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CHO
设计之旅
自周朝起笔,厚载三千年历史文化的北京城,孕育出宏远而开阔的城市气度。红墙绿瓦,巷弄人家,踏迹于此,感受到的是紫禁城的巍峨、钟鼓楼的深邃、“中国第一巷”南锣鼓巷的老风情……
在北京众多的旅游景点中,什刹海集居民生活、观光旅游和文物保护为一体,是最具老北京韵味的综合性街区。此次设计之旅,我们一起走进什刹海,去看看历经城市更新的街区新样貌。
北京城 © zhang kaiyv
北京老牌网红
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因四周原有十座古刹,故称。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范围划分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到新街口北大街,北起北二环,南至平安大街,总面积146.7公顷,是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面积最大的街区。
什刹海
2009年什刹海就被评为4A级景区,多年来仍盛名不减,是当之无愧的北京老牌网红。达官贵人和士大夫的宅邸,出家人的寺庙,鳞次栉比的老字号饭店,什刹海拥有类型丰富的传统建筑。它们凝聚了王府文化、街巷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精华,形成雅俗共赏的文化资产。
恭王府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建筑群,气势恢宏,装饰精美。它历经大学士和珅和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两代主人,见证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著名学者侯仁之先生称之为“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图1 恭王府大门
图2 恭王府妙香亭-榆关
图3 恭王府戏楼
中国古建筑平面布置受儒家思想影响,大多遵循着左右均分的原则,以中轴对称为骨架,承托起“整齐严肃、有条不紊”的均衡美感。恭王府亦是如此,被划分为东、中、西三路的府邸严谨地按照轴线对称方式,由南向北贯穿于整个住宅与院落,布局分明。
恭王府的后花园萃锦园则属于园林建筑,展现出与均衡布置原则完全相反的调性。园内画廊亭阁曲折变化,池山草木移步换景,曾为京师百座王府之冠,堪称“什刹海的明珠”。
恭王府 © 陈陈
四合院是我国现存较具特色和地区代表性的民居,结构巧妙,装饰雅致。什刹海的传统民居建筑基本都是合院式建筑布局,其中郭沫若故居就是一个典型的二进四合院。宅院整体占地较大,东西短,南北长,但有大部分面积属于庭院,呈前院后宅式布局。
什刹海地区水资源丰富,水利活动频繁,由此产生了许多桥梁以满足水上交通和景观需求,如万宁桥、银锭桥、德胜桥等。这些桥规模不大,都为单孔拱桥;桥梁装饰惯用宝瓶、祥云、莲花等浮雕,护栏多为上空下实,雕刻精美,部分桥梁还有镇水兽浮雕。
银锭桥
始建于明代的银锭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银锭桥的“三绝”是不容错过的风景。“眺望西山”,在北京城内的任何一块平地上,都看不到郊外的西山,唯独站在与地面等高的银锭桥上,可以领略到西山浮烟晴翠的绰约丰姿;“观赏荷花”,清初词人纳兰性德曾漫步于此,留下“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的美篇;“品尝烤肉”,距银锭桥数十步处,便是百年老字号“烤肉季”。铁炙子下面燃烧着松木,上面翻烤着鲜嫩的羊肉,松烟的香味与羊肉的香味混在一起,香味四溢。不少文化名人老舍、梅兰芳、马连良等,都曾是这里的常客。
居民生活剪影 © zhang kaiyv
什刹海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积淀了上至皇亲国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的深厚的各阶层文化。那些古老建筑于时光中静伫,一砖一瓦都在讲述着城市和城市中来往的人的故事。
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国际文化和现代文化侵入什刹海。夸张醒目的装修与广告灯箱比比皆是,使什刹海的古城风貌特色受到毁损和局部性破坏。大量开放的公共空间也导致当地居民社区空间被挤占,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如何保护古城风貌和街区特色,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发展、民生改善与遗产保护的平衡关系,成为什刹海保护与发展工作的一大重点。
