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AI艺术家孙羽茜:技术不达到一定程度,是无法谈创作的

专访AI艺术家孙羽茜:技术不达到一定程度,是无法谈创作的




AI 艺术家、游戏设计师、开发者,孙羽茜在几种身份间游走,进行设计、开发和创作。


AI 聊天机器人是孙羽茜作品的一条主线。她发现当人的情感诉求得到满足时,会忽略这个可以顺畅聊天的对象原来是机器。


人工智能在满足人类期待的同时,新的问题也随行而来:被人类的自我所引导和训练的人工智能,是扩大了人类的审美范围,还是导向审美的趋同?


这是孙羽茜想探寻的问题。







孙羽茜是一名计算机艺术家,毕业于清华美院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生,百度飞桨开发者技术专家(PPDE)。


她的作品以 AI 聊天机器人为核心,专注于探索人机互动中的叙事和亲密关系,灵感来自对于游戏中人与虚拟人(virtual beings)之间对话的好奇心。


她的艺术项目范围从生成艺术、互动装置到专注于人与人工智能交互中的叙事和亲密关系的人工智能实践。她的作品和研究已在画廊和会议上展出,包括 2020 加拿大人工生命会议,俄罗斯叶利钦中心媒体艺术节,2021 亚洲数字艺术展,第七届 ACM 女性计算机会议与北京保利 2021 春拍。







《一千零一夜》是孙羽茜做的一款游戏,由阿拉伯民间故事改编。玩家将扮演主角山鲁佐德,向国王讲故事,由 AI 驱动的国王会续写这个故事。当国王写的故事出现“剑”、“刀”或“盾”这些词时,它会掉落在玩家手中,成为玩家与国王决斗的武器。如果玩家打败国王,角色就会获得自由,这个合写的故事会被打印机打出,由玩家带走。国王 AI 由彩云小梦支持。





目前,孙羽茜的作品《一千零一夜》正在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展览“沙之书”上展出。

艾厂展览现场图

在另一个 与 AI 有关的作品<Wander [001]>中,孙羽茜设想了一个身处未来的,在地球上四处游荡的 AI 机器人 Wander,以微信作为时空终端,接收来自 21 世纪的人类的消息。




将任何一个国内的真实地点发送给她,她就会在未来去那里旅行,返回坐标,游记和照片————这些全部都基于真实地点生成。



Wander 在3086年的宠物中心遇到机器狗





Wander 在3076年的央美解救爱丽丝机器人


可以把这个项目当作一个完全自由的,基于微信机器人的文字冒险游戏。除了可交互的微信端机器人外,项目还包括 CG 影像和实时更新的地图网站。




地图网站会持续收集大家的旅行记录,不断完善未来的地球地图——所有人的旅行记录会合一个连贯的大型科幻故事集。



Wander 的添加方式


<Ghost on Web>也是一个基于日常社交媒体的作品,这次 AI 聊天机器人化身为微博上的社交账号,成为“杠精”,在微博发布有争议的评论,引来一些人类用户的回复,并成功激怒了他们。



红框为 AI 聊天机器人发送的评论


数据选取的是一位有争议的男明星,用他粉丝的 10,000 多条推文训练模型,并将生成的文本作为机器人语料通过机器人发送到微博。给予回复的人类用户不曾怀疑过对话的人是 AI 机器人。



人类用户与 AI 聊天机器人在评论区聊天


我们从与 AI 对话这条线出发,追寻孙羽茜的创作脉络。



在作品《一千零一夜》里,玩家用 AI 写故事,故事中的文字又会变成武器,这个想法是如何形成的?其中用到了什么技术?



