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数:1757字
图片总数:21张
引言:新媒体作品其实是为了调动感官沉浸体验而设计铺垫的。通过造型,肌理,声音等方式来引导操作与体验。明确体验的方向和步骤反馈则是对已完成的操作进行判断,并将其判断反馈告知受众,使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明白和把握体验过程,新媒体艺术交互作品通常放置在较为开放的空间中,允许多名受众同时接触并体验受众个体不同、数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馈结果。从交互角度来说下新媒体交互,新形式的交互让体验更立体。
01
CLOCK
Design by:Jihoon Byun
这个作品叫Clock,由韩国艺术家Jihoon Byun创作于2016年12月。这是一个可以交互的时钟影像,作品可以识别人的手势,手势可以和不断变化的时间影像产生不同效果的交互。但是不论人的手势怎样扰乱时间,时间还是一分一秒地继续流逝着……
是不是想让它停下来,没有用的,时间走了就是走了。Clock也遵循了这一道理,无论你怎么抓都不会停下,时钟影像的时间都不会停止。
02
PERCEPTION GRAFFITI
Design by: Marco Pinter
热感手势(Thermal Gestures)除了是一件交互式艺术品之外,也是一项获得专利的工程发明,它在科学领域探索了电磁频谱、热辐射和热吸收的原理。
当访客触摸由弹性织物铺成的互动墙并在上面移动时,织物会感应到体温或呼吸带来的热量,并以图像呈现其运动的残留影像。残留影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散,由此人们可以在这一特殊的画布上使用自己的双手实现即兴的热量涂鸦和渲染。
03
Planet Ice
Design by:Moment Factory
一个身临其境的展览,通过非接触式互动性,内容动画和丰富的音景得到增强。
Moment Factory与加拿大自然博物馆(CMN)的设计团队合作,以增强他们的“Planet Ice:Ice Ages的奥秘”展览。为了给参观者创造一种联系和参与的新方式,我们整合了两个非接触式互动多媒体装置,鼓励积极参与。
为了激发发现并与灭绝的动物联系起来,反应性3D动画和生成的声音被用来使美洲狮和猛ma象栩栩如生。两种装置都融合了非接触式多媒体技术,将参观者沉浸在数字冬季环境中,而直观的身体动作则控制着视觉和听觉景象。
诸如此类的交互式装置正在帮助重塑传统的博物馆体验。他们将动画数字内容与创新技术相结合,为访问者提供了一种连接过去和想象未来的新方式;带领参观者走进千万年前的冰河世纪。
04
Leap Motion
Design by:Ultraleap
一款由Ultraleap公司专针对手势动作感应而开发的互动硬件可用于跟踪三维空间中手掌和手指的人机交互控制器,2016年该公司开发了一个支持VR的SDK。Leap Motion 设备可用于 Microsoft Windows、Mac OS 和 Linux操作系统。它的体积只有一块U盘大小,基于红外光的立体相机。它通过特定的跟踪算法来估计手以及手指的位置和方向,且灵敏度极高。
这款设备只有一包口香糖大小,在通过 USB 连接电脑后,它会创造出一个 4 立方英尺的工作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 10 个手指的动作都会被即时追踪,误差在 1 / 100 毫米以内。这样的精准程度就能保证用户顺利完成像 pinch-to-zoom 或控制 3D 渲染物体等操作。
05
Heart Space
Design by:Dave Zaboski
能让访客看见彼此能量场的互动装置心脏空间(Heart Space),则通过触摸电磁感应和编程艺术的翻译,将人类心脏跳动的能量转化为可视化影像,提供身临其境的能量场体验。观众将手放在金属地球仪上,与站在周围电子连接平台上的其他参与者一起,他们的心跳会在视觉终端形成互相影响的图案。
Heart Space 试图让人们通过看见彼此内心真实的、可量化的能量互动,关注那些即便没有接触的短暂相遇,所带来的无限种心灵与能量互为激发的可能。
06
G-Frame
Design by:The Constitute
「G-Frame」由可交互的框架和实时投射画面的墙面组成,参与者可以通过手势在城市立面上绘图,素描和书写。
框架上设置的多点触控感应系统能够感知人们手指或手掌的运动轨迹,并根据设计好的程序,在建筑墙面实时投射出精彩的光影画面。
参与其中的观众能以双手为画笔,借助数字绘图媒介与城市外墙进行趣味互动。
在「G-Frame」首次亮相时,还曾将丹麦奥尔胡斯媒体建筑双年展墙面和巴西圣保罗街道墙面通过数字画布远程连接,两地观众同时协作进行绘制体验。
除了连接到投影仪的框架整体外观可以根据不同呈现地点风格进行设计;画面呈现的效果也可以根据控制互动时选择的笔触样式和配色方案进行调整。
素材来源:
1.https://mp.weixin.qq.com/s/3DpIov-B0KMaCTj0QAaN1w
2.https://mp.weixin.qq.com/s/b1mPXymq7Z9VE8PU2zlFig
3.https://mp.weixin.qq.com/s/dDFb41PmZQyVxP2k7Yv-3Q
4.https://mp.weixin.qq.com/s/NbftC4YNHSr7kftbqhIF_A
版权说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损害或影响您的合法权益,请积极与我们联系处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所”(ID:gh_c1cd7847b23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