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 Dylan,81岁生日快乐 | “我曾垂垂老矣,如今风华正茂”

Bob Dylan,81岁生日快乐 | “我曾垂垂老矣,如今风华正茂”

——

——


2022年5月24日
是著名艺术家Bob Dylan 81岁的生日
他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
是唱作俱佳的音乐人
在乐迷心目中
他永远顶着一头蓬松的卷发
抱着吉他站在聚光灯下
神色迷离但目光清亮
声音嘶哑又深沉
歌唱生命之圣洁美好
《Knockin’on Heaven's Door》
《Blowin' in the Wind》
《Make You Feel My Love》
《Like A Rolling Stone》
……


作为音乐人,Bob Dylan把能拿的奖项都拿遍了。
他曾先后获得过11次格莱美奖,6次进入格莱美名人堂。也曾获得过奥斯卡奖和金球奖的最佳原创歌曲,以及法国艺术勋章。

Bob Dylan曾经这样定义自己:
“我觉得自己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个音乐家。我活着像个诗人,死后也还是个诗人。”


这位追寻自由浪漫的诗人,涉足的领域还包括演员、作家、画家等等,而且成就斐然:
他不仅三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位同时获得格莱美奖、奥斯卡奖、金球奖、普利策奖以及诺贝尔奖的传奇人物。
01.

20几岁,便开始影响世界




可以说,Bob Dylan犹如一个文化标签,代表着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反叛精神。


在著名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的初恋女友Jenny全身赤裸着,抱着心爱的吉他,在吵闹的酒吧里面安静地演唱了Bob Dylan的经典歌曲《Blowin’in the Wind》“要走过多长的路,人才可称之为人;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可以卧在沙上安息;炮弹要呼啸到几时,才可以从这世上销声匿迹。”唱出了年轻人们在当时内心深处的迷茫。

Bob Dylan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德卢斯的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有着俄罗斯,拉脱维亚和土耳其血统。他的民谣生涯始于大学时代,受到民谣教父伍迪·格思里的影响,开始接触到民谣和布鲁斯,试图从音乐当中找到释放自我的道路,消解乏味的琐碎日常。


1961年,刚满20岁的Bob Dylan只身一人闯荡纽约民谣圈,他天赋过人,很快被著名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挖掘,次年就出版了首张专辑,其中包含那首《Blowin' in the Wind》。

虽然年纪轻轻,但是Bob Dylan却有着远超于同龄人的成熟。他所创作演唱的歌曲,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带忧郁和反叛,传达自己的思考和态度,也因此声名远扬。

1964年1月,Martin Luther King发表了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随后,BobDylan发行了新专辑《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内含众多揭露现实的歌曲。

在歌手的盛名背后,Bob Dylan被媒体贴上了诸多的标签:民谣教父、民权代言人、反战歌手、抗议领袖、摇滚巨人,甚至是国家的“良心”……面对种种“被定义”,他不以为然。


在回忆录《编年史》当中,
Bob Dylan这样回首自己的音乐事业:


“我所做过的就是唱歌,这些歌直截了当,表现了巨大的崭新现实。据说我替整整一代人发出了声音,但我和这代人基本没什么相似之处,更谈不上了解他们。”
“我的命运就是随遇而安,这与代表任何一种文明毫不相干。真实地面对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事。与其说我是一个仙笛神童,不如说我是一个放牛娃。”

因为无谓标签,所以潇洒自在,始终忠于本心。


24岁的那一年,BobDylan就轻轻暂放了让自己声名鹊起的民谣,转而奔向了摇滚,被众多民谣乐迷视为“叛徒”。但就在这一年,他发行了自己的首张摇滚专辑《Highway 61 Revisited》发行,其中的《Like A Rolling Stone》被《滚石》杂志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500首歌”第一名。直到2004年,这首歌依然是Bob Dylan极为钟情的作品。


“就像鬼魂在写这样一首歌。”

“它给了你这首歌,然后就消失了。”


从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Bob Dylan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引起的影响已有61年。迄今为止,他已经发表了50多张专辑,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在世界各地演出了2300多场,他的音乐,也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同时期和后来的音乐人,跨越国界。


就在2020年,Bob Dylan还发行了新专辑《Rough and Rowdy Ways》,无论是具有行业权威性的《Billboard》,还是知名音乐杂志《Pitchfork》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02.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人




