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 | 漂泊后,我回家了

过春节 | 漂泊后,我回家了

途鸦er,分享旅行之美

文:梨辣 | 图:梨辣/网络
主编:嗨皮不二 | 排版:往事随风 | 首图:© eduardw




2022年1月初的某天,我与母亲打了一通56分钟的电话。


这几乎是这些年来,我和家里通话最久的一次:“确诊病例”、“城区封锁”、“要做7轮核酸”、“我们没事”、“感染者4号去的超市,我们2号去的”、“没交集”……这一切事实组成的定论就是:今年春节,我大概不能回家过年。


上一次我春节缺席是因为远在巴黎,而这次我离家不过200公里。

没想到,家乡比巴黎更远。

© Eduardo Teixeira de Sousa

Part 1

一种“仪式感”


家乡全景。


地处豫皖交界的家乡,因为疫情变成热点。


而它上次被大众注意到,还是因为某档国民美食节目,记录了我们这儿的一碗胡辣汤。


有一次请豫北同学来家乡玩,顺便打卡这家“网红”胡辣汤的时候,他震惊地表示:这碗不呛不辣甚至放小虾米的汤,跟北方的胡辣汤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有段时间我急于求证,家乡方圆沃土,到底归属北方还是南方。

网络上关于“南北差异”的各种地域争论,是我潜心求证的最佳场合。

但是无论饮食,习俗还是文化,掰开凑近看,家乡的南北元素都无法剥离拆分:

主食有米有面,粽子吃甜也吃咸;

地处河南,冬天没有暖气;

年夜饭不吃饺子,而是“无肉不成宴”……


该如何定义家乡?


它在南北方里反复横跳,最终自成一队。

既然找不到共通性,那试着拆解下特殊性呢?

 


Ⅰ 美食:鹅块

 

固始汗鹅块。 © 《下饭菜》

不知你是否围观过北京南京的鸭肉之争?


从用填鸭还是湖鸭,再到片好卷以葱酱,还是斩好浇上卤子,两大派系总有刁钻新奇的角度,专门用来一决高低。


而提到鹅肉,知名度最高的做法却是“铁锅炖大鹅”——一道并非因味道,而是读音而火的菜。



但是鹅肉在我的家乡,只有一种解读方式:汗鹅块。


这道陪伴几代家乡人成长的美食,制作过程简单豪爽。

而至于为什么是“汗鹅”,长辈们津津乐道为:鹅块煮久后,鹅肉上出现水珠,就好像出汗了一样。


这道菜出自市井,也并不昂贵。

它可以出现在盛夏的大排档,佐以爽口扎啤,一口鲜肉一口啤酒,怎会不美?

它也会来到节日的餐桌上,在肥美的鹅汤中烩上豆皮青菜,驱寒保暖,怎能不美?

汗鹅块代表家乡特产,承担着“仪式感”的责任。


它跳动在一代又一代家乡人的味蕾之上,牢牢掌握着地域文化的风味密码。

 


Ⅱ 习俗:春联

© 黄北海


十岁之前住在有院落的老房子里,过年的时候最热闹,来往亲朋站在院子里聊天寒暄,一边冷得跺脚,一边笑得开怀。


而我最喜欢的环节就是贴春联。


春联可以在大街上买,但更多时候是家里的长辈,自告奋勇挥墨而就。

写好的对联放在桌上等墨凉,好几次我好奇凑上去摸,蹭花了字也挨过骂。


但贴春联的快乐不在春联本身,而在于浆糊。

熬制浆糊是个神奇的过程,看似随意的抓面粉舀凉水,并没有章法可言,但合格的浆糊,只有奶奶能熬得出来。

熬好的浆糊自带面食的淳朴香气,稍稍放凉即可刷墙。

大人们负责摆正春联位置,等浆糊上墙就迅速放上春联。

而我们凑热闹的小孩子,负责在贴好的春联上“敲敲打打”,保证每个边角都牢牢粘好。


后来写春联的人不在了,熬浆糊的意义也不见了。

 

但春联还在。


它变成了各种文化创意,活跃在商场里和互联网上,依旧承载着对新一年的祝福,是每家每户都要讨的好彩头。


每年我都会从某电商平台上预购春联礼盒,今年我爸问我,能不能换一家买。

他说,这一个礼盒里还有窗花,门神的,现在没有大院子,也不用熬浆糊了,这些买来做什么。

 

我想,这或许就是为了验证,我所经历的春节“仪式感”,并非一场虚幻。

 

 

Part 2

两种陪伴

 

 © 潼裕良川

小时候家人总说我“筷子拿得高,长大走得远”。


这句话在随后的日子里,被更多的人提起。

不知是真的灵验,还是完全巧合,我前三十年的岁月,每往前一步,总离家更远。


分离与团聚都并非易事。

分离需要契机、克制、勇气,团聚需要时间、取舍、决定……

好在我与家人,在一次次分离和团聚的拉扯中,迅速找到了关系亲疏的平衡点:团聚时开心尽兴,分离时独立理智。

直到某一天,妈妈说:我需要手术,希望你出现。

Ⅰ 一种陪伴:母女时间

 

