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CHO
洞见 X 城市农业
城市的诞生,源自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充盈的物资、便利的交通、前沿的就业机会,不一样的精彩生活……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现代都市,曾是我们对生活的完美期盼。
2022年春天,身居现代都市的我们第一次发现“吃菜”竟变得如此重要。平平无奇的蔬菜,在物资供应紧张时弥足珍贵。拼团,抢购,甚至自己尝试种植培养……这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农业的重要性,也让“都市农业”这个名词重归人们的视野。
城市远离自然,它与农业似乎有天然的疏离感。然而“城市农业”却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它最早出现在日本,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其撰写的《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了“城市农业”的概念。
泰国国立大学屋顶有机农场
项目设计© Integrated Field
项目摄影© Ketsiree Wongwan
按照2003年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的定义,城市农业是指满足城市消费者需求为主要目的,采用集约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城市废弃物,在分散于城市或郊区各个角落的土地和水体里种养各种农产品,并进行加工和销售的产业。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大量人力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气候变化以及诸多更为复杂的因素对传统农业模式和保障粮食安全提出挑战。城市农业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有效利用城市中被忽视的空间,来实现都市人的粮食与蔬菜的自给自足。
日本东京的PASONA集团总部
项目设计© Kono Designs
日本由于国土面积狭小,人多地少,对于粮食的危机意识让其成为世界上最早发展城市农业的国家。日本的城市农业的模式也叫“城市间隙农业”,大多城市农业用地都存在于高楼大厦之间,以小块、分散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存在。
PASONA秉持「与自然共生」概念,运用科技设备与先进技术,在高达9层的商业办公大楼内部,打造出令人惊叹的大楼内部农场。
PASONA种植出的多种有机蔬菜稻米,供员工餐厅烹饪。职员与农作物同处大楼内,既可在富生机的自然生态中办公,又可随时走入蔬果间,享受田园乐。
新加坡Oasis Terraces社区中心和医院
项目设计© 思锐建筑事务所与Multiply Architects
项目摄影© Hufton + Crow
“城市型国家”新加坡面临着和日本类似的问题,它总面积仅相当于北京的海淀区和朝阳区的总和,其中农业用地仅1%左右。除了大力推动填海造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高科技农业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新加坡的“城市农场”以小而精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园为主,并将公共住宅区停车场屋顶改造成城市农场。
由思锐建筑事务所与Multiply Architects合作完成的Oasis Terraces社区中心和医院,是新加坡屋顶农场的代表作。设计引入了一个连续的花园平台,并使其呈阶梯状向水岸延伸。建筑的每个立面都充斥着绿植,屋顶同样覆盖以茂密的植被,包括用于城市农业的种植床。
越南“红屋顶”住宅
项目设计/项目摄影© TAA Design
“城市农业”发展潜力巨大,成为许多国家与城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城市农业依旧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许多必需的农作物并不能完全脱离土地,也不适合在城市的间隙小范围种植。因此在当前,城市只能成为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重要补充,为城市提供蔬菜为主的绿色支援。
马来西亚 吉隆坡的Planter Box House
项目设计© FORMZERO
项目摄影© Ameen Deen
尽管城市农业的初衷,并非为了满足现代都市人田园牧歌的理想。但在农业与城市多元文化的结合与发展中,除却经济功能之外,又延伸出许多生态、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功能,并围绕这些功能,逐渐发展成为包括: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多重经营模式。
美国纽约总督岛的GrowNYC教学花园
项目图片:GrowNYC 官网
美国一直走在城市农业发展的前列,美国的城市农业形式主要是社区花园模式。即使是空间缺乏、土地成本高昂的纽约,也拥有超过550个社区花园、超过745个学校花园和700多个公共建筑花园。
占地面积为21000平方英尺的GrowNYC教学花园是纽约城市农业的代表,其使用的蔬菜种植床是用可回收材料制成。这里还经常举办农业教育讲座和活动。
