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梧桐被选为行道树在武汉大量种植。
后来,梧桐遮天蔽日的街景就根植于武汉人的记忆里。直到现在,当走进满是高大梧桐的老街道,都觉得遗留着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
南京路就是如此。
今天的目的地位于南京路,是比这些梧桐诞生更早的一栋建筑——吴家花园。
梧桐树荫下,有扇在临街商铺红绿招牌里不甚显眼的黑色木门,一个没注意,立刻和它擦肩而过。
走近灰白石墙仔细看,左边一小块石牌上刻着名字——吴家花园,总算找到了。
☉木门还保留着原始结构
沉重木门吱一声从后开启,庞大的深宅初露端倪,就已经忍不住发出感叹:
“哇,这里还有这样一个地方。”
南京路124号,这幢如今低调的建筑里,曾经住着第一个登上《时代》杂志的中国人,吴佩孚。
那时候,这里还叫做吴公馆。
二十世纪初,是武汉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1921年,彼时武汉租界林立,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南京路属于租界外的华人模范区,名流商贾云集,这座建筑也在这个时期落成。
1925年10月,吴佩孚成立了举国瞩目的14省讨贼联军,总部设于汉口。这间宅子被当时的湖北省督军萧耀南买下,连同租界里的一处宅邸,同赠予吴佩孚。
吴佩孚保有中国人气节,拒绝居住在租界内,这里便成为了吴公馆,也是当时的联军总司令部。
后来,在北伐战争的炮火声中,吴佩孚第二次短暂的政治生涯落幕,携家眷出逃武汉。
这座吴公馆,见证了他曾经的辉煌与没落。
诞生于那个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和区域,吴公馆的建筑风格明显糅杂了中西特色。
罗马柱搭中式百叶窗,直通三楼的天井连接大露台。
两个相对而建的六角飞檐凉亭,守着吴公馆外立面,像极了欧式建筑中的塔楼。
这些特别的设计,是历史写进武汉的注脚。
曾经的繁盛辉煌,风华绝代,它都替我们记着。
百年风雨后,几经易手的老建筑重焕生机,吴家花园在清幽的南京路静静绽放。
“白天咖啡,晚上跳舞,100年前,汉口就酱紫。”
门楼改造的ddc咖啡延续百年前时髦生活。
和吴佩孚隔着百年时光,一起喝杯咖啡,真奇妙。
经过门楼,庭院内的小花圃长势旺盛,给这幢浸染岁月的老宅添了生机。
三层主楼砖石结构拔地而起,气势恢宏,站立院内抬头观望,司令府的压迫感迎面而来。
吴家花园将内部改造成了民宿,一楼是会客or闲谈的休息区,设中式茶室、下午茶风格小包房,二三楼则是8间风格迥异的客房。
推开彩色玻璃门,堂屋静谧无声,只有踩在木地板的吱吱声回响耳边。
我跟摄影小哥集体噤声,不敢高声语,恐惊了这里流淌的时光。
天井处阳光倾泻,豁然开朗,门头上的牌匾格外显眼,由著名书法家写就“帅府”二字,也是仅上了清漆的老物件。
台阶上镶嵌着摩痕明显的石砖,依稀可辨刻着“永发”“义生”字样,这是团队改造时从废墟里挖出来的,可能已有百年历史。
这样的场景,真的像池莉笔下所写,武汉片砖片瓦都是诗。
乘电梯上楼,民宿区竟有和一楼完全不同的惊喜。
走廊会客区门窗上镶嵌彩色玻璃,花色好看的彩砖贴满地面和墙壁,明媚又鲜艳。
这里的8间房各有讲究,每间都以民国时期的一个著名人物为主题设计。
走近“风软星”,三开大窗格外令人心动,拉开帘子,小院的树影随风而动,感受黄昏吹着风的软。
这是以林徽因《人间四月天》里的“爱,暖,希望”为灵感,房间的红绿主色热烈而浪漫。
还有以民国才女凌叔华在武汉大学教书生活的青葱岁月为主题的“樱花落”,以及徐志摩、詹天佑等诸多名人主题。
楼顶的露台如百年前一样,保留着最原始的西式教堂风屋顶和中式凉亭。
鎏金的“天官赐福”牌匾,一如这里曾经的主人般气吞山河。
为了让老宅子更接地气,让不住宿的人也能走进来了解它的魅力,除了门楼的露台咖啡厅,吴家花园还上新了英式下午茶。
在英式下午茶的茶香里,听主理人讲这座宅子的老故事,即使漫无目的,也很快乐。
或是来到武汉的旅人,和他们讨论下一站旅程,讨论武汉刁角美食,大家都很乐意提供建议。
总之,希望你能在这里留下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刻。
做老建筑改造,真的太难啦!
“有多难?”
主理团队说,改造时需要专家评估,监管,只有天然腐烂的地方才允许更换,大型机械无法使用,砖瓦都是徒手搬进来,装潢全部半手工操作,想想就累到头秃。
不想辜负它承载的历史,就走遍横店、上海考察布置,亲自操刀设计,让这里变成更好的样子。
老宅子不应该有包袱,它更需要被人看到,被人了解,所以这里变成了民宿,咖啡厅,下午茶,能让大家坐下来感受属于它的时代底蕴和魅力。
▄
EDITOR\编辑 PHOTO\摄影
鱼迟迟 沈略\粒子姥姥
DESIGNER\设计 TALK\客服
欢喜斑马 李嚯嚯(wuhooo2020)
CONTACTS
小红书|李嚯嚯的武汉相册
招聘|点击这里加入我们
商务|1507233482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uhooo哦嚯”(ID:wuhoooy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