© SFO风子


那个秋天的午后,是我2021年最难熬的半天。


允诺妈妈之后,我又拨通了几个长辈的电话,我要确保事实如同她本人所说,并无隐瞒;接着询问医生朋友,了解这个病症最好最坏的结果。


做完这些事情之后,我在夕阳下的阳台上,默默的把眼泪流干。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总觉得父母苍老会有迹可循。


像书上写的那样,你无意瞥见做家务的母亲,鬓间有白发;或者目送父亲离开,看到他的步伐已经略显蹒跚。


然而我捕捉到的“痕迹”,只是父亲一句“毫不起眼”询问:南京和郑州的医院,你说去哪个更合适?


有多不起眼呢?


在我做完功课,给到家人答案之后,我才意识到:我的这个家,以后会和这句询问一样,只等待我的意见。



家乡的河。

 

大约有十年没有在郑州逗留,这源于我对郑州的厌烦,而这是一种近乎无法根治的历史遗留问题:在郑州读大学的四年,我受够了这里无序庞杂的人群、不受控制的声噪、灰头土脸的街道……


这些画面让我的青春,像残缺边角的书页——不影响翻阅,却总显不堪。

但说来讽刺,这次和母亲的“旅行”,有种重回旧地的亲切幻觉。

金水区,二附院,28号病房。

在这十几平米的房间,我与母亲宛如同住一间宿舍的同学,每天一起起床,看电视,吃饭,聊天。

如果不是消毒水气味若有似无的提醒,我差点就以为青春可以重头来过。

 


寺庙的墙。


虽说是陪母亲住院,但准备冲在前面办理各种繁杂手续的,依旧不是我。

没等我发出合理质疑,母亲已经备好几个无法反驳的理由等着我:

“我本身就是医生,医院这些流程我比你熟,你经手好浪费时间的。”

“你把精力留在后面吧,我术后才真正需要你帮忙呢。”

“我这本身就是小手术,哪需要你这么操劳,淡定一些。”


但我也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值班护士总是默契的配合我,将母亲一次又一次的劝返在病床前。

 

每日三餐时间,是最像旅行的。


我和母亲换好衣服走出病房,风会吹淡身上的酒精味,我们远离医院所在街区,走进人群,看周边林立的各种美食餐馆,只考虑当下什么食物最开胃。


2021年,经过疫情和水灾的郑州,开始有了温柔和煦的表情。

那些熟悉的街道无法与我的记忆对号入座,连母亲都开始调侃我:郑州哪有你说的那么不好?它今年那么难,不也挺过来了?


是啊,我们肯定也行。


郑州纬一路,梧桐树。

 

但三天后我还是被打脸。


在手术成功后,母亲从麻醉中苏醒时,第一眼看见的是我哭花的丑脸。

她尚不得知术中经历的节外生枝,是如何摩擦我敏感神经的,也不知道那六个小时每分每秒的煎熬:

我在手机信号断断续续的家属等待区,一边寻找网络信号,把事实润色为可接受的说辞,传递给家乡的亲人;

一边被三番五次召唤至手术室的对话窗口,签下一份又一份风险同意条款。

“我当时睁眼看见她哭的那么难看,哎呀晦气的要命,气的我伤口都疼了。”

出院那天我爸来接我们,这句话也不知道她重复了多少遍。

“但是,孩子真的是长大中用了。”

 

这句话,她只说了一遍。


出院当天的阳光。

 


Ⅱ 另一种陪伴:被惯坏的毛孩子

 


就这毛孩子。


养过宠物的人都坚信,自己的毛孩子能听懂人话。我父母也不例外。


在他们又一次抱怨说,家里的狗狗因为被训了两句而“抑郁”了之后,我还来不及管理自己“懒得理你”的表情,就迎来了一顿迷幻操作:都怪你给他起的好名字,奥斯卡,果然是影帝。


有人说,你只管把毛孩子带进家,剩下的都交给他。

前半句我做到了,后半句很显然,奥斯卡本狗,他没做到。


害得我人到中年,还要为狗背锅。

 


奥斯卡是只比熊,准确来说,是比熊和泰迪的混血。


把他带回来之前,我做过大量的功课:什么狗温顺乖巧,不挑食好喂养,不掉毛适合楼房。

而奥斯卡的出现,成功推翻这一切理论数据:小小年纪嗓门惊人、吃了吐吐了还吃、掉的毛悬浮在空中,邻居小孩看见直呼“哇,蒲公英!”