文旅街 © zhang kaiyv
鼓楼西大街的复兴
什刹海地区的保护更新实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持续得到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1984年,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正式提出有机更新思想。他主张城市建设应该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顺应城市的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
这一思想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对后来者的研究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7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吴晨工作室对什刹海北岸的鼓楼西大街进行复兴,即是对该理论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实践。
鼓楼西大街东望钟鼓楼 © 吴晨工作室
鼓楼西大街全长1.7公里,两侧有广仁寺、关岳庙、拈花寺、宋庆龄故居等多处文物古迹。近几年,违建、拥堵、沿街标志标识分布杂乱、绿化景观不足、文化遗迹缺乏保护等问题侵蚀着老街的风韵,影响着此地文化名片的打造。此次,吴晨工作室从空间形态、环境生态、经济业态、文化活态四个层面着手,使这条始建于元代的北京最古老斜街焕发出全新的生机和魅力。
在鼓楼复兴计划中,吴晨工作室创新提出“稳静街区”——以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为方向,营造承载古都韵味和历史文化、环境优美、舒适安全、以人为本、慢行优先的林荫大道。关注点由“交通功能”向“城市街区复合功能”转变,保障街道安全性和可达性,促进慢行系统与城市景观和功能有机融合。
图1 鸦儿胡同25号 © 吴晨工作室
图2 鼓楼西大街口袋公园 © 吴晨工作室
对于街区立面提升设计,吴晨工作室认为并不是简单地将街区风貌恢复到古代,而是应该以传统风貌为基调,结合现状和历史发展脉络,合理认识各时代的印记,形成和而不同的多元街区风貌。
同时,在整理与复兴过程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拆掉再修复,而是以“一户一策”的方式实施渐进式改造,每一户的改造内容都是在居民、商户广泛参与意见基础上量身定制的。这意味着,每一户的改造提升形式都有可能是不同的。在依据旧城肌理、协调统一的原则下,建筑形制会展现出从明清、民国,以至现当代的多种风格,充分保留城市不同历史时期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体现出街区上百年来的变迁。
鼓楼西大街改造前后对比 © 吴晨工作室
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说,古建保护要讲究“整旧如旧”,保持古建的原结构、原形式。在复建鼓西大街111号的院墙时,团队对拆下来的老砖强度进行了抽样测试,如果强度达标就尽量原样再砌上,不破坏建筑的历史价值。除了老砖,还有不少院子用上了老门、老柱子,充分保留原汁原味。
如今,鼓楼西大街街面疏阔整洁,车流往来有序,行走其中,建筑的古朴清雅之感扑面而来。当这条老街道真正慢下来,静下来,城市也开始延展出新的故事篇章。
图1 鼓楼西大街口袋公园 © 吴晨工作室
图2 鼓楼西大街43号 © 吴晨工作室
遇见什刹海·约会设计与艺术
人们在与场所的长期相处中,会逐渐形成与场所的情感积累。对于历史街区来说,这种情感积累能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街区已成为原住民的悠久家园。因此,当我们把这种“家园”转化为作为人类遗产的公共空间的时候,需要尊重和维护当地人的生活需求和情感诉求,才能维系情感痕迹,增强人们对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016年,CBC建筑中心发起了“遇见什刹海——约会设计与艺术”主题活动。在什刹海片区调研筛选出了九个院子,邀请了九位中国知名建筑师与九个创意文化品牌深度合作,将文化与旧城更新相融合,激活片区,不仅改善了原住民的居住环境,还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居住体验。
