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采访正片!
精彩花絮独家放送!
“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和你的团队分号C吗?
分号C做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了。我算半个隐藏在分号C后面的人。其实一开始我就希望创立一个去中心化的团队。
“
可以解释一下分号c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起的时候我觉得名字可以有趣一些,比如说有符号性。当时看到“分号c”的时候觉得是最好的,因为他像不高兴的表情。虽然现在很多时候用中文写分号,但其实我心里面一直觉得团队名字是「;c」。
“
你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后来从事注重于代码和互动的音画设计的内容,契机是什么?
当时国内很少能找到声音跟画面同时交互的作品。本科的时候我们白天学习编曲,晚上学数字媒体艺术的东西。到了研究生时期学习计算机时我就在研究像素点呈现出屏幕中画面的原理是什么?我们的摄像头如何捕捉到人脸?背后有着怎样的计算方式?
令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看到了V Motion Project,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我们可以隔空操作,通过身体动作改变画面内容。
上海·上剧场《天真·自得2.0》
2018
“
跨学科学习代码编程困难吗?
很多学生跟我讲代码太难了,但是其实在创作一件作品时我们应该着重于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传递思考,而不是只想着用怎样的算法和技术去呈现内容。
这些年我也在做一些改变,原先我用processing创作的作品看起来非常数字化,但最近我想尝试让它看起来不那么理性,不会太像代码写出来的感觉,而是更有一些感情和灵魂在其中。
我四年前的作品和现在的作品之间其实有很大的区别。四年前的作品我用了各种各样的算法、分型集合结构和逻辑去构成整个形态;但现在因为我教了太多学生,每一次都是从基础开始教学,我已经能用最具基础的方式就可以编写出来,变成了现在这种视觉风格。
代码生成实时视觉影像 数据倒影中的雨 《D#rain》
分号C宝龙美术馆个展《声音棱镜+》
“
你认为计算机应用给艺术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生成艺术是用代码编程创作出视觉画面。它没有创作年份,但拥有可以作为它的起始年份。
比如说我编写了一个作品,这个作品现在被创造出来就有了起始年份,开始在运行。它不断在每一分钟就保存一张作品出来,经过自动化程序被放上区块链售卖。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许几年后它的表现状态会发生改变,同时外观和程序的呈现方式也会不断变化,但核心不变,它的代码程序还是在跑着。
通过多款编程交互软件与CG软件合成的动画MV
“
能分享创作团队背后的一些小故事吗?
18年左右的时候,我们活跃在上海很地下的一些酒吧里,我们会进行各种尝试,比如说全息纱幕,利用现场的投影去进行内容呈现,也有利用Kinect去进行人体捕捉大家跳舞的动作呈现到屏幕上。19年的时候,我们跟上海的文化装备基地进行合作,在英国和北爱做了“欢乐春节”的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相结合。
我们每次在做新的作品时不会去参考国外已有的案例,而是从我们以往的创作里提取、进化、改革,最后做出新作品。
做项目的时候,我们能预想到在做好所有准备之后一定还会出问题。因为新媒体的各种项目其实没有一帆风顺的,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奇怪问题出现。我们团队最厉害的点是我们可以去解决问题。
坚持自己的视觉风格之后,我们也慢慢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因为我们并没有变成别人,而是变成我们自己。我们没有变成供应商,虽然有时候也会用供应商的心态去做项目,但是我们自己心里都很清楚我们不是单纯的供应商,我们可以用非常专业的方式做到最艺术的项目状态。
分号C工作室
“
你是如何将冰冷的计算机视觉与感性的、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效果进行结合?
我们觉得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其实没有更多自己的感情,作为艺术家要赋予它情感。去把感受融入到作品当中。首先我们做作品并不会过于强调用的技术,技术是我们的工具。就比如说我们之前做的作品《祖先》,以往都是Kinect拍人,屏幕上的机器人跟人做动作。摄像头本身也是带有其自身含义的,于是我们反向操作,Kinect对着机器人拍,屏幕上出现真人和机器人做一样的动作。我们在思考“反向的控制”。比如说你是外卖骑手或者滴滴司机,你接的单都是计算机分配好的,你没有“自我的角色权”,有种机器在控制人类的感觉。
我们创造出了技术,可到最后技术控制了我们,然后现在我们要再去控制技术,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祖先 | Ancestor》
沉浸式艺术装置
“
在科技飞速发展大环境下,分号C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我们现在正好处于非常数字性的时代,未来或许会往不同的方向发展。二十世纪的人无法想象现在屏幕技术会这么发达,同样,我们现在也无法想象未来。最近我也在尝试让机器去学习我的生成视觉。万一哪天我死了,通过机器学习,计算机就可以帮我继续创作了。
念子轩 | ZixuanNian
分号C核心成员
创想编码和音画互动艺术家
他擅长于交叉使用代码、设计和艺术将数据运用于多媒体影像,专注于摄像头、传感器交互,将世间万物转化为计算机数字语言表达想法。打破数字化艺术的边界性与排他性,让计算机生成语言不再是冰冷的理性化产物,而是利用计算机生成艺术的无穷变化,创造出生成视觉与感性的一期一会。
《心之回响》是一件大型影像装置,地面的大形圆环灯带与二十个围绕着观众的圆形风扇阵列组成。在每个单独的屏幕中,由正弦、余弦计算生成的影像在一定程度上唤起着对圆古老的认知突破:“割圆法”,而其中旋转变化的则是生成算法下圆的样貌。屏幕本身的持续旋转、包裹着环绕屏幕阵列的地面的大圆环则强调了循环的圆作为外在结构的在场,并将观众也看作为装置的其中一点:身处装置中心的观众和《心之回响》一起,“天圆地方”这一原始的世界图示由此以审美的方式在感性上生效。
NET-A- PORTER携手新媒体艺术团队分号C打造China APP 线下体验POP-UP STORE,独特的多视角影像媒体空间叙事是空间构成的核心,从空间设计&影像视觉,声音设计,气味规划,营造多重层次递进的感官体验。展期同期于上海时装周,用行走大仰视的主视觉作为外立面形象核心,错落的隐藏灯线如巨大的黑盒子透出的神秘呼唤。整个空间从不同视角的“时髦运输人”想象作为空间动线。
Cosmos Δ 宇宙是球形、碟形、环形还是三维超球面,人们一直处于争论之中。本次展览将暂且放置这些终极问题,假设一个Δ三角宇宙,作为Δ Gallery的开幕展。作品《停止的万花镜》以万花筒的样式呈现,尝试在商务写字楼的缝隙中,展开一个三角型的幻觉空间。一切都在快速消化:街角一瞥、通勤急行、等一杯泡面的时间就可以看完的展览,如此这般。但它们都是这个宇宙万花筒中的吉光片羽,值得珍视。
《螺旋》 以镜面矩阵还原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意在通过公共空间中的生成影像于算法、生物结构和作为社会参与者的观众间建构张力。作品同时着意区分了其内在的时空与外界时空的连接——夜间,其镜面结反射其以数字形式建构的生成影像;日间,其镜面则将城市景观撷取作为光学的“生成影像”。这两者间的复沓与遗传结构的交叠映照、编织出了所在场域的文化基因。
有任何疑问的读者请在留言区提问
点赞数前三将会得到艺术家的亲自解答哦!
搭建次世代影视虚拟场景
掌握最前沿的Metahuman数字人技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OF COURSE想当然”(ID:ofcourse_c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