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烟火气,贯穿了古与今

长安城的烟火气,贯穿了古与今


“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西安人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馍西安大厦高楼是一座连着一座,在西安人的心中这是西安人的歌……”


如果说西安城墙的历史风雨,钟楼鼓楼的中心地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鬼斧神工西安的名片,那么亭台楼阁的历史气息,文化老街的人间烟火,坊间美食的垂涎欲滴便是西安的独特气质。
所谓烟火,也许不仅仅指坊间叫卖,小吃饭堂,还有那悠悠的人情味,浓浓的民俗情。走在西安的老街,转头便是人间烟火。


本文将从西安的文化老街为切入点,探究文化街区的新与旧,长安城的复古与新生。

01
易俗社文化街区


易俗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社团,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易俗社文化街区——中国首个以戏曲为主题的文化街区。

Ⓒ 唐:都水监 | 宋:仁王院 | 明:保安王府 | 清:宜春园 | 民国:易俗社



修整后的易俗社剧场、易俗大剧院



项目区位


经过前期的多方博弈,最终决定摒弃该地块杂乱无章的建筑肌理,将易俗社剧场以南区域内的老旧家属楼、废弃厂房等建筑物全部拆除,由此所产生的完整场地作为建设基础。

虽然项目定位是文化街区更新改造项目,但从整体属性来看,我们更愿意称其为一个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化综合体。


区位分析
由于戏曲文化本身的的日渐消沉,秦腔演出仿佛已是上世纪的古旧回忆,与当下的年轻消费力毫无交集,而与之共生的易俗社也难逃衰败的命运。

场地原貌

总体设计


由于周边道路及外围建筑物的桎梏,本项目作为商业街区却未能获得良好的沿街展示面及引流入口,更无法形成可驻留的城市客厅。

一片 40m*50m 的核心广场,配以传统的戏台以及新颖的景观塔,这是古城里的露天剧场,是儿时的记忆,是老的文化,是新的观众。
于此,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再是束之高阁,而是营造浸入式的文化场景。

文化广场(景观塔)



文化广场(戏台)


以核心广场进行发散,从外围建筑之间寻找可用的出入口并加以疏通和引导,终于实现了场地四向与核心广场的空间贯通。

而在相关尺度的研究上,则遵从西安古城街、坊、巷、院的空间形态及尺度关系,旨在回归古城的行走记忆。


建筑生成

功能示意 & 业态配比
设计师提取古建形态的基本元素,利用“色同形异,新旧交融”的设计手法重新演绎,避免符号化与形式感所带来的生硬感受。

空间形态











此外,本项目还涉及大量周边建筑物的风貌整治与功能梳理。包括易俗社剧场、易俗大剧院、易俗社百年博物馆、方汇大厦、药监局、武装部等建筑物的整修和改造。
以及案板街、西一路、尚朴路沿街建筑物,市政设施、景观工程的提质改造。旨在全面提升该区域的街区风貌,塑造沉浸式的观览体验。

Ⓒ 新建建筑 | 重点改造建筑 | 次要改造建筑






大量的公共活动在这里上演,不但实现了之前所预想的秦腔露天演出,更有承接乐队表演、艺术展示、周末市集等各类活动。

建筑内外大量的人群活动,使得整个场域由此重获新生。




易俗社80年代文化老街
 



02
老菜场市井文化街区

西安的一项旧改,让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一头扎进了老菜市场里,无论昼夜。我们看到了年轻人与菜市场、旧街区的和解,看到了存量商业盘活的一种演绎。


项目的核心是一个老旧菜市场,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建国路信义巷5号,前身为始建于1952年的西安市平绒厂,改造范围还包括建国门内顺城巷和信义巷,从地图上看呈“T”字形,并分为了四大板块:信义巷子、寻味板块、悦夜板块及有戏板块。

在“保留原居民原有生活状态”和“保持菜市场的市井风貌”的前提下,对老菜市场进行“微更新”和“轻改造”,以创意、潮流和艺术的元素吸引更多年轻人,改造成为西安首个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带动社区更新,振兴区域活力。

作为发起点,现有菜场部分被完全保留。项目最核心的“修补”有三处:连接市场入口与1、2号楼的台阶广场,连接地面层与2号楼屋顶的交通筒,以及连接2号楼屋顶和3号楼的连桥。

开敞的台阶广场层层上行,不仅引导人流进入上层空间,还成为了菜场公共生活的舞台。

楼梯和屋顶的玻璃体块一方面与老建筑形成对比,凸显老厂房的深重感,另一方面给楼梯间带来明亮的视野,注入新活力。



老菜场在升级改造过程中没有一味地推翻重建,而是保留了西安平绒厂的原有建筑外立面、结构以及内部空间的颓败基调。


废旧厂房改造成了如今免费开放的艺术展区,这里不定期会举办各式不同主题的展览活动,已经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盛地。