去年读研的时候有一个游戏的大作业,因为我一直在做聊天机器人,当时就想我肯定要用上文本生成模型来做游戏。




孙羽茜本科时的作品:以李白为原型的 AI 聊天机器人 ReBo



但是文本生成经常会遇到边界问题:到底要无限地自由生成下去,还是要有限制?有限制的话怎么限制?从技术上来说,这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但从设计和艺术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可以被利用、放到作品里的点。


讲故事本身就可以当作一个游戏机制。于是想到了《一千零一夜》,原作就是故事里再套故事,一直进行下去,特别适合 AI 来实现。所以当时就做了这么一个游戏。


技术方面,最开始做的游戏是英文版,从古登堡短篇小说集里筛选了一些带有“剑”、“刀”或“盾”等相关字眼的故事,训练了一个模型出来。后来在国内进行展览时,文本模型换成了彩云小梦,彩云小梦是一个文本生成的工具,可以帮助人写作,你写一段前文,它就会续写下去。



作品《一千零一夜》、<Wander [001]>和<Ghost on Web>都试图让人与 AI 进行交谈,发展出故事,这个灵感来源和你小时玩游戏的经历有关吗?



小时候玩了很多美少女恋爱养成游戏,现在一般叫视觉小说,它主体还是靠文字上的叙述。我觉得文本能承载很多想象力。不过虽然游戏提供的选项很多,但你只能通过这些已有的选项来推动故事发展,所以当时觉得如果能自由地和里面的人说话就好了。


以前一直觉得这个想法应该跟我没啥关系,毕竟我是学设计的,不是学计算机的,后来很幸运地发现还是可以参与制作,做一些实践,所以想法就逐渐发展下去。


我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极乐迪斯科,它虽然没有很丰富的互动系统,但是因为文字量很大,细分支很多,可玩性和自由度都很高。



©️ 极乐迪斯科



另一方面,我也很关注和角色产生的亲密关系。


游戏有很多日常的情节和对话,让你了解游戏角色的性格和背景,做感情铺垫。可能在游戏里面过了十几天,就开始发生一些故事了,比如发现角色有某个秘密或者使命,让你去帮助他。这相当于,在游戏里模仿了一个真实世界的社交关系。


我一直在想,怎么把这种虚拟环境中的社交关系与现实结合。通过 AI 技术的话,关系可能就会延长到现实里。



@ 作品<Wander [001]>中的旅行机器人概念设定图

由于视觉模组受到损坏,平常是闭着眼的,把偶然捡到的小机器人当作了眼睛



为什么关注人与 AI 之间的亲密关系?



AI 可以满足人的情感诉求。


就像现在流行的聊天机器人 Replika,公司对 ta 的定位是虚拟伴侣。ta 的性别、外貌、性格和行为方式都是你可以培养和选择的。我觉得这个特别好,从人文角度来说,把技术转化成了可以陪伴人的形式。


豆瓣有个人机之恋小组,可以看到许多人非常真诚地在 Replika 里和 AI 交流,看了很感人,人类的 AI 技术已经可以达到至少可以让一部分人真心实意地投入情感交流。


当人类有情感上的诉求,那么不管对方是机器还是人类,只要互动方式和 ta 的回复达到了预期,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诉求,是可以忽略对方是人还是机器的。





©️ Replika



微软小冰今年出了一个社交 App “小冰岛”,像是 AI 版森友会,岛上住了很多 AI,你可以看到 AI 之间会互相聊天,所以现在已经 Relika 这种人对机器的交流形式进化成了机器对机器,然后人观察机器。我很期待这种新尝试和变化。



在人与AI 互动中产生的情感,反映的是不是人类自己?



是的。


宏观上 AI 作为一种算法,本身就是在不断的映射和强化人本身有的知识与偏见。


微观上,大多数的 AI 应用,包括 Replica和小冰,都有定制的功能,你希望对方是什么样的性格和外貌,ta 就会表现成这个样子,这已经是反应了人的一种期待。



©️ 微软小冰



那么在技术情况下,我们的审美范围是变大了还是变少了?


就像大家都喜欢温柔可爱的女孩子,所有 AI 的形象都变成了温柔的女孩子,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说好事是因为 ta 满足了我们人类的期望。但从长远角度来讲,这是不是应该被鼓励?


