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如何融入环境?

建筑如何融入环境?

古根海姆博物馆

建筑是环境的艺术,建筑宿命般地与环境捆绑在一起。当我们在思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究竟在思考什么?

 

没有一个建筑师希望建造平庸,而往往陶醉于精妙绝伦的建筑形象。用丰富的材质、结构,创造曼妙的形式和空间语言,让建筑突出于环境,宛若明星一般,“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建筑成为明星建筑师的“肖像”,在环境中“张扬”,这种趋势被称为“毕尔巴鄂效应”。那是来自于弗兰克·盖里建造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奇绝壮观的建筑形象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无数这样因规模庞大、结构大胆、形象怪异而突出的建筑在场地中拔地而起。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裤衩”,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设计的央视大楼恰为一典型代表。

它的倾斜的梯形侧面顶上冠以一个挑出70米的悬臂,悬臂浮在230米的高空。然而弗兰姆普敦这样评价它“库哈斯的电视巨型结构的失衡及不对称性以及它任意的选址,使它失去了任何城市和象征的意义,剩下的只是操纵型媒体权力的一个巨型代表。”

 

对孤立而壮观的建筑物的偏好在渐渐地受到挑战。赖特的有机建筑、隈研吾的负建筑的理念,都在向追求形式的建筑取向发出质疑与挑战。在城市化和大量建设活动持续推进的当下,我们越来越需要去体验建筑和生活空间。

 

那些融入环境、姿态“谦卑”的建筑,往往带给我们更多温情。那么不如让思考游走进另一个维度,建筑如何融入环境之中?


01

建筑与植物

植被在建筑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灌木篱笆被建筑用来阻隔外部空间的风沙与噪音;树叶吸附空气中的颗粒,净化我们的居住环境;传统院落式民居,往往有树栽植,限定室外的活动空间,树冠下、树丛中,创造着一家一户的独特生活记忆;而透过屋宇,目之所及的绿意,让我们心情愉悦

 

当我们追溯文学意象时,“庭有枇杷树”,植物好像在慰问人们的灵魂。植物寄托出走都市的人们山野湖泽、农田桑麻的记忆,也柔软着钢筋水泥的城市面貌。把建筑与植被联系起来,把树木引入建筑,让植被生长在建筑的内外,同样是绿色与生态化的基本尝试。

 

在利用植物设计的融合中,邓肯 · 刘易斯 (Duncan Lewis)和 爱 德 华 · 弗 朗 索 瓦 (EdouardFrancois) 设计的位于法国瑞皮耶 (Jupilles)的度假组屋尤为“醒目”,他们不止关注一直以来的植物的功能性,更是直接用植物来掩盖建筑,让建筑在大地上“消失”。

度假组屋局部

 

该项目由 6 栋房屋组成,紧邻一片森林。房子底层用玻璃围合,而上层体量除了几个滑轴窗,其余均为封闭墙体。


树木沿着房屋周边种植,并修剪成类似墙树 ( 贴合墙壁种植的树 ) 的形式,以掩盖上层不透明的体量,只有窗户透过墙树露了出来。在底层,树干在视觉上模糊了玻璃立面上的垂直构件,并沿着房屋的长轴延展形成绿色的围帐和庭院。


02

建筑与土地
“地形学与可持续性的出现是我们时代两项衍生性的环境论题。”——弗兰姆普敦
 
建筑在大地上建造起来,是一种人造艺术,无数建筑师们在探索把这样的人造艺术和大地表面做出有意结合。借用并融合地形来进行设计,阿尔瓦罗 · 西扎 (Alvaro Siza) 设计的位于葡萄牙波尔图的莱萨 · 达 · 帕尔梅拉游泳池 (ThePools at Leça da Palmeira)是绝佳的案例。

