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建筑借鉴南京传统私家民宅,在这间新酒店中融入了老式居民楼的建筑特色

实在建筑借鉴南京传统私家民宅,在这间新酒店中融入了老式居民楼的建筑特色

实在建筑借鉴南京传统私家民宅,在这间新酒店中融入了老式居民楼的建筑特色

在设计酒店公共空间时,实在建筑试图凸显老式居民楼的建筑特色,打破现代酒店较为常见的封闭式走廊,保留原始半开敞式的公共走廊,希望客人能体验到老城区的生活方式。

实在建筑通过借鉴南京传统私家民宅的代表,打通老建筑内的封闭格局,完成了工作室的首个项目花迹文旅。

花迹文旅项目位于南京秦淮区老城区内,业主承租了其中4栋老建筑,将融入酒店和商业零售等多元业态。
在这四栋建筑中,两栋为单层木结构双坡建筑,木结构与建筑砖墙保存情况良好;另外两栋为多层砖混结构,室内开间非常局促,仅有3米,室内层高也非常有限,楼板之间也仅有2.6米。

如何解决新型业态所需要的连续大尺度空间与现有建筑狭小空间的矛盾,是实在建筑工作室接手这个项目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此外,还需要重新组织不同业态之间的动线,既能保证商业店铺所需求的大人流量又顾及到酒店住宿客人的隐私。
实在建筑从南京传统私家民宅的代表甘煕宅第那里得到启发。其拥有多进穿堂式的空间格局,1米左右的窄门串联相邻空间,形成层层嵌套的空间序列及严谨的南北轴线。这样的空间格局刚好能解决本次设计难题。

实在建筑在处理29、31号楼底层室内商业空间时,在垂直于东西向的墙面上设置多个连续的大小不一的门洞,不对原始结构进行破坏的同时又能有效地控制整体项目预算。
同时拆除原有29号楼中间及31号楼两侧的三部原始楼梯,打破原有的平层空间,形成新的挑空中庭,将阳光从顶层引入底层,解决建筑中部底层的采光不足、空间压抑等问题;并且作为楼层之间的过渡空间,使得不同楼层之间的人和景色互相渗透穿插,创造出符合现代商业需求的体验空间。

新设置的门洞形成了全新的室内动线,将酒店前台、咖啡厅、餐厅等不同的商业组织起来,形成多条东西向贯穿的空间序列。不同的商业空间沿着一条轴线逐次展开,在四栋建筑内部中营造出洞内有景、景中有洞的空间体验。
在建筑门窗的设计上,尽可能使建筑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周边社区。底层餐饮区立面采用大量开启式的玻璃门窗,模糊室内外界限,将内部商业空间拓展至外部街区,丰富业态的经营区域和模式。

建筑二至四层为酒店客房,共有44间客房。在设计酒店公共空间时,实在建筑试图凸显老式居民楼的建筑特色,打破现代酒店较为常见的封闭式走廊,保留原始半开敞式的公共走廊,希望客人能体验到老城区的生活方式。
由于老式建筑开间狭小无法满足现代酒店客房的舒适性要求,设计延续了公区连续开洞的手法,将每个3米x3米的开间合并成6米x3米的套间,可满足家庭套房、大床房、标间等多种房型需求。

在原有坡屋面的基础上,顶层客房一侧吊顶基本延原有坡度铺设,另一侧用于隐藏消防、水电、空调等设备管线,形成不对称的新坡顶。同时部分客房则直接保留原有阁楼夹层,设计成亲子房。通过不同色彩的碰撞与拼接让空间更具活力,像家一样的低矮阁楼增加了儿童空间的趣味性。
新增楼梯和中庭巧妙地在公共交通动线中穿插交汇,创造出新的公共空间,客人可以在此休憩娱乐。
一层的商业空间通过裸露出原有的木结构屋顶、预制板、后期加固时所采用的混凝土梁以及角铁等构件,尽量凸显出原始建筑的个性。
餐厅保留了一面斑驳的老墙面,业主邀请了艺术家魏全儒根据现有破损墙面进行壁画创作。带有时间痕迹的混凝土梁与肌理丰富的米色水磨石涂料、木饰面,裸露的灯具及设备管道,不同时间的物件互相碰撞,又保留统一的质朴格调,在老建筑里诉说着新的故事。
咖啡厅的墙裙选用了拆迁时留下的废弃木门作为材料,搭配手工打磨的浅色批砂墙面,契合了咖啡店所需求的复古主题。
设计团队拆除了阳台上原有居民搭建的门窗,增设了直径5mm的金属圆管,使其高度满足建筑规范的同时又最大程度保留了原始建筑外立面风貌。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南京小西湖花迹文旅项目室内改造

项目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马道街

室内面积:4288m²

项目设计年份:2019年11月-2020年11月

项目完成年份: 2021年12月

室内设计:实在建筑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张志坤

设计团队:刘悦,徐桦,梁鑫,于振鹏,叶鑫凯,孔德勇

委托方:南京花迹文旅

摄影师:大川又Mata Okawa, 朱润资




推荐阅读

悦设空间为Today Cafe设计的最新门店,唤起人们对南京古城墙的追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ezeen”(ID:Dezeen_Chin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