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流动的艺术
Flowing Art
凯希奈尔的不少摄影作品便反映了当时桥社工作室的情形。工作室的墙壁上画满了各种具有原始风格、颇具装饰意味的人体,往往带有强烈的色情意味。而陈列在工作室各处,用来作为装饰的玩意,则种类繁多:有体态丰满、简练粗犷的原始艺术风格的人体木雕,有张壁悬挂、明显具有日本风味的纸伞,也有印度的佛像画,等等。总而言之,非西方的艺术形态,尤其是那些似乎未受西方现代性浸染的艺术形态,在此都受到青睐。对桥社艺术家而言,这既是对创造性的激发,又是他们创新求变心态的表达。随着对新艺术的讨论和实践不断深入,这群年轻人决定于1905年正式成立独立的艺术团体即“桥社艺术家团体”(Künstlergruppe Brücke),并发表了社团宣言(Brükeprogram),由凯希奈尔制作木刻(见书前彩插),并作为传单印发宣传:满怀发展的信念,满怀作为新一代的创造者和鉴赏者的信念,我们在此召集所有的青年。作为肩负未来的青年,我们想要尽力获得创作的自由以及生活的自由,反抗那些故步自封的旧势力。任何一个人,如果他率直地、毫无虚伪地想要展现那驱使他去进行创造的东西,他就属于我们这个团体。关于“桥社”这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名称,其由来也众说纷纭。德累斯顿风光秀丽的老桥显然是当时桥社艺术家心爱的标志性题材。
而桥本身作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象征,在革新时代的日新月异中也显得颇为合宜。当然,通常认为该名称出自表现主义精神导师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曲”。按照凯希奈尔的回忆,当时他听到海克尔在他工作室的楼梯上朗诵相关的段落。查拉图斯特拉将人比做“联结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一根绳索”,充满了危险:“人之所以伟大,乃在于他是一座桥梁(eine Brüke)而不是目的;人之所以可爱,乃在于他是过渡(übergang)与毁灭(Untergang)。”青年艺术家无不醉心于此种象征,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呐喊以及对“超人”的召唤,深深地浸透在表现主义对“新人”的时代求索之中。更不用说,尼采对艺术精神的推崇,更成为德国表现主义土壤中的久旱甘霖。
欢迎喜欢艺术的人群加入我们,一起学习 !
往期回顾
热点推荐
流动的艺术
Flowing Art
“流动的艺术”是Culture Sower 为当代艺术家陈顺林特别开设的个人专栏,他作为绘画语言的探索者,游走于中西方之间,追寻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按扫码咨询、申请加入中外艺术交流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ultureSower”(ID:culturesower)。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