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a新展:新一代中国建筑设计理念挑战西方对可持续性的理解

MoMa新展:新一代中国建筑设计理念挑战西方对可持续性的理解


MoMA大展关注中国新一代建筑设计:注重资源利用、减少破坏性的设计理念挑战西方对可持续性的理解

“一方面,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他们的创意和理念还没有在西方受到太多的关注;同时,我们希望他们所倡导的减少破坏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设计理念也能给全球各地的建筑实践带来启发。”

九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开展的“重复使用、再生、回收:中国近代建筑展”首次介绍了新一代中国建筑师,以及他们对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该展览总共收录了8个项目,涉及多种建筑手法:从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对古代建筑技术的重新诠释,到通过建设非“无创”建筑以实现乡村乃至整个地区的经济振兴。展览中的建筑师和案例探索现代建筑如何扎根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从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拱形天花板,到横坑村露天竹剧院,再到桂林附近一家旧糖厂改造成的酒店,为建筑实践提供了一种更注重资源利用,减少破坏性的新方案。
该展览的策展人为菲利普· 约翰逊建筑与设计总策展人Martino Stierli和建筑与设计部策展助理Evangelos Kotsioris,上海同济大学李翔宁教授提供策展建议。经过为期四年的研究,包括与建筑师进行广泛的交谈,并对所有展出案例进行多次实地考察。观众会在展览中看到大约160件中国当代建筑作品中的模型、图纸、照片、影片和建筑模型。该展览将持续到明年7月。
展出之际,Dezeen特别专访了两位策展人,聊了聊他们对新一代中国建筑师的认识。
策划这次展览的契机是什么?
一方面,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他们的创意和理念还没有在西方受到太多的关注;同时,我们希望他们所倡导的减少破坏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设计理念也能给全球各地的建筑实践带来启发。
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与社会转型带来建筑热潮,使中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建筑场地。多年来,中国一直专注于城市巨型工程和壮观的建筑作品,其中许多都是由西方建筑师设计的。如今,独立于国营设计机构的年轻一代建筑师开始重新思考。这些建筑师对建筑环境的设计有着共同的看法,他们普遍对tabula rasa(白板法:建立在拆毁的空无一物的场地上建筑)持怀疑态度。这种方法改变了中国的城市结构,改变了数百万人的日常生活。相反的,这一代的许多建筑师投入规模相对小的干预措施,试图有意义地参与现有的建筑环境和既定的社会结构。其中许多案例都位于传统人口中心和特大城市之外,并且带动中国二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复兴。
你觉得这些新一代的中国建筑设计师,他们的建筑理念是否有共性的地方?
通过我们的研究,很明显的发现,年轻一代的中国建筑师中的许多成员通过探索简陋和被忽视的建筑材料,通过高科技的手段重拾传统建筑技术,来调和现代建筑与过去的空间策略。虽然在这次展览中展示的中国建筑师各有各的风格,但你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他们之间的这种共性,他们的设计既是当代的,同时又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
为什么你会挑选这八个项目作为这次展览的主角?
我们非常强烈地希望这个展览能围绕社会和生态可持续性这一主题开展。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八个项目不仅在重复利用现有结构、更新社区和基础设施以及回收建筑材料方面有着共同的兴趣,而且还挑战西方对可持续性的理解,这种理解通常以非常技术官僚的建筑实践和方法为特征,忽略了建筑的人性和社会性的维度。
以下是本次展览中重点介绍的八个项目。


池社画廊:上海创盟国际(袁烽)
这个占地200平方公尺的展厅位于上海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将一个旧仓库改造成池社艺术集团展览空间。当袁烽和团队第一次抵达项目工地时,看到成堆的建筑碎片——为了给新建筑腾出空间而快速拆除旧建筑之后留下的产物。尤其是大量的绿色灰砖,使他们产生对这种材料进行回收和再利用的想法,为建筑建造第二个“外围护墙体”。这个新型砖墙的三维几何结构式在电脑上设计的,并使用移动机器人系统在现场制作。每个砖块的精确定位,营造出花边状的多孔“外墙”,墙体向外延伸处的轻轻隆起标志着展厅的主入口,同时也作为雨棚使用。


微胡同: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张轲)
微胡同是通过历史保护来想象城市生活新形式的实验。这个项目探索如何挽救和复兴北京胡同。胡同是北京的特色小弄巷,由成排的传统四合院组成,这类建筑一直是大规模拆迁的对象。展示的实验原型是一间距离天安门广场15分钟步行距离的客栈,将一系列独立的生活单元插入一个35平方公尺的长方形庭院。客房布置成一系列向内俯瞰、悬挂量最少的房间,形成一个新的、形状不规则的庭院,可以作为临时住客和永久住客的公用聚集空间。根据胡同的传统灰砖和周边较大的建筑背景,将混凝土与中国墨水混合,形成整体结构特有的灰色色调。


