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三年级建筑设计作品展:小菜场上的家

同济大学三年级建筑设计作品展:小菜场上的家


 展览内容 

本次展览为2019级实验班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建筑设计课程成果展。

设计课题为《小菜场上的家——菜场及住宅综合体设计》。

 课程介绍 

课程设计总周期15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一)为暑期作业,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对身边的虚拟及实体菜场、租户居住状况进行调研,探索建筑与社会之间的关联,空间与使用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记录的方法获得认知的更新,通过体验和专业图纸的描绘找到精确的线索;

第二阶段(课题二)为菜家新原型(Home Market Prototype)研究,为期三周。研究始于对“小菜场”定义的讨论。学生对基地及周边范围内的老城厢、公共空间以及范围内菜贩与居民生活方式、供需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调研,据此进行小组合作的简单设计与论述,并引出之后大作业设计的概念;

第三阶段(课题三)为社区菜场及住宅城市中居住综合体设计,为期十二周。学生以黄浦区原豫园集市及其周围地块为基地,在前两个阶段的调研成果基础上展开设计。设计注重场地内公共空间与城市的关联、建筑与场地内公共空间的关系、建筑的功能配置与人流组织、建筑的公共性等级关系、建筑的空间、结构、建造等技术因素。



课题三作品展示



作品以同学姓氏拼音排序,请横屏浏览图片


口田十井

陈祯瑒

【口】为基地,是开始,【田】为方案,是结果。

以【十】围合城市空间,创造更多的公共空间。

以【井】组织交通系统,带来丰富的居住体验。

方案意在使用一个集中式的体量,在老城厢中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老城厢中最为清晰的城市肌理便是【田】字型的交通网络,曾经的河道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十字一直延伸、连接至基地内部,与建筑十字型的体量一起共同将城市空间分割成四个部分,其中三个成为广场,改善老城厢中城市公共空间缺乏的现状。建筑内部采用井字形的交通系统,在其中形成一个中庭空间,成为沟通菜场与住宅的所在。最终方案在平面上的构图神似博特罗笔下的一个胖女人。




开放的围合

程雨佳

从城市的角度看,上海市中心的老城厢里,沿街尺度亲人,大片的坡顶和隔江外滩塑造了城市天际线。任务书提出两个难点:一是在4300平米的红线范围内放下3000平米的菜场和电商前置仓,为了换取城市里的公共空间,我要“藏”一半;二是容积率为2的公租房,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宿舍和整租房,都要用小面积换取低房租。

我希望菜场是一个热闹的街市,家有一个安静的大院子。大街和院子形成了我的基本布局,在平面上是“口”和“一”,在剖面上是地面和台基的关系。而开放的围合,就是在建立了一种传统街区的“死围合”之后,又进行一定程度的破除。东面和北面的挑空,使院子的“空”往老建筑蔓延过去,在院子里也因此可以看到老建筑的立面;南面的挑空,又使院子的“空”往菜场流动过去。院子里种了一棵大树,往下穿过仓库,往上高过屋顶,它就像一个让人安心的老爷爷,在他的庇护下,大家坐在草坪上看书、发呆、聊天。整体形式营造了一种骨架感,户型和立面配合,一个个通透的方格块单元进一步消解了“死围合”。




接续——居于坡上,市于坡下

程子诺

本次设计的概念关键词是接续,尤指创造居住与城市空间的接地和连续感,源于老城厢中居民从街道直接入户的连续体验。为此引入一个非常大的斜板,优势在于模糊垂直方向上的断层,使城市空间顺着斜板向上蔓延;又通过坡度给居住空间提供领域感,在坡上创造相对私密的花园和活动空间。坡下利用不同高度布置菜场、前置仓和停车空间;坡上利用分散式单廊体量与平坡交接时有趣的灰空间,实现住宅的通透感以及和坡更多对话的机会。




坡与缝,菜与“架”

