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于2月4日晚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一幕幕精彩绝伦的场景变幻,一场场震撼人心的视觉体验,国人用科技和色彩书写出了属于全世界的浪漫和震撼。
色彩,是我们奔赴光明的信使,是我们对寰宇世间的第一印象。冬奥色系统的建立源于对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思考,借鉴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感知方式与哲学思维,再次激活了人们对于色彩的真切感受。
中国传统色彩在建筑中的使用,彰显了我们对情感的寄托以及环境的回应。
本文将目光聚焦于中华大地上5个不同性格的当代建筑,听它们用色彩诉说属于自己的故事。
霞光红 - 岩景茶室,山东威海
迹 • 建筑事务所(TAO)
建筑采用了锈蚀钢板与石头两种主要材料,锈蚀钢板的红色与锈蚀的岁月感很好地呼应了场地中经过多年风蚀的棕红色岩壁。
墙体的石头则是在采石场就地取材,以一种自然不加修饰的状态与场地对话。木质门扇、自然面石板地面等材料也都是以自然质感意图使建筑融入到场地的自然环境中。
一场大雪过后,棕红色的茶室和皑皑的白雪形成强烈且有趣的对比,带来具有反差性的视觉美感。
建筑通过材料和色彩的把握,使得场所的精神和自然的环境交织在一起,给走近这里的人们留下了一种凛冽的独特忆忆。
02
在矩形的用地上,建筑物采用三个几何元素构筑,两组由若干随意摆放的黄色小块组合的房子分别布置在北侧L 型体块和南侧L 型体块的下面和上面,试图通过体块的布置为一个以设计为主的创意园区制定一种基调。
03
天霁蓝 - 又见敦煌剧场,甘肃敦煌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朱小地工作室
又见敦煌剧场通体湛蓝,坐落于无尽的戈壁荒原之中,恰如沙漠中的一滴水,以其珍贵无比的含义,隐喻着敦煌对于世界文明的意义。建筑最终自然地发展成为场地的一部分,并与当地的自然和文脉产生有意义的对话。
建筑与场地之间对比所产生的强烈反差,甚至会使观者产生时间停滞的感觉。这种体验超越了过去与未来,引发了自然、建筑、人这三者的时空共鸣。
项目用地受到莫高窟景区的区域高度限制,并且南部贴临一个大型下沉广场。
根据这一特殊场地条件,设计将建筑造型处理成由北部主入口广场地面逐渐升起,将建筑功能空间依场地高差变化、逐渐沉入地面以下,解决了控高与剧场体量需求的矛盾。
而在入口处折叠往复的之字形下沉坡道,让观众在进入剧场的过程中,其心境也随之慢慢沉静下来,逐渐浸入到戏剧的情景里。
04
长城灰 - 西窑洞里,河北张家口
一间建筑 A( )VOID
“空心村” 是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整个村庄的原住民都搬迁到新农村住宅区,剩下他们破旧的宅基地。设计师将西窑头村16 块宅基地,改造成为共享农庄,为农民提供宅基地的收益,解决当地部分贫困户的就业。
西窑洞里便是其中一处,其设计概念以农村与城市人际网络的本质差别作起点,以直立式 “窑洞” 融入木栈道的手法重新呈现场地原有的窑洞居所,通过把原始 (农村“熟人社会”) 的洞穴居住形式并置于现代(城市“陌人社会”)的生活模式,实现一个公共与私密并存的社区群体。
作为乡村振兴项目,从真正意义上看,西窑洞里扮演着文化载体和引擎的重要角色。立面凸出的灰色砖块是建筑之载体,砖瓦的灰色绵延在这片土地上,与天地相衬,象征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劳动人民坚毅的信念。
由远及近,又由近至远,这组貌似却不同于通常印象的草原建筑给造访的人们带来小小的戏剧性。纯净的白色与广阔的草原融为一体,又增加了建筑的轻盈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对抑制环境的干扰。
微小与宏大、轻盈与厚重、临时与永固,建筑在跟环境对照之下的呈现,既有对自然、人文和历史的尊重,也有自身恰当分寸的存在感。
结语
微信:blunt52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