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同志平头、染发
女同志剪短、染发、烫发
简简单单,直接明了
-“你天天走街串巷,知道哪里有剪老人头的吗?”
-“您还别说,我真知道。”
“剪老人头”话音刚落,我的脑袋里就出现了荆南理发店的样貌。
某天,我爸突然的发问,不仅让我有了这一次的选题,更是将我的记忆拉回到了90年代。
武昌胭脂山山脚下,荆南理发店就坐落在民主路荆南街上。它在此毫无违和感,与周遭古街古巷的气息完美融合。
每每行至于此,恍惚间仿佛穿越回了90年代。
第一次遇见这家理发店,还是刚刚大学毕业不久。
从粮道街吃饱喝足后在附近闲逛,不知不觉间走到了荆南街。
在这条巷子里,存在着许多红瓦青砖的老建筑。
这是民主路上老铺子之一,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
上个世纪50年代,最初的荆南理发店还属于国有企业,到了1979年就由夏家陆夫妻承包下来。
直至今日,已有40多年。
时间的齿轮一刻不停地在转动,周围事物也在不断更新变化着。唯独这家老店,依然保持着旧时国营企业的模样。
金灿灿的阳光照在整面墙的大镜子上,一位染头发的爹爹正懒洋洋地坐在50年代汉口老厂生产的剃头椅上睡觉。
天花板上挂着用了60多年的老式风扇,还有摆放在墙边的老式烫头机。
台子上各种老式工具被整齐地码好,依次排列着。
“夏师傅,工具都有些年头了,怎么不换一换?”
“用着趁手,换个莫斯咧。”
斑驳的墙体,生锈的铁器,老式的座椅……用朴实无华的手艺给予人们特有的回忆和情怀。
此刻的店内还不算太忙,夏师傅坐在一旁修理着电饭煲,董阿姨则一边收收捡捡一边观察着染发大爷的头发。
我端坐在这幅时光静好的画面里,靠着椅背。
午后的时光清浅,舒缓,素淡如夕阳。这一段不可多得的轻柔时光被一声响亮的询问所打破。
“nia勒里阔以染头撒?”
“那看nia染个莫颜色滴。”
“黑色。几多钱咧?”
“60。”
“50阔不阔以撒。”
要不说咱们武汉的嫂子办事利索呢,三两句话砍价结束,染发走起。
甭管是老顾客还是第一次来,只要坐下,把头交给夏师傅夫妻俩,那就不用再操心了。
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就把头“做了”。
1974年,14岁的夏家陆进入武汉市第二商业局,正式成为了一名剃头学徒。
不知道现在要经过怎样的训练才能成为Tony,那时候想要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剃头匠讲究的是“基本功”。
洗头、剪发、修面、剃须、烫头、染发,样样都要学,师傅也很严格,经常一站就是一整天,不过关就不能出师。
正所谓严师出高徒,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夏师傅的手艺依旧不减当年。
在这里看不到品类繁多的洗发水、营养液、护发素,有的就是夏师傅夫妻娴熟的传统手艺。
“现在的潮流时尚,我学不来。”
荆南理发店大多数做的是街坊邻居老顾客的生意。
“来我这理发的一家三代都有。”
爸爸小时候来我这剃头,他妈妈年轻时来我们这烫头,现在他在这附近上学也过来理个小平头。
荆南理发店的步调是缓慢的、温情的、便民的。风雨40几载,见证顾客从青丝到白发。
在这里听到最多的不是办卡充值,而是邻里街坊之间的闲话家常。
这一份纯粹,在尘世的烟火中愈发弥足珍贵。
“夏师傅,您准备什么时候退休?”
“哈哈哈,等我做不动了吧。”
可惜的是,荆南理发店已经不修面了。
“手艺”这个词就像民主路这条巷子里鲜活真实的生活一样,是有温度的。
它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实实在在拿着剃刀的手从你发丝穿过。
这是一把剃刀也剪不断的时代记忆。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代人的记忆符号。
这种意义,抵达的或也是一种简单、朴实、却又无比珍贵的幸福感。
▄
再来瓶汉派老二厂汽水
九零年代氛围整体拿捏住了
感谢我的工作,让我能时常走街串巷地来感受生活。
有时候一些值得纪念的,或许就在下一个路口。
那我们下个路口,再见。
▄
EDITOR\编辑 PHOTO\摄影
买买提老王 粒子姥姥
DESIGNER\设计 TALK\客服
欢喜斑马 李嚯嚯(wuhooo2020)
CONTACTS
微博|@wuhooo武汉
小红书|李嚯嚯的武汉相册
招聘|点击这里加入我们
商务|15072334822/1730716610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uhooo哦嚯”(ID:wuhoooy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