竹林剧场:DnA建筑事务所(徐甜甜)
2014年以来,北京建筑师徐甜兴甜一直在为上海、杭州西南部,拥有独特山地景观的松阳县展开乡村振兴长期规划。徐甜甜与70多个保存完好的村庄和当地政府紧密合作,实现了数十项微创且通常是可逆的干预措施——她称之为“建筑针灸”——旨在借由创造文化活动空间和小规模农业和手工艺生产, 为人口迅速减少的地区重新注入生命。徐甜甜的作品中,最具诗意的应该是“竹剧院”,这是横坑村附近的一个表演舞台,由弯折和捆扎大量的竹树形成圆形的穹顶。除了为当地居民提供社区文化空间外,也生动地展示了由可再生自然资源构成的建筑。


龙美术馆西岸馆:大舍建筑事务所(柳亦春、陈屹峰)
博物馆位于上海的徐汇区黄浦江畔,坐落于煤运码头的原址上。该项目由总部位于上海的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结合本地工业的历史元素,将新旧建筑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煤门卸货桥被保留下来,重复利用为一个露天覆盖空间,标志着入口与河流之间的轴线。2013年建成但现已废弃的两层车库被改造为地下展览空间。新加入的一系列不同高度和方向的混凝土“伞型拱门”交错成一片日光明媚的拱形展厅“森林”。庭院和行人天桥组成的网络让游客可在不同层次漫步。建筑周边的绿色屋顶和覆盖窗户的金属可防止建筑内部过热,减少对空调的需求。


金华瓷屋:业余建筑工作室(王澍、陆文宇)
2002年,中国艺术家艾未未邀请多家国际建筑事务所为浙江金华市露天娱乐区金华建筑园设计系列展馆。受邀的中国公司包括杭州业余建筑工作室,这是建筑师王澍和陆文宇的合作项目。他们的作品是一座纯朴的单层建筑,可用作茶馆。在公园的一个斜坡上,展馆的倾斜外观就像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用到的砚台 。这个观察结果启发他们重新诠释砚台的形状和功能,以设计展馆的表面,并在上面覆盖手工制作的颜色各异的瓷砖。


富阳文村的改造:业余建筑工作室(王澍、陆文宇)
文村位于富阳市附近洞桥镇的绿水青山之间。建筑师王澍和陆文宇对现有的房屋进行翻新和重建,并且借鉴当地传统的庭院结构,设计出 30 套新住宅。一套桥梁、公共亭和一所学校的建设实现了更多的功能,既改善了村里的生活和基础设施, 又能吸引短途过路游客。建筑师将现代设计与传统建筑技术和当地材料(包括附近采石场的夯土、黄粘土、竹子和灰尘石灰石)相结合,成为其他乡村复兴的样板,同时防止他们变成了乡村生活的“主题公园”。


御窑博物馆:朱锫建筑事务所(朱锫)
由朱锫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御窑博物馆位于景德镇历史中心的显眼位置。瓷都景德镇曾是明清两代的御窑所在地,其遗址就在该博物馆附近。博物馆的空间结构是由一个基础建筑单元的重复和变化而形成的:一个双层砖砌拱顶,中间有浇注混凝土,创造出一系列巨大空间,供展示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这个“原型”模组显然是参考传统窑的几何结构、物质性和结构效率。根据当地的习俗,每两年拆除一次老化的熔炉,将其材料用于其他建筑,这间博物馆同时采用新烧砖和旧熔炉拆除后收集的再生砖的混合物。


阳朔Alila糖舍酒店:直向建筑事务所(董功)
上世纪 60 年代一家废弃糖厂的工业设施被设计成桂林市附近的一家酒店。直向建筑事务所的董功提出, 与其将旧砖砌建筑夷为平地,不如将它改造再利用,用于接待区、餐厅、多功能厅、图书馆等公共设施。附近新建了一座长方形混凝土建筑作为客房。它的倾斜屋顶参照现有的建筑结构,复杂的走廊、楼梯和半开放空间网络结合竹子结构,转化为建筑长廊。通过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之间的 微妙张力,这个项目展示大规模旅游开发的另一条路径,它不必牺牲历史文物或自然环境。


作者|Christina Yao

图片|由MoMA提供


推荐阅读

2021 Dezeen设计大奖大众选择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恭喜5个中国项目获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ezeen”(ID:Dezeen_Chin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