该项目处于一条林荫大道和大西洋天然海岸之间,从公路到海岸,地势跌落了几米。海岸的特色是沙滩和裸露的岩层,泳池设在天然沙滩和岩石海岸之间,保留了场地主要的地貌特征


泳池背靠斜坡,从林荫大道上只能看到它的屋顶。俯瞰泳池,绵延的碧蓝色沟通了一侧的海水,仿佛是海水的延伸。

 

游客沿着露天的斜坡走下进入更衣室,日光平台、小坡道及楼梯踏步点缀在岩石和沙滩中,协调着自然地形中的高度变化。入口处的深色木材、混凝土以及小天窗提供的自然光暗示了一个幽暗的地下空间。


裸露的岩石构成了较大泳池的部分边界,剩下的边界由混凝土墙来补全。混凝土和适当处理的天然岩石共同形成的边界兼具自然和人工性,使得建筑整体融合海岸的环境。

 

此类项目展现了如何利用既有的景观和地形元素,既作为建筑的特色又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与前文的诸项目一样,其重点在于景观、空间组织、延伸的边界,以及串联起各种体验的路径四者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03

进阶的思考——嵌入式建筑:积极地介入环境的变化

 

利用植物、土地等来支撑建筑物,抵抗它孤立于环境的问题,是我们在“建筑与环境融合”命题下的思索,而这种思索烙印着将环境与建筑物二元对立的深层思维。所以设计的着力点更多在于让建筑“消隐”于环境之中。

 

然而,真正的融合不是强此弱彼,若建筑可以服务于多个物种以维护当地生态系统,那么城市的绿地系统将不必局限于未开发的区域。如此建筑就像自然的一草一木,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这或许可以启发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


作为“人造物“的建筑能否作为自然环境的一环,参与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之中?

 

近年来已有一些设计研究,旨在加强建筑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以促进人、植物、动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德国瓦登海和北海之间,有一群自然形成的没有护堤的沼泽岛,海水、潮汐和洋流通过泥沙的沉积或侵蚀,维持着海陆之间的动态平衡。在历史上,人们通常会通过筑堤等方式干预海陆间的动态变化以保持海岸线的位置。


但沼泽岛上没有堤坝,潮水冲击着岛屿,有时甚至会淹没岛屿,因此这些岛屿只能用于畜牧——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岛上放牧。

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诺德罗格沼泽岛,鸟瞰


人们在岛上堆起高高的土丘,并在土丘上建起房屋,春季洪水来临时,土丘和土丘上的房屋为人和动物提供了避难所。人类为抵抗不利环境而筑起房屋。这时候,建筑几乎不能为环境提供什么。


但如果将整个沼泽岛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理解为一个建筑,建筑师便有可能设计出更整合的方案——适应海水侵蚀和堆积的周期循环,使得建筑设计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在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的同时给人们提供庇护。

 

基于此,嵌入式建筑的特征和表现则可以归纳为 :将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间动态的相互影响以及时间维度纳入建筑设计考虑。


当然,动态的环境也会给设计带来很多挑战 ( 如筑坝远比考虑潮汐的设计更容易 ),近年来的设计大多直接消除自然的动态变化,然而,其后果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根本性的破坏。



04
结语


一座建筑落成以后,就以十分明确的方式在环境中被“看见”与“阅读”。
同样的,一座建筑落在大地上,与阳光雨露、风刀霜剑、土地植被这些自然风物朝夕相伴。它宛若一个操作系统,指导着人类认识环境,在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下,让建筑更多融入于环境,挽回更多失落的场所精神,归于自然,容于天地,是时代性的话题。



资料来源

1.迈克尔·亨塞尔:建筑与环境融合——嵌入式建筑的特征.[J]建筑师.2021

2.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3.隈研吾《自然的建筑》

图源网络

编辑:岳孜烨

责编:胡佳琪



微信公众号: 匠山行记

新浪微博 Weibo: 匠山行记

哔哩哔哩: 匠山行记

投稿咨询 / 媒体事务

微信:blunt521

邮箱:1540957767@qq.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