地方吗?其他人在这里遇到朋友或遇到他们吗?
-
人与人会聚在一起吗?他们会互相交谈吗?
-
人们会跟彼此打招呼吗?
-
人们会带着他们的朋友和亲戚来看看这个地方吗?
-
他们是否会骄傲地说该地方是城市的“地标”?
-
人们在微笑吗?人们会彼此目光交流吗?
-
人们会定期选择使用这个地方吗?
-
人们看到垃圾时会捡拾垃圾吗?
04
城市场景的三感三力
城市越来越不仅仅是一个肉身的安放之所,她还承载着我们的情绪与体验。城市越来越像一个应用界面,而好的城市场景让我们上瘾,一次又一次地使用她。
丹尼尔·平克,著名的未来学家,曾在其风靡全球的著作《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中写到,人类进入到高感性时代,我们将从左脑时代转向到右脑时代。
为什么呢?
首先是物质的极大丰裕。人们在往马斯洛需求的上层走,即追求美、有设计感、展现个人品味等精神愉悦方面的需求。
其次在这个智能时代,任何需要记忆的、有简单逻辑的重复工作,计算机就能代替人类工作。人类“被解放”出来,做更能体现人本身价值的工作。
在感性时代,城市也必须要学会右脑思考。
未来,生活方式就是竞争力,右脑城市将胜出。
那,具体要怎么思考呢?
三感三力。
三感: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
三力:故事力、交想力、共情力。
设计感,即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的能力。这是机器代替不了的。
娱乐感。娱乐放松是生活中的盐,有了它,生活才会有味道。
意义感。在未来,意义感将会变得更为重要,金钱很重要,但能长久地激励一个人做有挑战的事情的,是自我实现,是意义感,是激励人们把自己的行动嫁接到一个很伟大的目标上。Be part of something greater than yourself.
故事力。创造跌宕起伏的情境,调动用户情绪的能力。
交想力。系统思维,将不同因素组合的能力,跨界思维。
共情力。体察情绪的能力。
三感三力,是城市打造活力场景的底层密码,如果一个城市拥有了“三感三力”的思维模式,拥有高概念和高感性的诸多能力,她将在未来有所作为。
TOP读者群成立啦
欢迎扫码加入
↓
更多相关阅读
FTA是领先的办公及产业(科技)地产一体化设计专家,拥有900+个科技园区与办公总部的设计实践经验,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点项目、多个世界500强总部或区域总部等。
FTA提供从研发策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一体化的专业设计服务,服务的客户包括:市北高新、张江高科、天安骏业、上海地产、小米科技、罗氏制药、阿里巴巴、迪斯尼、西门子、凤凰卫视、上海港城集团、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等知名品牌。
未来是创新的时代,在“为创新设计场景”的使命下,FTA一直践行“与客户一起创新”的价值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ID:TOP_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