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 | 酒店开发
主题 | 酒店定位
明明比邻而开
为什么别人吃肉我喝汤?■
北方12月的天,透心冷。
就像老猫酒店的生意一样冷。
老猫看看持续一个月低迷的入住率,只觉得更冷了。
店长正在退款——那是一个从OTA预订过来的住客,看完房后,坚决要退房,然后转身出门直奔隔壁酒店……开业这两年,这种事每天都在上演,老猫打折打到骨折艰难引流来的顾客,依旧逃不过被对手截胡的命运。
为什么?
酒店明明开在同一处旺地,甚至就在这一栋楼上,差不多时间开业,相近的规模,相似的档次,人家的酒店像印钞机,现金流不断;而我的酒店却成了烂窟隆,多少钱也填不平?
我已经非常拼命了,亲率店长加班,四处学习取经,试遍各种营销姿势,却依然拯救不了一路下跌的颓势?甚至逼着自己要考虑转让关店?
那些赚钱的酒店,究竟具备了哪些竞争优势,能让他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些竞争优势,又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我们对比下老猫和竞品的酒店创业历程,尝试找一下问题和原因,如果你也是一位酒店投资人/业主/品牌官,也在考虑自家酒店的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问题,那让我们一起借给他人把脉,给自己体检/抓药吧。
大部分酒店业主的选址工作
只做了一半■
时间穿越回两年前,彼时,这片商业综合体刚刚竣工,老猫和另外两家酒店老板同时发现了这块宝地。这地方实在太适合做酒店了:
闹市中心,正对全省规格最高的甲级三等医院,这间综合型大医院,有超过四千张床位,每日吞吐着巨量的病患客流……巨大的虹吸效应,保证了未来酒店将有源源不断的住客。
三家酒店老板马不停蹄地选楼层、谈租金,开启抢跑模式。
老猫是个行动力很强的人,他一早就着手公关、张罗装修,租约一签,总包便第一时间进场。
相比起他的风风火火,他的对手(以下简称甲)似乎慢半拍:签合同慢,进场慢,工人迟迟未进场,倒是来了好几波人楼上楼下地转,甚至还转到老猫工地,拉着工头聊。老猫觉得不安,追问工头聊了什么,工头说就问了问房间布局……这有什么看头?老猫没想通。
那么,甲在忙什么呢?
甲在悄悄“选址”,但此“址”不是“土”字旁的地址(物理空间位置),而是“心字底”(心理认知位置),即:
在目标人群心智中的位置;
在未来竞争战场上的位置;
酒店人都将选址视为重中之重,可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心中的选址,止于“选一个客流量大的好位置”,这其实仅仅完成了第一步工作,还有更重要的一步:“选哪种客流?”
称职的酒店业主,当他脚踩在现实的土壤时,内心早已预见未来竞争:
我的酒店,将来要服务于哪一类人群?
他们有什么特点?
我怎样做才能吸引并打动他们?
他们凭什么选我,不选竞品?
只有那些一早就明确定位的酒店,知道自己的目标客群,才能以此倒推回来,指导选择:加盟什么品牌?设计什么风格?工区什么业态?整合什么配套和资源……从而更好地匹配自己选择的客群,赢得“意中人”芳心。
选址“做一半”和“做全套”
差别有多大? ■
我们对比看下选址“做一半”和“做全套”的区别。
老猫店和甲店同在一栋楼,两人各占五层,这栋楼原业态为公寓楼,建面约50平,套内约35平。
老猫的想法是:
甲的想法却是:
对面是医院→→什么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全省规模最高的医院。
那来这个医院的病人和其它医院有何不同?
