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家张味迪 :探索人机现实里思辨集合的诗意和隐喻 | OF小酒馆

新媒体艺术家张味迪 :探索人机现实里思辨集合的诗意和隐喻 | OF小酒馆







张味迪 | Weidi Zhang


张味迪,新媒体艺术家、视觉设计师,现居洛杉矶和菲尼克斯。目前她任教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沉浸式媒体与体验中心,担任终身教职轨道的助理教授职位。她在新媒体艺术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围绕实验数据可视化、互动人工智能系统设计、沉浸式环境设计、思辨设计领域来探索人机现实里基于图像数据的互动可视化。




点击观看采访正片!










您好!欢迎来到OF小酒馆,先来和我们观众打个招呼吧!



Hello 大家好,我是张味迪,新媒体艺术工作者、视觉设计师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目前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媒体与沉浸式体验中心担任助理教授。






您的家乡是苏州,现居住在洛杉矶,这种地域和文化上的流动和变迁会影响您对于创作的思考吗?苏州的城市景观和文化环境给您的创作带来过什么启发和灵感吗?



苏州是一个独特的城市,它在我眼中其实也是一个Assemblage(集合)。在城市景观上多种建筑风格和美学的融合给我艺术创作上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举个例子:在苏州园林里有一种园林设计手法叫做借景,这是一种通过将视线可及范围内的景色组织到园林构景的方式。其实在借景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构建一种多层次的视觉创作,比方说游客可以通过假山的洞看到荷塘里的倒影,倒影里可以看见浮动的白云,多层次的融合构建了集合。这与二十世纪开始流行的集合艺术其实是呼应的。





您在加州大学媒体艺术与科技专业学习,后来怎么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所在?为什么选择交互艺术和沉浸式媒体设计方向进一步深耕?



UCSB的这个系在我看来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系。新媒体艺术与科技的博士项目本身就很少,能有将工程和艺术结合的很好的博士项目更是稀有。加州大学的这个项目算是其中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我们系的实验室方向涉及新媒体艺术与科技的各个分支,例如软体机器人,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沉浸式环境,数位制造等等。


我从在加州艺术学院读研究生的阶段就对基于图像的数据艺术很感兴趣,所以到了加州大学以后,我进入我的博士导师——也是互动图像艺术先驱George Legrady教授带领的实验可视化实验室对基于图像数据的可视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本科是学习的摄影专业所以让我对于visual culture 和摄影史论有了解,之后从事视觉设计和原画设计也让我对空间的概念得到训练。基于我过往工作和教育背景,我的博士研究自然而然逐渐地落在一个在数据可视化、人工智能艺术、和沉浸式艺术的交叉点的方向,将数字图像实时转化为可互动的虚拟艺术空间。






您在圣彼得堡展出过的作品《Astro》中打造了身临其境的沉浸式穹顶,在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中不乏对于自然和人类本身的思考,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一作品吗?



在2021年我接到了俄罗斯策展人的邀请为庆祝1961年加加林作为进入太空第一人的新媒体演出创作的作品。这次演出为了庆祝人类进入太空六十周年所以选择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馆,圣彼得堡一号天文馆,演出新媒体audiovisual作品。




天文馆的沉浸式穹顶剧院的历史追溯到1914年蔡司公司在耶拿提出的将天体投影在黑暗空间的想法,从而制作出天象仪,这也被誉为‘耶拿的奇迹’。《Astro》很荣幸在2021年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耶拿蔡司天文馆展映,对于这件作品来说这次展映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件作品对于人类在天文馆看向太空的沉浸式影像做了一个逆向思维。






在这件作品里,我们邀请观众设想自己是一个外星生物,仰望的是地球的影像,从而反思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太空?”在这个作品中我们会从外星人的视角,跟随者不断旋转外星人望远镜的镜头来搜寻地球上的故事。我希望通过这个逆向思维的创作能让我们更反观自己从而更接近问题的答案。








您的作品《仓颉的诗》获得了包括德国红点设计奖在内的许多奖项,您在将《仓颉的故事》和人工智能进行结合时有什么样的考量?可以说说您的创作思路吗?



这件作品是我和任东昊从2019年到2020年合作的一个新媒体艺术作品。这件作品其实源自于我对于符号,视觉表征和其所携带的意义的兴趣。人和机器一直在进行对话,但是对话语言却是由我们输入的程序转为二进制的编码从而使得机器可以理解。






于是我畅想如果机器能发明自己的语言从而也主动的与人类对话,那么人类和机器的关系会发生什么样子的改变?会形成什么新的含义和视觉表征?含义和视觉表征之间的联系是怎么创造和衍生的?




因为有这些研究兴趣和问题,也参考了仓颉造字的故事,我们决定用人工智能的手段来模仿仓颉造字的过程,即通过观察世间万物然后将其自主的转化为实时生成的独特符号,来创造新的符号系统和语言。








您在艺术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化符号、人机交互元素。现在媒介技术手段在不断进步,人工智能也在不断地发展,您对于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又是怎么看的呢?



人工智能艺术对于我个人创作来说是制作集合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的博士研究提出了一个创作思路——“思辨集合“,通过反思谁才是艺术创作者?是机器、人类还是机器-观众-艺术家的共同协作?什么机遇和选择?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来提供艺术创作中的随机性?什么是新的材料、形式和形态?如何用算法拼贴和构建新的空间?通过回溯二十世纪在音乐美术诗歌哲学中的集合艺术思路,来推衍在机器参与决策的‘思辨集合’艺术创作手段。






老师您作为艺术创作的过来人,对现在学习艺术创作的年轻人还有想要踏入艺术创作领域的社会人有什么建议或者经验之谈?



1. 有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我提倡思辨设计中的创作思路:通过提出有趣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创建场景和形式,从而畅想未来。与传统经典的为解决问题提供设计方案不同,思辨设计提倡注重寻求答案和提出问题的思路和过程,来为可持续性的未来进行设计。


2. 了解艺术史。新媒体艺术是有很源远的历史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了解人类思潮的演变,美学的变迁会受益匪浅。


3. 了解隐藏在技术背后的结构和本质。而不能仅停留在使用技术做效果。









LAVIN, copyright to Weidi Zhang and Jieliang Luo, 2019







Astro, copyright to Weidi Zhang, 2021







Cangjie's Poetry, copyright to Weidi Zhang, 2021







LeBrun, copyright to Weidi Zhang, 2022







Repository, copyright to Weidi Zhang, 2020







Fantastic Shredder, copyright to Weidi Zhang, 2018








编辑:Akiko

视频:黄鱼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图片来源:张味迪


OF


 

https://virtualokinawa.jp/event/orange-range21_museum/

https://www.hikky.co.jp/vketcloud

https://www.moguravr.com/virtual-okinawa-hikky-collaboratio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OF COURSE想当然”(ID:ofcourse_c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