何昊阳

公共空间从街道到菜场到居住的延续与坡道交通空间的场所化与功能化。

概念:坡道系统组织下层菜场空间,利用一层与二层之间的立体关系解决仓库与菜场的面积问题,同时利用坡道作为休闲空间,赋予商业与活动形成场所。住宅区通过缝与菜场顶棚架起的意向组织关系,缝串联上下,将住宅与菜场形成空间上的互动;缝还同时用于区别不同类型的居住模式,拟象原里弄的狭窄空间。

一层平面中,考虑到坡道与沿街商业利用的价值关系,将南面坡道设置沿街店面和沿坡店面,丰富原来的立面关系,同时,因为凹陷,店面坡道实际上暗示了坡道的存在。

西面坡道则适当放大设置为公共的休息与活动的空间,同时也设置有其他类型的店面。东面设置小型咖啡之类的店面,与老建筑形成巷道关系,同时利用原老建筑开口与坡道系统的尽端连接。

坡道系统与菜市场的是趋势是一致的,环绕整个阶梯市场,在坡道的尽头是住宅半公共空间的入口,以区别使用上不同层级的公共性。但实际上视线与体验又是连续的,以映衬最开始的公共空间从街道到菜场到家的延续的概念。

户型方面,南边的大进深采用天井解决通风与采光,同时丰富其作为南边沿街的立面。西南角的住宅根据城市关系与立面关系产生户型上的变异,同时通过设计满足某部分特别的住户需求。后面的住宅采用近似处理,同时通过不同户型的关系丰富既有的立面,loft 双L形。

在材料方面,首先是大的关系,整体希望没有强烈的对比感,下层菜场使用淡黄色混凝土,上层建筑使用丝状纹理粉饰以融入原来的建筑环境。在室内,选择竖向纹理的橡木给人以温馨的感觉。所以最后的外立面上效果首先是虚实的关系,然后是从斜面看到的木头与涂料的咬合关系,用木的质感以创造“家”的感觉。




菜家穿越IN-BETWEEN HIGHLINE

胡怡冰

菜市场,一个充满烟火气息与市井情调的熙熙攘攘之处。家,一个宁静温馨的停靠之所。在早晨和傍晚的时间正好是菜家这样的结合区人流最大的地方。如何将开放与私密特征鲜明甚至对立的二者有机融合成为了本设计的切入点——在菜场和家之间置入空中走廊。

人们从街角的唯一主入口进入,不受菜场干扰,直接从空中走廊入户。空中走廊呈放射状斜线的原因是,它是主入口平台与每栋住宅入口两点间的最短距离。高窗的设置为走廊和菜场提供了采光,同时避免了人与菜场发生视线接触,但闻其声,不见其景。

而人们在一层菜场行走的过程中也能体验到不一样的感受,前置仓地坪抬高的1.5米增强了场所感,同时与街道之间形成有趣的抬高视线关系,上方还架着四道空中走廊。铺地采用和老建筑相同的红砖,与对面的老县衙呼应,再往前走,可以穿过菜场直接来到老县衙面对的广场。而0米标高的广场成为行人和非机动车可穿越的场所,吸引人们进入菜场,使菜场成为一个可达性较高的开放街道。




渗入

黄思然

基地处于复杂交错的里弄环境中,保留建筑间的里弄巷子创造了延续下去的机会,所以把设计概念定为里弄环境的浸入,希望将里弄的这种氛围带入方案的设计中。在整体空间策略上的采用了对应里弄巷道的尺度来组织菜场和居住空间,用紧凑但舒适的尺度来达到容积率的要求。

同时,我希望菜场不仅仅是一个“买菜”的地方,我希望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引入到这里面来。首先利用场地现有的人流量比较大的小学、保留建筑之间留下的巷子,利用人们“抄近路”的心理,在菜场平面组织了纵横交错的小巷。其次是利用前置仓的顶面组织了一个面向主要巷子开放的逐级上升的公共活动广场,在这里设置社区服务设施和休闲设施。让里弄居民的日常生活能“发生”在这里,同时也能改善仓库层的采光和与菜场互动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一直到进入房间的过程也是里弄体验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原有里弄的从巷道直接进入住宅的方式能很好地营造里弄巷道居住氛围和生活气息。我也在设计中希望延续下 来这种与公共对话的方式,通过室外楼梯以及公共巷道的组织,居民首先是从菜场巷子经过各有特点的室外楼梯,与巷子充分对话,然后再到达巷道最后进入自己的住宅。