从病人来源看,不同于本地医院,来自全省各地,还包括相邻几个省份的病人,病人来源范围更广,意味着如果选加盟品牌,最好是全国性连锁品牌,而不是本地性连锁品牌;
从病人概况来看,集中在30±,男性偏多。因为该院为本省最好的医院,且其儿科和生殖科在全国闻名,来这里看病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相对经济状况较好,他们对住宿要求较高,有意愿也有能力为更舒适的环境支付溢价。
这意味着:即使同样做经济型酒店,也要做经济型里的最拔尖的那个,把刚需客群里最有消费力那一小撮人收入囊中。
甲店业主有了这个初步结论后,开始落实两件事:
1-就病人的调研:请了专业调研公司收集回2000份调研问卷,进一步刻画用户画像,判断用户需求,研讨项目可行性;
2-就竞品的调研:对周边1.5公里内的酒店做了详尽调研,尤其是综合体内新签约酒店的动向、产品形态、节奏,做到知己知彼,预判微观环境内未来的竞争形势,进一步拉开差异化。
这些工作,前后用时一个多月。
这一个多月,对老猫来说,是他埋头刨地抢工程进度的一个月;
对甲店来说,是他仰望星空,思索未来十年如何建立并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月。
一朝想清楚项目定位/目标人群后,之后的工作,诸如选品牌/设计/定价/运营等等,一切都有了答案。
比如,品牌该怎么选呢?
针对上述的用户画像,在选品牌时最好是选全国性连锁品牌,选择经济型品牌里的升级版或PULS版,这样才能占领区域品牌的至高点,保证酒店的势能足够强,强到那些外地客户仅凭品牌背书,就可以毫不犹豫地下单入住。
再比如,做哪些运营提升住客体验感?
病患客户有很强烈的网上预约、选专家的需求,于是在运营中增加了医院攻略、专家介绍、导医等增值服务。
这些暖心的小举措,很多是举手之劳,却解了住客燃眉之急,深得用户好感,成为运营酒店私域流量的重要法宝。
再比如,房型怎么设计?
既然选择了【刚需客中的金字塔尖人群】,那么产品设计就要兼顾出房量和舒适度,原单房面积偏大,如果按1:1设计,坪效太低,反复思量后,采用两房改三房的方案,既保证了一定空间舒适性,满足了住客的需求,又让房量立刻增加50%。
50%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和老猫同样租了四层楼,房间数却直接增加了30间
意味着同样95%的入住率,他比老猫每晚销售额增加了50%
意味着他和老猫同样的租金签约,他的单房租金每间低了50%
意味着如果他和老猫卖同样的房价,他的利润比老猫高了好多好多
……
明确细分客群
是获得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前提■
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教授曾概括过成功企业的共性:
一家企业,能一直保持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根本基础上是他拥有持久性的竞争优势。
企业可以拥有很多种优势,但最基本的两种是:差异化或低成本。
差异化源于对细分客群独特需求的把握。举个例子:
老猫说不清楚他的住客是谁(或者只能笼统的知道是“病人”),于是设计餐厅时,就只能按业内常规做法——隔出一角做了一个乏善可陈的早餐区;
而甲知道自己的住客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这生产的孕妈,相比其它人,她们有一个特殊需求:孕妇餐,少油少盐,花样更多,营养更全。在她们产后,还需要软糯营养的月子餐,于是甲店和楼上一家高端路线的中式餐饮合作,推出孕妈定制餐。这样用心的服务,用户体验怎么可能不好?打开美团,下面很多孕妈的好评说出了真相。
低成本则是基于细分客群需求重要度的排序,做出取舍,降低企业内部成本。
在锁定细分客户的基础上,业主要去衡量在各种需求中,哪个需求是最关键的,如果住客得不到满足,酒店就会失去他?将有限的成本用在这些刀刃上;(比如干净、安全问题)
哪些需求是竞品已经在住客心中占据认知,即使我们再用力也不可能取代的?不要将更多的营销成本扔在竞品的强势认知上(例如汉庭的“爱干净住汉庭” )
哪些需求是满足它更好,不满足也无所谓,却会让我们额外增加很多成本的“伪需求”,省下这些成本(例如某些哗众取宠的装修噱头)
哪些需求可以用更经济的方式的方式满足它,比如甲通过两房改三房,利用设计极大地降低了房租成本。
身为酒店投资人/业主,当我们确定好了要聚焦在哪类细分人群,在这些细分人群心智中占据什么位置时,也就打开了通往差异化和低成本的大门。
你能说清你酒店的细分人群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酒店圈儿”(ID:Hoteler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