 


但并不耽误他讨人喜欢。


几个月大时候就会“察言观色”,一岁多会分辨各种口令,知道口渴找妈妈,饿了找爸爸。

成年之后迎来狗生的叛逆期:随地小便,沉迷玩具。


但人缘好如奥斯卡,在这种顽劣的行径下,还能让我爸妈心甘情愿的继续骄纵他,并且把并不成立的观点自圆其说为:你都没有叛逆期,这是我们作为父母缺失的一种经历,还好奥斯卡替你弥补上了。


这找谁说理去?


 

显而易见,我和奥斯卡合不来。


只要父母不在家,他必定立马扑过来占用我的一切:时间以及空间。

把玩具放在我的床下,脚边,瑜伽垫上;

但凡我的房门打开,他就会窜进来,在我窗帘,床单上,蹭下他的体味。


每当我气急败坏,准备扬手吓唬他的时候,他总会戏精上身,歇斯底里的惨叫,一套针对我的艺术性动作,连贯真实无瑕疵,精准打击稳狠准。


于是,在我与他的家庭关爱争夺战中,我百战百输,无一胜绩。

 

但不是没有只属于我们的温馨时刻,细数起来也有很多。


比如某个夏天的深夜,我发现他吃坏肚子,及时送去宠物医院才躲过一劫;

比如在我事业感情双失意的日子里,他安静卧在我的身边,陪我颓废追剧,一天一天……

但这些,都抵不过他在我和父母之间,作为缓冲地带而存在的那般意义非凡。


我与父母隔千里,因为他,我们才有源源不断的共同话题;

也因为他,在家庭气氛紧张的时刻,给我们的争执提供喘息的出口;

更因为他,在我有限陪伴父母的时刻之外,用自己的美貌和才华,逗乐过紧皱眉头的母亲,也阻止着唉声叹气的父亲。

 

毛孩子不是它,是他。

 

 

Part 3

三个年头

 

© Anastasia Mazureva


不出意外,这将是穿着家居服过的第三个春节。


不用纠结做哪一款的美甲,也不用焦虑下单的衣服,到底哪天发货;

不用担心家里人来人往,来不及核对不熟悉的脸孔,就要应付随之而来的各种尴尬问题;

更不用担心,会有不认识的小孩破门而入,在你床上跳来跳去……

这种无忧无虑,宛若无人之境的春节悠闲模式,对每个人来说都轻车熟路。


而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在经历五轮核酸检测之后,我的家乡终于从疫情疑云中翻盘,在2022年1月19日,全面解除封禁。

 

这意味着,我可以回家了。


200公里的路途,1个半小时的车程,变成随时可以跨越缩短的计量单位。


这让我突然不好意思起来。

这种浑身抻不开劲儿的拧巴情绪,还有一个风雅一些的解读:近乡情怯。

 

那也一刻也等不及。

哪怕回家被父母逼婚,被小狗欺负。

哪怕灰头土脸,穿着去年的家居服过春节。




本文作者:梨辣

“不太正经”地留过学,一本正经地游历过欧洲。
狂热的看展外行,积极的生活记录者。
本文来自:「途鸦er创作者计划」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我们的招募活动。

-更多来自梨辣的作品-


《爱尔兰 | 绿野诗一行》

《在左岸 | 不怎么巴黎的一天》

感谢你的阅读、转发和在看。

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1月30日晚上18点开奖,一共188元,18个红包,感谢大家的支持。

点我参与抽奖。

途鸦er往期精选


#玩世界系列,涂鸦旅行生活
北京|何以铸就    扬州|不当大哥
滇西北|徒步    青海|无人区    
西藏|潦草环线    天津|倍儿哏儿
厦门|六年之约    济南|老城巡礼  浙江古镇|合辑 
墨西哥|旅居    爱尔兰|旅居    科特迪瓦|旅居
英国|哈迷之旅   西班牙|巴塞罗那   意大利|一路向北  
耶路撒冷|片段    巴黎|在左岸     意大利|夏日
阿留申群岛|邮轮    印尼|横向穿越    印度|杂记


#轻文化系列,轻度旅行人文
旅行者|徐霞客    建筑师|高迪    建筑师|波菲  
建筑|希腊奇迹     建筑|新天鹅堡    建筑|清西陵 
建筑|云冈石窟    建筑|龙门石窟    建筑|双林寺
风物志|杭州    城市纪|杭州
电影|公路传奇    萌物|熊猫
旅行方式|旅行赌盘    旅行方式|真空管道旅行    
旅行方式|废墟之美    旅行方式|农业文化遗产  


#Check in系列,超主观住宿体验


#Report系列,实用型住宿评测


#好酒店系列,深度酒店文化
编年史|精品酒店(1)
上海|和平饭店     上海|建业里嘉佩乐


#瞎扯淡系列,不仅关于旅行
星座旅行学    泰国微笑背后    复古骑行    猫不爱旅行





分享旅行之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途鸦er”(ID:tuya_er)。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