AI 是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是让人类的选择变得越来越趋同?





你的艺术项目从生成艺术、互动装置到人工智能作品,用到的技术是你自学的吗?你觉得技术水平会限制创作吗?



主要还是大量输入知识,筛选需要的内容和持续地实践输出。在学校接受课程的时候还是以学生的角色,按照设定好的路径去学,但这肯定不能覆盖自己需要的方面。


比如金匠教的必修课就没有涉及到我需要的NLP(自然语言处理)内容,所以我后来自己去 Coursera 上了一门课来学习。进入到项目中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师,得按照自己的需要不断解决问题。相比几年前,现在技术学习的门槛越来越低了,网上可学习的资料实在是太丰富了,只需要人足够投入。

我觉得技术不达到一定程度,是无法谈创作这回事的。因为如果技术不到一定程度,人就容易把技术的特性(比如酷炫的声光电)当成作品的特色。我认为创作者自己应该区分技术带来的美,和个人审美和能动性产生的美。



©️ Melting Universe, 建筑投影



©️ Blue Error, 虚拟生物

一个无害的电脑病毒,观众通过Telegram发送消息喂养它,它会吃掉“蓝色(Blue)”的消息并不断成长,如果收到非蓝色的消息,它会吐在屏幕上。



©️ Digital Fossil, 生成艺术



比如用 GAN(生成式对抗网络)生成艺术作品,觉得这个效果很好看,就把它当做作品的主题或主要形式。但这其实是技术的特点,不应该是作品的核心特点,在我看来,成熟的作品应该跨越技术的特点本身,以思辨性的主题为核心。

所以说如果不足够了解技术的话,做出来的东西可能也不够成熟。



从清华美院的信息设计专业到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的计算艺术专业,你觉得不同的学校环境会对你的创作有影响吗?



影响很大。


我在清华学的信息设计,主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我没有太大的个人兴趣一直投入下去,想换一个环境,就去了金史密斯(金匠)。



@ A silent desk, 手势交互装置

孙羽茜负责设计和所有编程



金匠是一个非常艺术的学校,非常反对宏大叙事。如果你个人有一些独到的想法,它就会鼓励你去把这个东西做出来。


这个专业通过教你编程来做纯艺,它的目的不是让你做一个产品或者互动设计,而是让你进行艺术创作,所以会有很多理论课。


我来金匠以前以为文本生成只在游戏里出现,但来了金匠发现其实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人在研究这方面了,原来有这么多东西和理论,我可以去读。到了金匠我才开始接触 literary gaming, cybertext 等等概念。


我的思想转变从“这个技术好玩我要把它用上”变成“从历史角度和学术角度上研究它处于什么状态”。



为什么硕士毕业后选择去皇艺读博?



我想要做研究,想要把模糊感觉到好像有价值但又没有完全成型的事情,固化成真正的知识。


虽然做研究很费脑子,看各种论文,但我自己很享受。探索人机互动中的叙事和亲密关系,是一个我想要花时间在上面的事情。



孙羽茜对于技术特性与作品特色的思考,回应了人工智能艺术领域中一个常见的问题:“谁是 AI 艺术作品的创造者”?

人工智能与艺术家如何相互影响,催生新的艺术生产方式,也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在孙羽茜的作品《一千零一夜》中,就把 AI 在文本生成方面的技术性问题转化为创作的入口。这件作品目前正在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展览“沙之书”上展出,可以前去体验游玩。



同时,展览还包括其他七组艺术家使用不同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各种艺术作品,为接收者提供关于人工智能艺术的想象空间,探索人工智能艺术领域目前最受关注的话题。




展期:2021年10月30日-2022年4月11日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春西路800号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参考资料:

https://fakecheese.me/ 

www.wander001.com

https://if.caiyunai.com/dream/ 









全明星阵容超级导师带你进入元宇宙

点击下图跳转文章,加入OF国际冬令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OF COURSE想当然”(ID:ofcourse_c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