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刚毕业的设计师,转行ui设计的建议

给刚毕业的设计师,转行ui设计的建议

▲ 点击上方第二个 “功夫UX” 关注公众号

回复 “ 1 ” 样机


2021年第 99 篇文章,距离年底目标 100 篇还剩 1 篇
共输出 181 篇原创专业文章






20多岁,刚毕业转行UI设计,还有机会吗?可以肯定的说,任何时候都有机会,关键是你为何要转?这个是内因,考虑清楚了剩下就去找到解决办法。

UI设计虽然目前很饱和了,但是并不是说没机会,只是要求比之前高,那么难度自然会大一些。大家需要理性想想,短时间之内,我们不可能不用手机了?不可能没有电子产品?不可能没有汽车了,所以只要有需求,那么这个行业就不可能消失。

目前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目前汽车HMI界面设计真的是一片蓝海,它不比设计移动端香么?

网上也有很多人写对转行的建议,我相信10个人看了8个人被吓跑。一上来就是各种要懂交互思维,产品思维,体验思维等等,这里也要学,哪里要看看?生怕不学就无法入行的恐人行为。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最直接的方法是先入行,然后再逐步精进,我见过很多高手都是这样慢慢过渡过来的,谁一开始就很牛逼。

下面,我想通过不一样的角度分享两点思考,尤其是第二点,非常关键。

1.强烈的心态,渴望改变

转行UI之前,我们都需要想清楚,为什么要转行做UI设计,是基于什么样的心态,想清楚内因,这个很关键。如果是奔着钱去的,那么这样的心态不能长期持有,你得需要调整过来。

比如我们可以先入行,持续不断的精进,让自己实力增强,其他的一切自然来。否则,转行这条路会走得很辛苦。

想清楚后,这也仅仅只是开始,你还需要了解这个领域的所需要的知识架构,需要知道UI设计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

我之前职业是影视后期,刚开始转行UI时候,对UI一脸懵,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引导页,最基础的图标都不知道怎么绘制,更别说叫我理解平台规范。

所以,你需要去主动积极查找这个领域知识框架,看看知识范畴。怎么做呢?找一本相对权威的UI基础书籍,里面的目录就是知识框架,是不是很简单。

当你找到书籍,然后翻阅目录先去了解有哪些内容。不过需要多找几本综合看一下,因为目前还没有发现写得稍微完整一些的书籍。

2.正式踏入转行,动手才是关键

当你对UI设计有一定了解后,至少你知道UI设计师日常工作是做什么。那么下面你就需要开始动手去做设计练习,因为前期都只是停留在看书或者理论了解阶段,动手这步骤才是比较关键的。

首先,可以先去从最基础的开始临摹,图标、配色、界面等。这时候也你也许对UI不是很懂,没关系,先动手,产出一些设计练习,先看到进展。

下图是我6年前的临摹练习,还好没删,当时是靠这些拟物图标找到第一份UI设计工作。


6年前练习

我们做任何事情,在开始之初都有一个过渡的时间。前期做得不好,不用特别担心,持续做下去,不断复盘思考,你需要做的就是大量疯狂的练习提高。


这是我当时做的一部分练习打卡文件,还有一些更早期的找不到了。



先动手做至少你开始了0~1的过程,然后慢慢逐步精进,一步步变好。在做的过程中,你就越来越了解UI设计,这时候需要的知识也会越多。那么至少现在你是有一些基础了,再去了解其他的知识,相对来说没有刚开始难。

等你这些都练差不多后,熟练界面设计相关后,就可以开始做一些成套的界面,目的练习整体感,一致性。可以做概念设计,关键是要美感好,这也是为你后续找工作做铺垫。

如果你对成套界面设计熟悉了,可以开始准备简历找工作了,可以先去一家小公司,算是入行了。那也仅仅只是开始,后面需要学的很多东西,这时候不用担心,只是有工资可以拿,不会饿死,剩下就是潜心修行沉淀。

3.写在最后

今天本文的核心转行之前务必思考内因,想清楚后,下面可以正式踏入转行之旅。

我一直秉承的观点,我觉得很适用,分享给你,“先入行,精进”,不误事。

所以,如果你想转行,那么看完文章后,我相信你更有信心和勇气了。转行过程肯定不会很轻松,但正是因为这样,机会是留给有勇气的人,敢于直面人生挑战的人。

最后,预祝想转行的设计师加油,你一定可以的。



如果你还没拿到我之前送的电子书,领取方式如下:

1、首先在文末点个 “在看”
2、添加功夫UX小编微信,备注:电子书 即可


围观朋友圈,交流设计,不错过任何干货分享

好文推荐:

揭秘,如何才能快速跳进大厂?


“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
人也是如此,压力和挫折是自我成长的绝佳机会,
迎难而上的过程,往往是个人成长最快的阶段。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功夫UX”公众号,与优秀的读者前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功夫UX” 公众号

优质社群|审美私塾|格局认知|设计经验 | 人脉资源|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点个在看
你只管努力,剩下交给时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功夫体验设计”(ID:UX-Talk)。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