居民生活剪影 © zhang kaiyv
老人儿童的胡同之家:
金奖胡同7号 X 张柯 X CAMERICH
金奖胡同位于什刹海街道中北部,西、北分别与松树街、羊房胡同相连,呈“曲尺状”。针对胡同拥挤杂乱、基础设施缺乏的现状,建筑师张轲研发了多种可拼合的集成模块,将这里变成了可供老人和儿童活动交流的胡同之家。
图1 “老人儿童的胡同之家”方案构想
图2 老人儿童的胡同之家
在这个占地仅4.56平方米,2000mmX2280mm的集成模块中,包含了厨房、卫生间、淋浴、洗衣、储藏、阅读、展示、休憩等全部功能,在满足生活使用基本需求外,释放出更多交流互动的空间。
这种模块化设施具有结构独立、产品化的特征,能够在旧城改造中积极推广,最大程度地改善胡同的生活条件。建筑师张柯一直在进行相关模块的研发,未来他希望能建立一个可以覆盖北京胡同片区的公共中心综合网络,通过调整和保留不同历史层面的特质和多样化的生活模式,将北京作为一个适应性城市的精神保存下来。
图1 “老人儿童的胡同之家”概念模型
图2 老人儿童的胡同之家
叠合院:
护国寺西巷37号 X 李兴钢 X 智库咖啡
随着人口增加,北京的合院呈现出一种高密度的复杂状态,很多居民在小房子的院子部分和顶上都加建了居住空间、阳光房甚至还有往天空延伸的鸽子笼。建筑师李兴钢以这种丰富的空间关系为灵感,在护国寺西巷37号设计了一个承载住宿+商业双重功能的“叠合院”,实现了“诗意和生活的叠加”,为什刹海的更新创造了一种“新思路”。
图1 “叠合院”方案构思
图2 叠合院
在原有建筑的现状尺度与限高基础上,设定不同标高,向地上和地下扩展、加大空间密度,一种连续“叠层”的合院空间随之展开。于是,这不再是“传统”的空间,设计师“立体叠合”了园林与四合院, 以“叠合院”之态新生,虚与实之间, 有了更多的面积,有了更多的“偶遇”,有了更多的“彼此的风景”。
院子的用材同样精巧,“新”的小木模混凝土包裹了“旧”建筑的外轮廓,“旧”的小青瓦在内雕琢了“新”延伸交合的连续屋面,“新”与“旧”之间自然地延续了北京四合院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外墙敦实封闭,内里通透开敞。
叠合院
最微音乐厅:
刘海胡同24号 X 柯卫 X 溪山清远
刘海胡同24号曾经是一个拥挤的小院,杂物堆积、过道狭窄。如今,在建筑师柯卫的巧思之下,小院成为了胡同里充满生动艺术气息的“最微音乐厅”,让艺术走进了居民的生活。
图1 “最微音乐厅”方案构思
图2 最微音乐厅
为了还原最初的大尺度空间,将所有加建的非承重墙一一拆除,只留下木结构。院子中垂直插入一个金属盒子,包含了入口、舞台、舞台设备和通往二层平台的楼梯等最微音乐厅所需的所有功能。水平方向插入另一个带有可开合窗扇的体块,将四合院里原先的正房变成观众席,面向院子中央的舞台。观众席后方还有可以开合的窗扇,避免了可能存在的扰民问题。
“我们希望这里成为一个亲民的'音乐学校',在这里,可以为胡同里的居民演奏只有在大剧院中才能看到的提琴、黑管等乐器——或许这里将成为孩子们的音乐启蒙之地”。在闲暇之余,居民们在这里小坐,音乐就是彼此最好的交流语言,传达着当下一刻的真挚与感动。
最微音乐厅
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是具有传统特色的现代化,通过对传统城市和工业城市的扬弃,把传统城市的优秀文明成果与工业城市的现代条件进行组合,把传统的物质空间与现代城市功能组合,把传统社会邻里关系与现代社会网络组合,是历史街区的一种新生。
同时,城市是人的创造物,是文明的最高成就,理想城市不仅要符合物的规律,更要符合人的价值。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实践中,更需维护好原住民赖以生存的空间肌理和格局。生活是传统文化最肥沃的生长土壤,蕴藏着实现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多方法与灵感。
北京城 © zhang kaiyv
©
栏目策划 | 回响之外
平面设计 | 王津 排版 | 武陵人
图片来源 | Pexels、美桌网、恭王府博物馆官网
太平洋电脑网摄影部落、网络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
特别鸣谢
CBC建筑中心对本内容的支持
往期精彩回顾
深度访谈 | 张海华:在空间中刻画“时间”与“精神”
双奥之城,有一座最“钢”的比赛场馆
孤独时代,宜微醺
©
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回响之外”(ID:heyHome_01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