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哈迪德:将解构主义的潜力推向新高

扎哈·哈迪德:将解构主义的潜力推向新高



扎哈·哈迪德:将解构主义的潜力推向新高


Dezeen推出解构主义系列,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我们将着重特写解构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项目和建筑师。作为史上最成功的女性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将建筑结构的潜能推至空前新高。

Dezeen解构主义系列将在每周一持续更新,欢迎关注。

1983 年,时年 32 岁的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在香港九龙山举办的建筑设计比赛中凭山顶(The Peak)私人俱乐部作品荣获一等奖,自此一战成名。
哈迪德所绘的山顶从一座“人造山体”中拔地而起,结合了刁钻大胆的角度、令人眩晕的视野与反重力的悬臂,强有力地展现了解构主义的可能性。

山顶(The Peak)私人俱乐部设计图
尽管未能真正建成,这一建筑方案仍证明了未来建筑的潜力。
在山顶项目的基础上,哈迪德创作了更多的绘画作品,部分收录于 1988 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解构主义建筑展(Deconstructivist Architecture)。此次展览具备开创性意义,参展的建筑师还包括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与蓝天组(Coop Himmelb(l)au)。

扎哈·哈迪德
根据该展览的文本定义,解构主义是一种融合了现代主义美感与俄罗斯先锋派狂野的几何结构的建筑风格。
这一设计理念于哈迪德而言尤为关键;让她得以探索自身所敬仰的俄罗斯解构主义画家创作时采用的结构类型,包括卡西米尔·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与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
受俄罗斯绘画的启发
20 世纪 70 年代,哈迪德开始痴迷于这些画家的作品,当时的她正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进修。
在那个年代,建筑联盟学院是无数设计创意的摇篮,而哈迪德则是具备反叛精神的一派,她呼吁人们重视绘画,并将绘画作为开发设计概念的工具。
在时任导师 Alvin Boyarsky 的支持下——两人持续维持好友关系,直到 1990 年导师去世——哈迪德牵头开展了更为大胆激进的建筑方案。

她的绘画体现了解构主义的精髓
2014 年,哈迪德在参观马列维奇的作品展时发表了一篇刊登于 RA 杂志的社论,其中提到:“我认为传统的建筑绘图模式具有限制性,望能寻找新的呈现方式。”
“我在研究马列维奇的作品时获取了灵感,自此将抽象作为研究准则。”
在马列维奇的作品中,哈迪德发现了独到之处,即绘画可表达无重力感,也可用于设计建筑的动感与复杂性。
她在一个论文项目中将马列维奇的雕塑结构改造设计为横跨泰晤士河的 14 层酒店,进而证明了上述观点。
对进步与革新的坚定信念
哈迪德的实验精神于童年时期萌芽。1950 年,哈迪德出生于巴格达,父亲是进步自由主义政治家穆罕默德·哈迪德(Mohammed Hadid)。
彼时,伊拉克正经历剧烈的现代化进程与社会改革,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与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等建筑师都在首都忙于建筑项目。而当时,伊拉克的女性建筑师十分罕见。
2012 年,哈迪德接受卫报(Guardian)采访时说道:“我在伊拉克长大时,人们对国家进步的信心坚不可摧,对未来极为乐观。那是一个国家建设的时代。”

维特拉家具公司私人消防站,摄影|Christian Richters
当时,哈迪德为祖国的河流景观所触动,感受到它们与建筑和城市相融的流动性之美,进而萌生了对建筑的热爱。
后来,哈迪德进入英格兰的寄宿学校就读,并于贝鲁特美国大学取得了数学系学士学位,随后在 1972 年修读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
毕业后,她曾短暂担任学院前导师兼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成员库哈斯与 Elia Zenghelis 的助理,随后在 1979 年创立了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aha Hadid Architects)。
从角度到曲线
山顶项目的成功为哈迪德的首次落地之作——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维特拉家具公司私人消防站——奠定了基础。
消防站的外观由角度刁钻的混凝土平面组合而成,强大的结构组合将建筑的可能性发挥到极致。

因斯布鲁克的伯吉瑟尔滑雪台(Bergisel Ski Jump),摄影|Hélène Binet
哈迪德随后的项目也延续了这种大胆的结构;包括 2002 年建成的因斯布鲁克的伯吉瑟尔滑雪台(Bergisel Ski Jump)的扭曲结构、2003 年落地的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Contemporary Arts Center in Cincinnati)的漂浮楼层,以及 2005 年完工的沃尔夫斯堡的费诺科学中心的平面相撞角度。
随着时间推移,哈迪德早期作品中硬朗的线条与尖锐的角度逐渐开始软化,继而转变为华丽的曲线与起伏的平面。
与 Patrik Schumacher 长期合作的过程中,哈迪德开始全面挖掘参数化设计软件的潜力,“曲线女王”的称号由此而来。

MAXXI 博物馆,摄影|Hufton+Crow
其中,创新性最强的例子包括 2009 年在罗马建成的 MAXXI 博物馆、2012 落成的伦敦水上运动中心(London Aquatics Centre)与 2013 年在巴库完工的阿利耶夫文化中心(Heydar Aliyev Centre)。
这些结构狂野的建筑难免受到质疑,但哈迪德依然维持着对建筑环境复杂性与流动性的信念。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Heydar Aliyev Centre)摄影|Hufton+Crow
2013 年,她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道:“人们常认为矩形是最合适的建筑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空间。”
“然而,难道说建造景观就是一种空间浪费吗?我们所处的世界根本就不是矩形的。你总不会去抱怨一家公园‘没有拐角’吧。”
被误解的意图
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布满荆棘。即使在 2004 年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哈迪德常常受到批评与诟病,人们认为她的建筑过于复杂,价格也过于高昂。
而这种争议也导致她手里两个最重要的建筑项目被强制终止。
哈迪德于 1994 年获奖的加的夫海湾歌剧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设计方案——与山顶极为类似——由于信托人拒绝配合而未能完工。20 多年后,在 2015 年,由于成本预算的争议,日本新国立竞技场(Japan National Stadium)项目也取消了与她的合作。

日本新国立竞技场(Japan National Stadium)项目被取消

此外,即使长期驻于伦敦,哈迪德也花了很长时间才在伦敦拿下了一个项目。在伦敦,她仅仅留下了寥寥几栋永久性建筑,其中第一栋便是 2010 年斯特林奖的获奖作品伊夫林格雷斯学院(Evelyn Grace Academy)。
然而,关于人们对自己在建筑设计方面固执己见、肆意妄为的批评,哈迪斯一直不以为然;2016 年,仅在去世前几周,她在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会上发表演讲,重申了自身的信念,认为建筑可以作为改善社会的手段。

伊夫林格雷斯学院(Evelyn Grace Academy),摄影|Hufton+Crow
哈迪德说道:“我一直坚定认为建筑必须为社会进步发挥作用,并最终造福个人与集体。”
2016 年 3 月 31 日,哈迪德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她的成就受到了部分建筑界最重量级人物的认可,库哈斯认为她的作品“在本质上与众不同”,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则对她“强大的勇气、信念与韧性”表达了赞赏。
而曾担任哈迪德导师的彼得·库克(Peter Cook)则完美总结了她作为建筑师的传奇人生。
库克说道:“若保罗·克利(Paul Klee)沿着一根线条开始散步,扎哈就会用那根线条画出舞动般的平面,随后将平面巧妙地折叠起来,带领它们进入空间之旅。”

推荐阅读

Frank Gehry将解构主义建筑推向世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ezeen”(ID:Dezeen_Chin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