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村上春树曾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表达对Bob Dylan的崇拜:“Bob Dylan开始唱《Like A Rolling Stone》。于是我不再考虑革命,随着Bob Dylan哼唱起来。”“我们都将年老,同下雨一样明确无误。”在2016年,村上春树又一次“陪跑”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获奖者正是他的偶像——当时已经75岁的Bob Dylan。

从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设立开始,到2016年,共有111位获奖者。而这一次,是诺贝尔文学奖有史以来第一次颁给音乐人。瑞典文学院给出的颁奖理由是:

“Bob Dylan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用语言升华音乐,用音乐升华语言,他的作品改变了我们对诗的认识。”

虽然因事未能到场领奖,但是在致辞当中,Bob Dylan表达了自己对获奖的意外:“我从来没有时间问自己一次:‘我的歌曲是文学吗?’”同时他强调,自己正是通过阅读,对世界形成了“观点、原则和感觉”。他还列举了《堂吉诃德》《艾凡赫》《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双城记》等书。由此,也就内化成了在创作、演唱、诠释歌曲时所必需具备的:对世界敏锐的洞察力。

在孩提时代,Bob Dylan就钟情于在书架前流连,经由各种各样的书籍开拓视野、汲取能量。潜移默化之间,他积累了深厚的语言基础,也较同龄人更善于思考。

“这些阅读给了你认知人生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的理解以及衡量事物的标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这些书里的主题会出现在我的好多歌里。当我想写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歌时,这些主题是根本。”

“巴尔扎克十分有趣。他的哲学很简单明了,说纯粹的物质主义大体上是治疗疯狂的解药,你能从巴尔扎克先生那儿学到很多东西,有他作伴很有趣。”


翻阅书籍的时候,Bob Dylan总是宛如孩童般充满好奇,兴致盎然。他涉猎的内容领域也颇为丰富,不仅由文学作品,还有政治意识形态和哲学的书籍,比如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等。

甚至,Bob Dylan这个艺名,都是来自于一个诗人,Dylan Thomas。Bob Dylan最爱读的便是诗集,短篇之外,也涉猎了许多巨篇,比如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George Gordon Byron的经典作品《唐璜》等等。


Bob Dylan不仅会背诵,还尝试用诗的语言逻辑去思考、感知世界,并逐渐融入到自己的表达习惯当中,形成优美通透的创作。“我总是埋首于那些书籍,像个考古学家一样钻研着它们”。




哦,你一直在哪里,我亲爱的年轻人。我曾在12座多雾的大山间跌撞,我曾在6条歪斜的公路上踉跄,我曾步入7座悲伤森林;我曾面对连绵的死亡之海,我曾在坟场里走了一万英里,暴雨暴雨,暴雨将至……”(节选自《A Hard Rain's A-Gonna Fall》)





在Bob Dylan的歌词当中,不乏寓言式的遣词排句,浓缩了对社会现实的观照与思考。他也尝试去写自己构思的故事,在30岁的那年出版了一本超现实主义的小说:《Tarantula》。





03.

在绘画时

“我能赋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前不久,Bob Dylan又一次引发了网友关注。
他在美国迈阿密举办的《Deep Focus》作品展上,展出了梁朝伟和张国荣的画像,被一位网友分享到社交网站上,随即引发众人热议。

▲ @twitter _愚笨

展览展出了超过180幅画作、雕塑、素描等,横跨这位艺术家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阐明他的艺术、音乐和文学之间的关系。Bob Dylan如此解读展览的主旨:“所有图像都来自电影,它们试图突出人们发现自己所陷入的不同困境……生活以各种形式和形状向你袭来。”



Bob Dylan非常喜欢王家卫导演的经典电影《花样年华》和《春光乍泄》,他把两幅经典电影场景画成油画:梁朝伟扮演的周慕云,倚着一辆旧车,幽幽地抽着烟。另一张画的,则是由张国荣饰演的何宝荣,在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房间里独坐,抽着烟望向窗外。



熟悉Bob Dylan的人,倒也并不会对他精湛的技法、独特的画风感到意外,他就是这样一位时常会带给世人以惊喜的“鬼才”。事实上,Bob Dylan从小就喜欢听着音乐随手涂画,那种笔尖的韵律感、色彩的缤纷多变,让他痴迷不已。但是真正开始接触绘画,是因为25岁时的一场意外车祸,他养伤在床两年,也因此拾起了画笔,探索更为纯净的天地。



