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专访|陈子丰——艺术的继承与思辨

「松」专访|陈子丰——艺术的继承与思辨




“艺术不是一个躯壳,而应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且是一种对前人经验饱有感情的、真诚的继承和思辨。”

——陈子丰



本次“橄榄之味”展览所展出的艺术家陈子丰系列作品,利用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跳出传统媒介的设限,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次元,营造出一个充满想象力与趣味性的奇妙场域。






松美术馆"橄榄之味"(左右滑动查看)             ▸▸▸



生命与机器



陈子丰以传统水墨画的形态和理论为基础,糅合创新性技法以及霓虹灯条、动态影像等创作媒介,加以重新排列组合的展示形式,制造出独特的视觉氛围,是传统国画在现代语境中,个性化、趣味化的艺术表达。




陈子丰作品局部



“橄榄之味”展览中,主要的绘画作品采取成组且大体量地整体呈现,这种使用堆叠、重新布置,甚至利用色块进行视觉上填充等类似在呈现形式上的探索,与作品画面本身的关系是什么?这种探索的初衷是否与传统有内在的关联性?

陈子丰:我的绘画无论从图示还是语言,表现的核心多是关于人、存在以及生命等内容。这次展览中,我将50余幅绘画作品随机组合,再配合LED影像,无非也是在强调我一贯表达的“生命与机器”这一核心主题。从另一个角度讲,它们又是我生命的痕迹,是生活的“碎片”,它们的叠合也是对我一段时间内生命轨迹的一种再现和记录。其中的彩色色块是我用绘画方式对影像中的“像素”“成像”等概念的某种思考,我想将这些元素并置起来,看看是否能碰撞出某种“意外”或“不可控”的效果。



动机与方法



从怪诞的“巨人”形象,到缤纷色彩和璀璨宝石,乃至文字传播媒介上的涂鸦和运用声、光、电的装置艺术,都成为了陈子丰对于“气韵生动”和“应物象形”等中国古典水墨绘画艺术理论的具象表达。




陈子丰《喜从天降》,200 × 240cm,纸本水墨,2018



本次展出的作品以及近些年的创作,你所使用的媒介非常多样:布面丙烯、纸本水墨、霓虹灯管、影像等等,造型更多使用了“巨人”形象的一贯面貌。你是如何看待媒介的,媒介又如何影响你当下的创作?


陈子丰:我认为艺术家自身应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转换自己的感受、素材包括自己感兴趣的传统经验。相对“动机”和“方法”,技术和媒材应是相对外在的、可变的。所以往往评价一件艺术品时应更多地看到其技术表象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好的艺术“方法”可以为媒介提供营养,提出问题、猜想或者唤醒某些意识。同时,媒介也能为艺术拓展新的语汇与层次。它们应有着相辅相成的、良性的相互关系。现在的技术媒介比较多元,所以我更在乎它能否被我真正的去消化、定义和改造。就我自身而言,从中国的“传统”出发去观看、定义和拓宽艺术的视界,从而完成“媒介”和“我”的交互。



解读与再造



陈子丰的作品具有鲜明个人风格和审美意趣的线条与色彩,为观众带来“水墨”的全新创作模式和视觉体验。“水墨”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丹青生宣,而是成为了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载体,以及画家个人经验、情感和魅力的外延。




陈子丰《凝视》,39 × 27cm,画布综合材料,2020



众多观者及艺评人为你的作品赋予“工业”、“现在社会”、“快节奏”甚至是“硬核”等关键词,你自身是如何定义的呢?或者你是如何在创作中理解和表现“意境”的?


陈子丰:或许观者的感觉是对的。同观看者一样,艺术家无时不刻都在感知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我希望我表达的能引起更多的共鸣。我们看中国传统绘画、诗歌、音乐包括戏剧,其中表现“空灵”、“悠远”、“深邃”的内容颇多,这正是千年来中国人留给“远方”的想象空间,即留恋和向往,锤炼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趣和审美法则。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色即是空”、“计白当黑”等都是这个道理。在作品里,我反而试图打破这种“空灵”和“幽静”。首先我直白地描述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快节奏和繁密感;其次我一直在尝试对东方文化里的“意”、“气韵”等生涩的词汇进行一种较为直观的解读和再造。可以说,“满”和“挤” 是我对传统哲思的反观和思辨,也可看成是我的一种绘画语言。



传承与延续



在陈子丰的作品中,线条和色彩既饱含传统,也富有创新。别具一格的笔触让人联想到传统中国画中的笔法,深远的线条使整体摆脱了生硬,具有了柔和的体积感,充分显示了艺术家的绘画功力。与此同时,艺术家并没有受到传统中国画框架的束缚,而是保持着一种“自由”的状态。




陈子丰《向前奔驰no.2》,43 × 58cm,纸本综合材料,2021



你认为传统中国画最吸引你或者个人在创作上最想传承和延续的是什么?

陈子丰:虽然我的绘画大多还是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为基础展开的,但相比传统技法,我对中国绘画中蕴涵的道理更感兴趣。因为这些“道理”看似生涩,但却是古人的生存法则和精神智慧。这些“传统”对我来说既是想象力,又是能量场,也是我感知、解读现代文化的方法和底气。说到传承和延续,其实就是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向未来。



传统与当代



陈子丰强调“人”在艺术创作中的存在与价值——艺术离不开“人”的直接参与,当我们失去了对周围的感知,“艺术”就变成了可以被数据和机器所代替的“技术”。陈子丰坚信,以“人”的视角为命题、彰显“人”的价值与力量、回归到以“个人”角度认知世界,是传统国画在当代艺术中的出路。




陈子丰《穿云箭》,60 × 80cm,画布综合材料,2021



你如何看待当代艺术?


陈子丰:所谓的当代艺术,其实和我们的传统艺术应该处于两个平行的空间维度中。从现象上看,西方现当代艺术是以每个艺术家作品和行动区别于前人,或是否定前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主张的形式发生和发展的。而反观中国绘画,几千年来一直秉承着“师承传道”的文脉,展现着东方艺术的文化精髓。我想,如何将我们的精神智慧更多地施展于“世界艺术”领域,是中国艺术所面临的问题和选择。我常会看杜尚、博伊斯、劳申伯格等艺术家的作品和理论,他们已然向我们展示出了如何将自身艺术语言转换成为世界艺术语言的路径与方法。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我们的艺术应该是特色鲜明的、充满生命力的、带有东方审美哲观的,但如何将其中具体的内容、形式等进行转换和连通,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实验的课题。







“橄榄之味”展览持续至2022年1月23日,来松美术馆东区2号馆,感受陈子丰全新创作模式下丰饶的视觉体验。



---部分文字来源---

“重塑体用”展览

国本学史《陈子丰绘画评》





主展馆正在展出


松美术馆正在展出武艺、王玉平、蔡磊三位艺术家个展“布拉格”、“虚岁六十”、“登楼去梯”。

 ·扫描左侧二维码立即购票·


东区2号馆正在展出




扫码添加微信小助手

即刻加入松美术馆社群

参与互动,不定时发送松粉福利

———————————————

「松」社群



戳阅读全文,一键购票 ~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松美术馆”(ID:gh_8786e2e9ebc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