法国巴黎的EDISON LITE公寓
项目设计© Manuelle Gautrand Architecture
项目摄影© Luc Boegly
自2016年以来,在与巴黎市长的协调下,巴黎市政府的“巴黎城市农耕计划(Parisculteurs initiative)”已经实现植被覆盖总面积100公顷的屋顶和墙面。
位于法国巴黎的EDISON LITE公寓,融合了多种城市农业的形态,项目建造过程中种植了大量植物,共耗费75立方米土壤,分别使用在290个花坛和150平米的屋顶花园中。
项目提出类似“永久培养”的生活方式。鼓励居民亲手种下农作物,体会到观察植物生长、照顾等待植物收获的乐趣。并通过自身力所能及的努力,缩短供应链,建立在身边的、独属于自我的永续农作物景观。
法国斯特拉斯堡国家保护桔园的多功能游客中心
项目设计© FREAKS Architecture
项目摄影© David Foessel
城市农业充分利用城市的碎片化空间,不但能增加城市居民接触自然的机会,慰藉心灵,带来巨大的情绪价值;而且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亲眼可见的安全食物,具备营养丰富、绿色健康的食用价值。
此外,城市农业还能美化环境造福城市,优化都市空气循环与排水系统,具备强大的景观与实用价值;最后还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让远离乡村的孩子们,从小接触到基本的农业知识,感受农耕文化。
澳大利亚 墨尔本的Acre Eatery有机餐厅
项目设计© ZWEI Interiors Architecture
项目摄影© Tom Blachford
中国以农业立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以及世界最大的人口国。因此,城市农业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相对于完善的传统农业,城市农业在国内是一个尚处于方兴未艾阶段的朝阳产业。
但在国内城市农业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有趣的探索,它们或代表着对城市结构的反思,或是对城市生态的解读,或是代表着对城市、与自然、与人关系的思考。
深圳南头城中村的“天空农场”
项目设计© VRAP未来乡土实践与研究工作室
项目摄影© 王江、杨磊、司敏劼
“天空农场”是VRAP未来乡土实践与研究工作室,基于城中村的生产复合型公共空间,对城市农业的探索实践。他们选用城中村随处可见的建材PVC作为装置主材料,设计了便于拆卸和运输的标准化结构。以“鱼菜共生“的方法来培养天空农场的植栽,通过九个”黑匣子“利用雨水收集得来的水饲养着几百条鱼,每个黑匣子里的”鱼粪营养水“通过一个低压水泵循环供给植物。
天空农场具备很强的可移动性,它可以出现在屋顶平台,或是街头任意一个1.5平方米的闲置空间。网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大小,下部最大化的留给公共空间,上部最大化的留给植物。
最低的成本,最小的干预,最少的维护,支撑起了400平方米的天空农场。据估算,一个夏天,天空农场可收集利用300吨的雨水,饲养200多条鱼,培育200多斤瓜果。
北京顺义的“可持续生活实验室”
项目设计©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项目摄影© 黎敏斐
由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可持续设计研究所”与“共享社区发展中心”合作创建的“可持续生活实验室”,以6个集装箱,构建出布局合理、空间错落有致的模块化住宅,将绿色、健康、低碳的生活理念应用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从而带动更多人关注、理解并参与到可持续生活的实践中。
住宅外部的墙壁上是五彩斑斓的鲜花,门前土地里有刚冒出嫩芽的青草、蔬菜。屋里餐厅和厨房的一面墙壁上,挂着数十个小花盆,花盆里种着的生菜、韭菜、小葱和大蒜,自由生长,郁郁葱葱。
内部采用采用生态循环圈系统设计: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再利用——中水系统;厨余垃圾、排泄物的收集、处理、再利用——沼气池;太阳能、风能、雨水的利用。同时采取有机种植,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综合系统解决方案。
香港自然探索公园
项目设计/项目摄影© LAAB Architects
©编辑部的话
城市农业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作为现代农业的一部分,它为城市引入了更新鲜的蔬菜粮食、更新鲜的自然景观,更新鲜的知识智慧,以及更新鲜的未来期盼……但若想让城市农业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具备更多新颖的理念,创建合适的系统进行推进,未来城市农业需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
撰文 | 申强
平面设计 | 王津 排版 | 申强
监制 | JAY
图片来源 | gooood、网络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
往期精彩回顾
下一场办公革命
西湖边的隐逸之所,曲水流觞,诗意人生
城市最新生存法则:到小地方去!
©
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回响之外”(ID:heyHome_010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