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rry Zhang
近日,特斯拉公布了Q1财报。业绩持续高涨的背后,其实之前特斯拉收购的不少企业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对于国内车企来说,VC风投也正在成为不少车企比拼的一个新舞台。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整车企业更多的是承担一个整车集成的角色。除了车身以及发动机外,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是对外采购的,不少车企甚至都对外采购发动机。
因此整车集成能力,成为考核车企的主要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情况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近日,特斯拉发布了2022年Q1的财报:在这个季度中,特斯拉总营收达到了187.56 亿美元,环比增加 5.85%,同比增加 81%。作为特斯拉的业务支柱,汽车业务收入 168.61 亿美元,环比增加 5.6%,同比增加 87%。其中 6.79 亿美元是通过出售碳排放积分收入获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的总毛利 54.60 亿美元,整体毛利率 29.1%,单车毛利率 32.9%,远远超过一众豪华品牌。
特斯拉获得巨大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因为掌握了三电系统、自动驾驶等前瞻技术的底层核心技术。而特斯拉之所以可以从零开始,在很短时间内就掌握这些技术,除了其自身积极研发之外,也和其对外积极收购密不可分。
图片来自网络
从特斯拉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通过VC模式对于很多初创公司进行投资,不仅可以通过后期相关企业上市赚取可观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企业整合上下游的产业链,推动自身技术的发展。在特定的情况下,更是可以通过收购相关公司成为自己的某一个部门,帮助自己在最短时间内补齐各种短板。
当前,放眼国内市场,无论是蔚小理这些电动车新贵,还是上汽、广汽这些巨头,都在通过持续对外投资,来服务于企业的长远战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VC投资领域,将成为各大新势力,甚至是全球车企比拼的一个新的战场,甚至还会反作用促进自身整车业务的发展。
特斯拉的投资路——用收购补齐自己的短板
作为当今全球公认的科技巨头,特斯拉专注在收购中小型技术公司,通过全资收购的方式获取技术和人才。在并购对象上,特斯拉基本遵循汽车制造、自动驾驶、电池生产制造这一路线,整体脉络非常清晰。
在前期推动量产阶段,特斯拉先后收购了:冲压件制造商维埃拉模具公司Riviera Tool,通过解决冲压车间这个瓶颈工位提升电动车产能;德国自动化生产公司 Grohmann Engineering,并留用该公司创始人克劳斯·格罗曼 (Klaus Grohmann)担任新成立部门“特斯拉德国先进自动化”的主管;为工厂生产自动化设备的公司 Perbix,其之前负责为特斯拉生产各种自动化工具。
图片来自网络
在特斯拉理顺了生产端的关系后,其将目光投向了自动驾驶。在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将拥有使用低功耗工艺实现高精度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初创公司DeepScale收入麾下,并将其CEO作为高级机器学习科学家在特斯拉继续供职。这家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原始数据而非目标数据做感知融合,而这也是特斯拉敢于推广不带激光雷达的AutoPilot冲击L4级别自动驾驶的最大底气所在。
图片来自网络
在电池领域,特斯拉的动作更多:
2019 年初,特斯拉收购了美国电池技术公司Maxwell Technologies。2019 年 10 月,特斯拉又收购电池生产制造商 Hibar Systems,且 Hibar Systems 生产的泵将用于为新式 4680 电芯推出的快速电池组装流程中。2021 年,特斯拉又接连并购了拥有环保负极材料生产技术的 Springpower International 和拥有硅负极材料生产技术的初创公司 SiILion。
对于电动车企业来说,动力电池的重要意义无需赘言。其不仅占整车成本超过1/3,动力电池的相关性能也将直接决定电动车的性能。所以特斯拉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研发全新的电池上,而通过收购电池相关的子零件公司,对于提升特斯拉在电池方面的能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锂矿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最近还传出特斯拉有亲自开矿的打算。
图片来自网络
特斯拉能够快速成长,也和之前的对于公司以及公司中连带的技术和人才的收购密不可分。今日特斯拉高达万亿美元的市值,也都有这些被收购公司的功劳。
说到底,这种其实就是一种产业链的整合。通过产业链整合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来实现产业链上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特斯拉的成长之路,值得国内企业借鉴和学习。
蔚小理的投资路——整合产业链
相比于特斯拉通过收购来补齐自己的短板,蔚小理的投资更多的还是从整合产业链亦或是赚取收益的角度出发。
蔚小理的投资通常有两个特征:
寻找行业内的独角兽,通过这些独角兽日后的IPO上市,为自己赚取可观的收益;
通过所投资的独角兽,为自己构建起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智能电动车的朋友圈。相比于用合同关系约束的供应商,拥有一定股权关系能够让双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对于很多独角兽公司来说,得到蔚小理的这样拥有非常深厚整车背景的企业的青睐,能够帮助自己的产品快速实现上车量产并站稳脚跟,也为自己今后在汽车行业赢得更大订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片来自网络