同时,对三种房型的定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认为是三种能接受对公共空间不同程度的暴露程度,宿舍型住宅可以承接社区公共功能,在里面放置了社区公共办公空间;合租则是希望能为巷子提供临时性驻留空间;对于独户来说,让厨房朝向巷道开敞,是其能接受的最大公共暴露程度,与老式的里弄相似,厨房对巷子氛围的营造起到了一定作用。




合屋

黄铮

本设计试图探讨在老城厢语境下,住宅与菜场可以如何耦合,并带来可能的归属感与社区感。




YARD-MAX

黄芷仪

在上海老城厢密集的城市肌理中,置入一个巨大的庭院,来为当地创造公共空间。试图打破之前对公租房的刻板印象,用内向的庭院和公共服务空间提升居住品质。菜场的膜结构屋顶、角部透空的圆环,都是一种对常见空间氛围的颠覆,在老城厢动迁的背景下,企图创造出一种新的可能性。


方·塔·园

李特

每一户的楼栋交错以保留空间结构和留出空隙这。16户合租房,16户家庭房和20户宿舍型住房较为均质地分布在场地中,其排布回应了场地外围东高西低的现状,同时面向保留建筑留出了一个居民活动的大空间。

而1500平方米的菜场需要最有商业价值的一层沿街面和方便的没有高差的平层。于是1300平米的仓库隐藏在场地内部,成为居民活动空间的底座。菜场的屋顶一半由住宅的底面解决,另外的一半面积由降低一些的伞形柱拼成。

伞形柱上种植树木,这样的构造解决了大平层菜场的采光通风问题,同时也给住宅之间方形空隙增添绿意,树木在菜场中也能感受到。菜场中两条主要的步行街用轻质阳光板坡顶覆盖。形成步行街的感觉,同时隔绝菜场的嘈杂。

伞形柱的结构形式与住宅的结构相协调,住宅采用核心筒挑板的形式,可以让住宅向各个方向打开,迎接各向采光。核心筒内部空间在住宅中是卫生间和淋浴间,在菜场中是每个摊位的小仓库。

住宅中南北向用封闭的平整立面面向空隙和树木,成为较为安静的维度;用错落的阳台面对街道和市集。阳台的退进一方面是为了调节内部空间的比例,另一方面是分隔拼合的两户。




城市合围

罗睿哲

建筑以L型体量退让,与老县衙一起围合成为庭院,,缓升的草坡,衔接场地的同时,缓和了菜场的体量。草坡延伸向屋顶,街道,共同组成立体多变的公共绿地,在紧凑的老城厢中开辟出一块足够体量的公共空间。

家的形态,也是生活的形态,最终转译成为建筑的形态。公共性最强的宿舍型住宅低矮地放置在街道两侧,整租房南北朝向,高而薄的住宅楼捕获最多的阳光,塑造舒适通透的空间。容纳上班族的合租房东西放置,扩大卧室,扁而宽地匍匐在草坡上方。

四部楼梯,组织起回家的路,它们串联起草坡,屋顶花园,菜场,街道,在不同的场地间,回家的路从枯燥的通勤,变成了生活的体验。




大家的家

魏睿轩

老城厢是老上海一段繁忙的记忆,也会是一段纷繁的未来,它是属于大家的家。设计希望带给不同人家的归属感,或是来源于对社会关系的体验激发,或是来源于对家的记忆的唤醒;同时希望延续老城厢邻里关系紧密、公共私密交融的状态,以历史建筑老县衙为媒介,以小广场、街、宅间花园、廊道为“家”的载体,由公共逐渐引向私密,它们互相交流融合,把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大家的家”。