顶楼天台的铁艺栏杆与钢网廊桥遥相呼应,高饱和黄色地标、彩绘屋顶、涂鸦墙等酷潮元素无处不在。




这样的轻改造同样运用在整个街区的老店铺设计上,没有表情的水泥墙上一句简单的介绍就是铺名,楼梯栏杆上竖挂一幅卷轴题字即可自成一店。


新店铺活泼的色调与街区的风格和谐相融,铁网上的绿色霓虹灯,红砖墙上新添的文化标识,随处可见老旧设施与新潮元素的碰撞,彰显着街区的态度。


夜晚不同于白天的烟火气,各式各样的霓虹灯为老城墙边的信义巷带来赛博朋克的意味,新潮与老派趁着夜色越界握了个手。


各色的业态吸引各色的人群,项目融入美食、民宿、咖啡、杂货、阅读、展览、酒吧等元素,在城门里,营造与展现“市井西安”的独特魅力。四大板块集中不同的业态

信义巷子主要汇集特色小铺,一楼布满如陕西特产、小磨香油、新鲜肉铺等门面,二楼则由咖啡馆、美甲店等小店组成。每家店铺顶部都有悬挂老菜场统一设计的小旗帜,既和谐统一又各含特色。

经过一层菜市场,台阶广场正是吸引文艺青年的有戏板块的入口,有戏主题板块主要以脱口秀,剧本杀,婚礼,摄影及文创手工等工作室等业态为主,以“有戏”为名也代表着希望,象征着新锐市井文化的希望。


这些丰富的业态使得老菜场不再只是菜市场,而是一个复合型的文化空间。它保留了朴实的柴米油盐的日常烟火气,又满足了新生代文艺、酷潮的消费个性,极大地平衡了多元客群的差异。
老派市井与潮流文化并非剑拔弩张、水火不容的关系,经过富含人文关怀的微更新和轻改造,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在存量商业盘活的舞台上做出了精彩的演绎。



03
洒金桥


从玉祥门“进城”径直向东走大约1000米,即可找到洒金桥。这条回民街后街,承载着老西安人的舌尖记忆。它摒去了回民街的喧嚣与浮华,多了份亲民的人间烟火气。



这条全长只有800米的街巷,经历了多次改名“铁炉街、铁炉坊、沙家桥、前卫路中段……”


今天洒金桥所在的位置,是唐长安城太极宫前的金水桥,唐玄宗曾在此向文武百官,撒下无数新铸的“开元通宝”钱币。


云居寺修建于唐长安城太极宫南城墙之上,也是太极宫现存至今的孑遗之一。清真古寺和清真西寺相距不足200米,清真古寺现在还保留着建寺时,留下的门楼子和老槐树。



穿过晨钟暮鼓的沧桑,这里是本地食客的最爱。整条街被浓厚的“陕西味儿”笼罩,一个个经久不衰的老字号,抚慰着老陕们的味蕾,用美食演绎着这个城市的灵魂。



寻一碗巷子里的酸汤水饺,一勺酸汤入口不禁惊叹一句,再端来一份隔壁的小炒泡馍,浓香四溢饱腹感充实。




饺子的蒸汽,烤串儿的烟气,胡辣汤的香气……都是最美的人间烟火气。


在这里,美食带给人的喜悦,与时间无关,花40分钟细细掰好的一碗泡馍,和用40秒等一份热乎的肉丸胡辣汤,同样令人欢喜。马二酸汤水饺、胖子甑糕、卤汁凉粉、马尔里肉丸胡辣汤、老金家蛋菜夹馍......酸甜苦辣咸,在洒金桥,五味的交融每天都在上演。




刘明柿子糊塌,火晶柿子去皮和面,面糊抹在手铲里,入锅油炸,炸到快熟了,柿子糊塌就会自己漂上来,然后翻个面继续炸,炸到色泽金黄。


结语
“秋风拂渭水,明月满长安”。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近年来好似受限于保护历史风貌与城市肌理的桎梏。
虽是古城,但不能只是遵从僵化的教科书式的保护,更不能只是活在久远的城市记忆之中。
这片区域所需的,是把耳畔回荡的秦腔古声拉回眼前。这座城市所需的,是一个充满年轻力量的新灵魂。
资料引述:
1.https://mp.weixin.qq.com/s/EyEFen-a5Vv9kDZKZO1LBQ《发现好设计|古调新声【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
2.https://mp.weixin.qq.com/s/ck-A6XHYFvc0J-uRcg-VFA《西安菜市场创意改造,成为首个“真市井”文化街区代表作》
3.https://www.sohu.com/a/500325845_121124402《长安108坊|下一站,洒金桥》
4.https://mp.weixin.qq.com/s/cMExVGWtoEC3Vc7xC2ZgMA《洒金桥上榜陕西文旅“热门新地标”,一起来看长安长歌 · 洒金桥传奇》


编辑  桔灯
责编  桉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