目前,蔚来资本旗下有两只基金:分别是侧重于长期及成熟期投资的人民币基金以及侧重于中期投资的美元基金。在过往5年,蔚来资本所投资的企业包括宁德时代、Momenta、图达通、黑芝麻、小马智行、主线科技、四维智联、赢彻科技、易控智驾、容百科技、奥动新能源等,在智能电动车领域都是成名已久的企业。
至于小鹏,对外投资的版图相对来说没有蔚来那么大,主要是国内最早的足式机器人探索团队——鹏行智能以及专注在飞行汽车的小鹏汇天。
此外,小鹏还相继入股了全固态激光雷达的一径科技以及碳化硅半导体的瞻芯电子。众所周知,固态激光雷达是目前主流的自动驾驶必不可少的硬件,而碳化硅半导体将是电动车不可或缺的功率半导体。此外,小鹏汽车还投资了自动驾驶卡车公司千挂科技。对于擅长自动驾驶技术的小鹏来说,在更容易部署高等级自动驾驶的商用车领域进行布局,必然也是期待着发挥更大的协同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理想汽车投资的汽车包括研发自动驾驶的公司知行科技和易航远智以及传感器公司流深光电和无人车研发的新石器。无论从体量还是规模上来看,理想汽车无疑是蔚小理三家新势力第一梯队当中最弱的。不过最近,理想汽车透过全资控股的子公司成立了重庆车之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也预示着理想希望补齐自己的短板,加速自己在产业链投资布局方面的步伐。
还有一件值得我们的关注的是:不久前,蔚小理联手投资了国内一家只能算得上三流的电池企业——欣旺达。在国内电芯处于一个紧平衡的情况下,蔚小理三家一齐出手,还是引来了业界不小的关注。摆脱宁德时代一家独大的局面,为自己寻找更加可靠且容易掌控的动力电池来源,成为欣旺达定增受到追捧的最主要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
传统车企的投资路——低风险技术卡位
眼看蔚小理这样的新势力在投资领域风生水起,传统车企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有利可图的新领域。不过相比于李斌、何小鹏这些非传统汽车人所拥有更多的风投意识以及相关经验,国内传统车企在这一块的起步相对来说晚了一些。
但是像上汽、广汽这些传统车企,一方面已经正视到自己由于过往在包括软件工程在内的很多项目以及底层技术上积累不足,因此短期内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于相关领域的企业实现弯道超车;另外一方面,上汽也不想将自己的命运交到他人手中,使得自己丧失今后的话语权。因此,在自动驾驶或者其他前瞻技术领域,也已经意识到了布局VC领域的重要性,开始加速在这方面的投入。
相比于新势力造车,传统车企对于所投资企业更大的诉求在于形成更大的协同效应。因此,它们通常会去选择一些刚刚崭露头角的企业,而非估值已经很高的独角兽。
这么做,不仅从财务角度,更多的还是从对于相关企业掌控的角度出发。毕竟对于这些车企巨头来说,在公司内部贸然启动一个全新项目,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的同时,也需要不短的时间来完成相关体系能力的建设。所以即便对外投资不一定便宜,但是能够在最短时间帮助这些大企业可以在某些亟需的核心技术上实现卡位,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种逻辑下,和华为合作自动驾驶,就不是上汽这类公司的首要选项,或者不是一个主要方向。
以上汽为例,之前上汽掌门人曾经对外表示,要把自动驾驶技术这个汽车的灵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上汽不会像其他品牌去全盘使用华为的HI自动驾驶系统,但回过头来,上汽就投入一大笔资金给到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menta,并以Momenta的技术为基础,推出了自己的Robotaxi业务。而与此同时,上汽自研自动驾驶技术的步伐也没有暂停过。对于长安、广汽来说,即便采用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同样也不会放缓自研底层核心技术。
图片来自网络
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对于传统车企来说,贸然进行转型是有很大的风险的。
在政策和市场没有非常明确的情况下,传统车企不愿意也没有必要进行主动转型。此时,投资一些初创企业,不仅仅是从财务或者进行技术整合的角度出发,更多还是为了提前进行技术上的卡位。所以说,与其说这是风险投资,倒不如说这是一个最稳妥的技术卡位的做法。
结语:
风险投资以及收购兼并,在今后一段时间里的重要性将会不断被放大。在最短时间内补齐自身短板,同时也有机会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让风投有望取代原本的汽车金融,成为整车企业一个更大的利润来源。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去挑选那些不仅未来有很大成长潜力,同时也能和公司既有的业务实现互补,甚至能够在某些前瞻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初创公司,将会是对风投部门最大的考验。和其他纯粹的VC风投不同,整车企业对于协同效应的最大化以及前瞻技术的卡位布局的重视程度,在很多时候甚至远远高于对某一笔投资可以换来100%甚至更高的收益。所以说,除了整车性能和销售这个主战场外,VC风投将会成为各大车企一个新的能力比拼的舞台。
相关推荐
资讯
你看不上的电动车正在悄悄涨价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资讯
蔚来香港上市尘埃落定 理想L9售价直逼50万,2022新能源格局生变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胖鲸头条”(ID:pangjing-touti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