PENETRABLE LOOP

翁杨杨

方案概念Penetrable Loop来源于对老城厢承载了现有居民主要日常生活、商业行为的主要承载体街与市的思考。

方案中通过住宅的沿街布置完整保留了原有的城市街道并在东侧与北侧与保留的老建筑形成了二级街道;之后再打破原有住宅,在方案中引入三级街道———内街的同时补充了采光通风并在一楼公共空间中营造一种特殊的空间感受。方案将在老建筑中置入商业使得沿街形成一个较为积极活跃的商业氛围,同时能够较为便利的满足住户的需求。将机动车的卸货设置在西北角,避免其对街道内部行人的干扰,通过大型货梯将仓储功能转移至地下。

街道的loop的中心自然形成了一个内向的庭院,而方案希望通过建筑形体的穿刺使得内部庭院变得可达,中心的安逸氛围能够通过孔洞自然的渗透入内外街道。孔洞与一楼向内院的占用为城市阳台提供了空间,置入的交通系统在上层住宅中将横向的环道与竖向交通系统相互串联,使得内部街道在竖向空间也有所延伸,探讨了一种新型的住宅与集市非对立的空间形态组合。在功能上为了减少住宅中的对视,减少内环到行人对住宅一层住户影响并在沿街形成亲人的高度而形成了半层的错层;在结构上,为了提高光照效率而减少了进深,考虑到在菜场形成合适的柱跨而在住宅采用了悬挑的结构并在内部街道的上层空隙中用斜梁连结,形成一个抗侧的门型结构;内部街道的上空复合了交通功能与部分的建筑结构。





里弄生长CLUSTER CONVERGENCE

谢雨欣

cluster是群块团集,convergence是会聚集和建筑片段。cluster来源于Denys Lasdun在上个世纪英国伦敦所实践的集合住宅cluster building,是对人们生活状态的提取,人们习惯于有后院的小房子,同时集聚为现代化的集合住宅,一个小的集群块插入一个小的地方不改变现有结构的图案,组合获得私密性及传统邻里关系。cluster所解决的矛盾状态是老城厢目前存在的一种状态,独立与群居,cluster与convergence,保有传统的邻里关系,又是存在私密和独立的状态,在其中存在、过度和穿插。通过整合与块聚,形成里弄生长。




TRIPLE INCOMPLETENESS

杨振霄

设计基于基地周围的城市肌理:西和南侧为低矮细碎的里弄住区,东边是高耸整齐的小区居民楼,北面是大型商业中心,保留的L形老建筑呈现一种半围合的状态,场地呈现一种破碎的不完整感,出于对保留建筑的回应,方案采用两个L形的不完整体量意图弥合这种不完整感,建筑体量和老建筑之间形成不同氛围的“空”:首先,L形体量和老建筑围合出向城市开放的比较活跃的院落,第二,在老县衙一侧,建筑架空,并且退让出较为亲密的前院,第三,两个L形体量之间也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居民使用的比较安静的院子,三个“空”之间形成完整的由公共到私密,由城市向居住过渡的空间关系,从而建立起有整体氛围的领域感。



还给兔子

叶俊辰

内部的大菜园,是一个公共性的愿望。它并不暴露在街道上,和菜场、商店、前置仓共同构成一个总体机制,反应出街区的作息规律。夜晚是安静的,有一些集会在室内发生,并且照亮到街道上。白天,房屋不是垂直的崖壁,阳台凸出表面,在表面投下阴影,在街道上覆盖,在行人的正上方。街道在房屋的立面上变得更小。

飞廊在菜园中联系周围的体量,也走向街道。街角花园是楼梯间的前厅。

可以利用街角空间激活社区,他们是完全属于街道的,房屋的退让部分。菜场则是真正的大空间,能够同时觉察到小商业、透明的前置仓、大花园和房屋。前置仓面向一个广场。广场服务地面公共活动,可以看见菜园。



在场

俞雯靖

在趋于同质化的城市里,人们对周边环境的感知变得麻木或冷漠,而里弄的居住形态尚还保留着一种“在场感”,在不经意的一瞥中能够获得对场地各个角落的感知,公共性作为一种日常的体验参与在居民的生活里。

