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根据在不同城市的性别少数群体进行的研究,在占用公共空间和执行日常任务中发现的主要挑战集中在可及性、安全性和出行便利性方面。考虑到这一点,许多城市一直在重新思考他们的城市设计,以下为四个基本标准:
几年前,一群社会学家在奥地利维也纳市开展一项研究,其结果表明女孩从 9 岁起就不再去公园了。
经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潜在原因后,一个试点项目开始实施。该项目翻新了一个旧公园,包括新的入口通道、景观美化和促进互动的长椅、将开放区域划分为更多的私人空间,以及为其它运动如排球和羽毛球提供场地。
从这一策略中,人们几乎立即注意到使用模式的差异,更多女孩和性少数群体(LGBTQIA+)愿意来到公园,打破了男孩和足球运动占用公园的潜在垄断。
这个例子清楚地展示了可及性环境在今天的意义。今天的无障碍性远不止是使空间在物理上做到无障碍,而是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自由、轻松、舒适地进入和使用公共空间。
除了上述情况外,在性别包容的城市规划中实施的无障碍设施还可以从世界各地一些城市中存在的性别中立的公共厕所中看到。此外,厕所设施还配备了足够的空间来更换尿布(不再仅限于女性洗手间)和月经产品处理系统。
另一项正在为具有性别包容性城市考虑的有趣倡议包含城市家具。如同维也纳的公园,新的长凳摆放看似简单但背后蕴涵了多重意义。常见排成一排的长凳便于远距离观察和监视,反映了公共空间的“男性化”。然而,当它们对立摆放时,却创造了共存和面对面互动的空间,增加了在场的性别少数群体的自由和安全感。
除了家具,城市纪念碑也体现了公共空间的男性化。虽然这是代表着一种面向公共的叙事元素,但它们现在已经纳融入了更多的批判性思维,拥抱代表性和多样性。
例如, 2001 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市的同志村(Gay Village)举行了阿兰·图灵纪念雕塑(Alan Turing Memorial)的落成典礼;在柏林,受纳粹主义迫害的同志纪念馆于2008年落成。
除了纪念碑外,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城市为公共空间创造 "品牌 "或视觉标识,它具有包容性,欢迎所有年龄和能力的性别少数群体,有助于消除公众的敌意并增加归属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