在29岁这一年,Bob Dylan发布专辑《自画像》(Self Portrait)并亲自绘制封面。没想到,他首次展露画技,却遭到铺天盖地的嘲讽,于是他立志,总有一天要获得世人的认可。



▲ Bob Dylan《自画像》,1970

“倒不是因为我自认是大画家,而是我感觉在绘画时,我能赋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艺术是相通的,Bob Dylan的画作,与他创作的诗歌、音乐、文章,都保持着一以贯之的盎然生气,即便他曾郑重地说,绘画的过程之于自己,是种完全不同的创作体验。



 Bob Dylan《无尽的公路》,2016



▲ Bob Dylan《布伦戴奇巷汉堡屋》,2017



 Bob Dylan《纽约城中的曼哈顿大桥》,2015-2016



▲ Bob Dylan《纪念碑谷日落三联画》,2019
在Bob Dylan的画作当中,没有复杂冗赘的元素,而是采用简单明了的基础结构,偏爱明亮艳丽的色调,以写实主义的笔触,勾勒出和谐美好的自然景观或是城市风貌,别有一番童趣蕴含其中。


Bob Dylan还会借助摄影中的暗箱技术辅助绘画,暗箱相机是17世纪发明的一种原始相机,它能将图像倒立投影,由此可以再根据其中的轮廓去填充色彩。


▲  Bob Dylan《铁道》,2013


“铁道”是Bob Dylan绘画作品当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光影流转之间,铁轨延伸至远方,隐晦地指向作者内心深处挚爱的故乡,希宾小镇。


在上世纪60年代,他曾迷恋着“随着夜车的隆隆声响穿行泽西大地的以蒸汽为血的铁马”,“我从小就见到、听到火车经过,它们总能给我安全感……远处传来的火车声响多多少少让我觉得自在,好比万事俱备,好比我身处某个平坦位置,从未深陷险境,一切都契合得严丝密缝。”


“我只是随兴而画,随时随地能画,画的时候不去刻意为之,不去自我指涉,把我看到的世界客观地表达出来。”透过Bob Dylan的画作,犹如借他的双眼,窥见他所理解的世界。


艺术无界,Bob Dylan身体力行地向世人展现着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他还曾经认真研究过威士忌的制作,钻研过铁艺雕塑并且展出了一系列技艺成熟的作品。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就被铁器包围着。我是在钢铁之城出生并长大的,所以每时每刻我都能闻到铁锈的芬芳,看到铁器的强大,触摸到铁器的坚硬。”


“笨重的器械与劳作大军往来于矿山之间;一车车铁燧石和锈色的赤铁矿被运往铁路沿线……”带有温度的童年记忆,激活了Bob Dylan的创作欲望。于是从某一天开始,他拾起孩提时代熟悉的齿轮、铁链、钉耙等工具,加以艺术创造,赋予冰冷的金属以温度。


▲ Bob Dylan《三扇屏风》,2017


“我是一个游民,我总是另辟蹊径,我从不走主干道。”


在Bob Dylan的人生道路上,重塑,是永恒的关键词。他对自己的评价调侃而中肯:“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60年代的游吟诗人”秉持好奇心,永远如孩童般澄澈,或许正是他的创造力之源。


▲  Bob Dylan《答案在风中飘扬》,2018


81岁的Bob Dylan,还会带给世人怎样的惊喜呢?他曾在一次访谈当中,这样回顾自己的一生:“我不想用时代、区域或心境来区隔它们,我宁愿把它们视为一条长长弧线上的一个个点;它们构成了一个连续体,从我踏入世界开始,随我人生阅历的积累而延展,因为我认知的改变而转向。”


正因不断前行、始终对未来怀有激情,所以永葆青春活力。如今的Bob Dylan,是一颗愈发璀璨的明星,正如他曾说过的经典话语:

“我曾垂垂老矣,如今风华正茂”。


生日快乐。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Bob Dylan及原作者所有

— END —






  L I N J O Y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最具争议的日本艺术家村上隆,那些欢乐作品下的黑暗面,你看清几分?


塑造巴黎地平线的诗人建筑师-让·努维尔:使用光影感动人们,是其设计最基本的逻辑

工业设计大师-Dieter Rams:用一生,践行好设计的十大原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麟角LINJOY”(ID:LINJOY-CHIN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