本设计希望捕捉和演绎这种“在场”的体验。在安排了功能并对体量关系进行调整之后,下压 1.5m 的前置仓和一二层菜场错落的屋顶平面基本形成了场地的格局,而穿梭于不同高度屋顶平台的楼梯则成为了实现“在场感”的具体方式:一方面,连接不同标高的动线组织起住宅入户的格局,楼梯嵌在前置仓和菜场的屋顶中,菜场内的活动可以从外部被看见,人在对场地的连贯感知中通向居住;另一方面,不同标高间的穿行也打碎了屋顶的平面,菜场因为破碎的屋顶而获得视线与光线的机会,从而拥有了对外部的感知,内部层高的变化也给菜场带来了局部非日常的空间氛围。




离地3m高

张恒翔

在设计中,我希望让基地内部开放、通透,自然而有效地连接起热闹的菜场与内向的住宅。离地3m的平台成为了我方案中的关键点,它既是菜场的屋顶,也是商铺的平台,更是住宅的入口。数条通道延展进来又伸展出去,人也被带着穿场而过,每一条路都是不同的体验、不同的风景。



小菜场上的家

张庆怡

在调研基地时,我发现这里不仅是富有历史的老城区,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滨江商业圈影响的地方:在豫园漫游的旅行者也很容易来到这里,这里是商业区和居住区的交叉口。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小菜家将面临着新旧更迭的复杂变化,设计重点从历史和环境限制了什么,转向能为人和城市提供什么。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原有的地面上创建一层新的地表,把整个场地的板块向上升起,这一层新地表上释放了由于功能需要被菜场和仓库占满的底层地表。这两层地表在街道的尺度上回应场地,同时通过缓慢的坡道提供一条新的穿越场地的路径。住宅部分则漂浮在新的地表上方,消隐存在感。仓库半下沉,通过坡道单独的交通,菜场是正常的一层高度。利用仓库和菜场的高差形成不断绵延的两级坡道和两个庭院,高差本身则成为一道自然的空间屏障,使他们相互分离又蔓延在一起。在西北侧的坡道入口,可以看到由曲折的住宅立面围合的柔和的庭院,它有方向性,指向地块的另一端,稍高一些的坡道上有人坐着歇息,视线越过柱廊,则是住宅内部更加私密的庭院空间。高差对板片的变形延续到上层住宅,形成了阶梯阅览室,延伸向屋顶的健身步道。稀缺的城市自然景观被放置在新的地表上,并借着住宅的通透影响周边的城市。我想要削去立面上多余的柱和空间内部分隔的墙,因此采用了错开的柱和近似等边三角形的梁网架,相同的梁高让梁与板成为整体,与下部使用空间分离。在公租房中每个人所占有的空间由于房租原因是不够宽敞的,那如何改善狭小空间的使用体验呢?用斜向的梁打破传统住宅空间的领域感,使每个人狭小的房间向外的延伸,同时也造成了立面上斜向的穿透。在柱周围由磨砂玻璃砖构成的服务空间的实体与被服务空间的空交错形成了单元的构成模式。在材料的倾向上,底层实体主要由覆土和植被框定,去重复地表。而住宅体量则选用尽量扁平的抹面、大块玻璃和纤细的金属表达。



跑跑社区

张一涵

小菜场上的家今年的任务书和往年有部分不同,第一是引入了1300多平城市仓库的功能,占了场地面积的1/3,和菜场的面积相当;第二是把基地设置在了老城厢,这是一个平面高密度的传统街区,在过去几十年内肌理都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老人非常多。

所以设计首先想要回应的问题是:一,社会性。在这块儿地里,新置入一个仓库、菜场和住宅综合体能给城市带来什么样新的机会。其次,对于菜场人流和仓库车流来说,同时放在一层使用上最方便但会完全占满一层的空间,菜场的声音、气味、人流和住宅需要的私密、安静、安全看起来非常矛盾,第二个想要回应的问题是菜场和仓库、菜场和住宅之间怎么互不打扰又互相成全。

