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喊出“活下来”的华为,我们需要谨慎,但不必过度悲观

面对喊出“活下来”的华为,我们需要谨慎,但不必过度悲观



作者:ZL

全球经济长期衰退,华为要把活下来作为主要纲领。

8月22日,华为内部论坛上线了一篇由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的题为《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文章,其中主要宗旨是:面对全球经济长期衰退,华为要把活下来作为主要纲领。


图片来自网络

印象里,2018年的时候,万科就曾提出过“活下去”。在2020年的万科线上业绩直播会的时候,郁亮再度强调了“活下去”。可不曾想,从2021年年中开始,国家出台了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大量房地产企业接连暴雷,规模最大的20家房企里,如今有一半左右挣扎在死亡线上。曾经风云一时的恒大,如今已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下一步何去何从其实都不得而知。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说万科彼时是通过中国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天量的供应和国家“房主不炒“的政策做出的判断,那华为和任正非则是基于目前全球经济显露出来的衰退迹象、俄乌战争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和短期内难以克服的疫情反复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欧美国家为了抑制通胀而不得不祭出持续大幅度加息的措施,短期来看,无论是能源价格还是大宗商品的大幅上涨,都让极其严格的加息政策在抑制通胀上收效并不明显。但持续的加息使得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越来越大,在全球经济周期性危机的面前,华为喊出”活下来“的口号,已经不仅仅是居安思危了。

利润大幅下滑,华为已经到了十字路口

8月12日,华为发布2022年上半年经营业绩:

今年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01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5.8%。而这是在华为2021年同比下降28.6%至6368亿元的基础上,再度出现下滑。而相比于销售收入的下滑,华为在利润上的腰斩更是引发了任正非深深的焦虑,2022年上半年,华为净利润为150.8亿元,同比下滑51.97%,而去年同期依然有314亿元,而2020年上半年更是高达595亿元。


图片来自网络

不得不说,美国的极限施压开始让华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如果不能扭转整个颓势,导致业绩二次探底甚至持续下滑,那华为可能会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任正非提出的诸如,关闭盲目扩张或盲目投资的项目;坚定收缩,部分国家业务该放就放,比如五眼联盟国家及印度;未来预期很差,要做好现金流规划,砍掉有投资风险的项目、砍掉一切不赚钱的业务等就显得非常顺理成章。

传统优势板块很难恢复元气

华为的业务可以细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运营商业务(比如通信基站)、企业业务(比如华为云)和终端业务(比如华为手机)三大部分。2022年上半年的3016亿元销售收入中,运营商业务收入为1427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4.2%;企业业务收入为547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27.5%;终端业务收入为101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5.4%。

这其中,由于受到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的打压,华为本来发展势头良好的手机业务戛然而止,销售额大幅下滑,成为拖累华为业绩下滑的最主要原因。在美国中长期内无法放松对华为制裁的情况下,华为如果想扭转手机业务的困境,唯有自己代工制造芯片,完全掌握从前期芯片设计开发软件,芯片设计能力再到后端的代工、封装等一整套技术。这背后需要的是国家的力量,单靠华为一家企业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尤其是被国人一直挂在嘴边的荷兰ASML的光刻机,要攻克它的难度绝对不亚于设计一颗原子弹。


图片来自网络

至于运营商业务,华为估计在未来也很难恢复高速增长。在美国和其主要盟友都严格限制使用华为设备的情况下,华为未来更多的只能在和中国关系友好的国家去争取订单。一方面,市场容量明显缩小不少,另外一方面,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订单,无论从施工条件和环境,还是利润方面,和欧美国家肯定存在一定的差距。


图片来自网络

成为救命稻草的汽车业务需要放弃什么?

未来,华为更多的希望其实在汽车行业中,尤其是智能电动车业务领域。毕竟要承接华为现有体量的业务,唯有在国内业务体量庞大且极具增长潜力的汽车“新四化”业务。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在任正非的文章中专门对汽车业务进行了说明,宗旨就是智能汽车业务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要聚焦在几个关键零部件的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与别人连接。这个说法其实和之前任正非反复强调的华为不造车,只做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增量零部件供应商的提法相吻合。当前,华为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处于国内第一梯队的行列。国内绝大部分自主品牌,还有不少外资品牌都和华为有过合作。而华为还向长安阿维塔、北汽极狐、广汽埃安以及比亚迪等提供全套的自动驾驶系统。

但对于整车企业来说,它们一直占据产业链上游地位。如今向华为采购智能网联相关的系统,尤其是自动驾驶系统,其实颇有些将自己的命运拱手交给其他人的味道。对于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系统的自研,一直都是那些有雄心壮志整车企业的日常功课。未来,华为能否继续成为国内整车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车企不可或缺的零部件供应商,还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为此,在积极拓展国内零部件行业的同时,华为还通过大力支持赛力斯,并发布全新的AITO问界品牌,一度走到舞台的前方,和国内其他新能源汽车车型正面PK。所以将来如何取舍,是否要造车,还要看余承东怎么来说服任正非。

如何理解“让寒气传递给每一个人”

最后想说说,在任正非的讲话中,“员工考核和奖金要和实际经营结果挂钩,要让寒气传递给每一个人。”也是引发了不小的关注。时代的一粒尘埃对于每个普通人来说都是一座大山,而对于华为的每个员工来说,公司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

华为素来以狼性文化著称,而内部员工的高收入也是众所周知。和实际经营业绩挂钩,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必然意味着不少非核心业务的华为员工的收入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到时候大家必然会挤破头皮去抢热门业务,导致没有人愿意去做风险比较大的业务,以确保自己的收入持续和稳定。而更让普通员工担心的是,华为会否开启裁员的大门。毕竟对于很多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层员工来说,他们的“活下来”比华为“活下来”更难。

不过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面对持续下滑的利润,华为是否依然还有对创新的巨大包容和容错,以及让科学家放心大胆地去试错,也将成为考验华为管理层对于研发投入决心的重要方面。如果华为为了追求财报的漂亮数据,转而放弃了对于科研的高比例投入,将会为华为以后的成长埋下隐忧。

其实在经济大环境趋冷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过分悲观。毕竟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和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体相比,我们手中还是有不少可以用来刺激经济的武器和手段,确保国民经济能够平稳过渡到这一轮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从特朗普时代到拜登政府都证明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经济,其实很难和中国完全脱钩。只要有庞大的中美经贸关系作为两国关系的压舱石,全球经济迟早可以得到复苏。美国对于华为这样的国内尖端企业,会不遗余力地去打压,但是它没有办法去完全隔绝中美之间的经贸交流。都而不破,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美关系的主基调。所以,面对周期性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只要能够活下去,利用低潮期苦练内功,无论是华为还是中国整个国民经济,都会迎来下一轮增长的新高峰。

相关推荐



新出行

估值或超广汽?广汽埃安缘何成为国资混改车企第一股?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新出行

华为“上车”阿维塔 双强合体意欲何往?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文中部分素材可能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胖鲸头条”(ID:pangjing-toutia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