设计最后呈现出这样的模式,将菜场和住宅中间拉出不同高度的缝隙,并在住宅下置入环形跑道;其次是将仓库、菜场、跑道和住宅布置在剖面的各个高度,使得它们互为屋顶和底面,互为视线和通风采光缝隙。

这样的模式由一个步行和跑步系统串联起来的。系统从一个由新建筑和保留建筑围合出的小广场开始,广场面向了菜场的主要入口,背向街道,从广场可以看到二层跑道上有人遛狗、跑步和散步,跑道穿菜场而过,两个端口避开周围比较高的楼层,视线可以从里弄低低的屋顶之间穿过看到远处的城市,江岸线和江水。

人从坡道向上走到跑道,发现菜场的顶层有很多人在打球,公共人群和上层的社区住户在跑道分流。

除了功能上,在体量上也将两个大的内院面向每个主要街口打开,东西南北在视线上贯通,每条街道都面对了住宅体量的一个最薄的侧面,以围合出更大的空并削弱集合住宅的厚重感,在四周每条街道都可以向内看到里面在运动和遛狗或散步的人和树。





切通CUTTING THROUGH

郑安淇

概念是“切/通(cutting/through)”。切:即以一条东西走向的长条形体量(后来分裂成紧挨的两条,中间夹出一条菜场街)将场地从中间切断,以回应场地北边为热闹的城隍庙商业区,南边为较安静的住宅区的状态。通:即切断后通过局部挑空使人能经由菜场街实现南北穿通。




小菜场上的家

邹川

空地的大小、它周围的功能、可达性决定了它的使用人群和公共程度。室外的“空”意味着社区性、合用。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空”。

老城厢地块给人感受非常拥挤狭小,带来许多困扰周边居民的生活问题,这是城市对于大“空”的需求。对于城市来说开放一个大空地是很好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希望塑造一个城市性很高的广场。而对于此处的租户,拥有可以自己塑造的小半室外空地和每一栋的邻居一起使用的活动空间,可以增加一个住宅区的烟火气和丰富性,也能增加归属感,还对社区广场的大空地有一个隐私性的调节。

所以我的概念是“立体广场”,这个立体广场通过高差和周边环抱功能的不同,从而实现不同的公共程度,以及服务人群的不同。

因为住户相对私密,菜场非常公共,住户的空地需要一定的隐私性,同时下埋仓库需要通风,住宅容量要求较大等问题,立体广场相比于一个大的广场更为合理。这样的一个立体广场有多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建立和城市的关系,几个小巷子和低缓的阶梯菜场都可以通向正中央的一块大的空地。大空地被热闹的菜场环绕,还有商业休息空间等等,非常丰富。第二个层级是完成对于城市性的缓解,也主要服务此处的住户,主要安放在每栋住宅的一层附近,也就是菜场和商铺的屋顶,这里有住户可以使用的小绿地、小空地,因为高差和背离中央广场而相对安静。第三个层级是利用每一栋集合住宅中的廊道,每一户形成一个小的入户空间,安置座椅或者种花晾衣,廊道里的活动也可以丰富起来。

不同大小的空地借由地形感的阶梯连接起来,从热闹逐渐安静,完成一系列公私转换,同时也是对不同公共性程度社区感的探索。



 任课教师 

王方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风建筑)

范蓓蕾(亘建筑)

王斌(个别建筑)

 助教 

马昊一 牛蕴琦 侯誉明 毛珂捷 孙凡清 张岱

 参展学生 

俞雯靖 陈祯瑒 郑安淇 程子诺 洪寅东

程雨佳 黄   铮 黄思然 魏睿轩 胡怡冰

谢雨欣 黄芷仪 翁杨杨 张庆怡 何昊阳

邹   川 张恒翔 张一涵 李    特 罗睿哲

杨振霄 叶俊辰       (排序不分先后)

本文转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ID:TJ-DAUP)





微信公众号: 匠山行记
新浪微博 Weibo: 匠山行记
哔哩哔哩: 匠山行记


投稿咨询 / 媒体事务
微信:blunt521

邮箱:1540957767@qq.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