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未来设计园区,粗拙的混凝土框架打造工业风/BIAD胡越工作室

北京未来设计园区,粗拙的混凝土框架打造工业风/BIAD胡越工作室

 

 

 

© 陈溯 / 陈向飞

北京未来设计园区(铜牛地块老旧厂房改造项目一期)坐落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园区原为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厂区内的建筑建成年份为2003年,原建筑主要功能为生产厂房;改造后聚焦设计产业前段研发与创新,融入集合创研工作室、大师工作室、设计交流与展示功能,并增加园区的宿舍配套功能,塑造全新的设计企业生态圈。

▲项目概览 © 陈向飞

项目采用分期建设方式,一期改造范围包括办公楼、成衣车间及食堂三栋建筑。改造后办公楼作为接待、会议、办公、展示及配套服务用房使用;改造后食堂仍作为食堂使用。


▲园区上位规划 © BIAD胡越工作室


办公楼位于厂区西北角,食堂位于厂区北侧东部,园区西侧为上位规划城市绿脉,东侧为城市创新活力轴,从而形成东西向一条重要的公共空间轴线,办公楼、食堂为此轴线上两个重要的节点,分别占据端头位置,在总图中地位重要。


▲改造前的办公楼 © BIAD胡越工作室


办公楼存在原形式缺乏文创产业的气质、缺乏工业遗产的特质,平面布局较难进行功能转换,层高低,北立面与总图的矛盾等问题。结合其在总图中位置及原建筑限制条件,我们提出将其转化为一个具有展示功能的办公建筑,景观中的建筑,将其变身为一处能够举办活动的社交场所,营造在花园中办公的体验。


▲办公楼东南人视(改造后) © 陈溯

▲办公楼西南人视(改造后) © 陈溯

▲办公楼南侧主入口 © 陈溯


现状办公作为一个方形的实体堵在南北两侧广场之间,我们采取的策略是虚化建筑,将围护结构全部拆除,只保留结构构件,裸露钢筋混凝土梁板柱,使之成为一个景观中的构筑物:首层架空沟通南北广场,上部保留现有结构楼板,形成丰富的室外露台,人们可以在不同高度、不同大小的露台上活动。


▲办公楼-轴侧图 © 郭宇龙

▲办公楼概览 © 陈溯

▲办公楼多标高室外露台和钢栈道 © 陈溯


在景观设计中,保留原680mm的室内外高差,并通过将台阶范围扩大,呈现出巨大基座的效果。在裸露混凝土框架之中及基座之上,我们选种了大量的银红槭和梧桐,树木与建筑产生了有趣的对话,并为建筑带来新的生机,将建筑掩映在绿化之中。


▲办公楼景观平台 © 陈溯


利用工业感极强的钢楼梯、钢栈道,打造具有工业风的文创设计园区,同时因地制宜的与多个半室外露台结合,从首层串联到屋顶的观景平台,共同形成丰富体验感的空间感受。


▲钢梯及钢栈道 © 陈向飞

▲钢楼梯 © 陈向飞

▲钢栈道 © 陈向飞


北侧面对城市广场,增设穿孔板幕墙,并考虑设置投影装备,此幕墙作为一个提供信息展示的舞台,分别在平日、一般节日、重大节日采用不同的投影效果,另一方面穿孔板幕墙也满足了室内办公的采光需求。


▲办公楼北立面(改造前) © BIAD胡越工作室

▲办公楼北立面(改造后) © 陈溯

▲办公楼西侧人视 © 陈溯


食堂原建筑存在造型平淡、东侧功能消极、缺乏工业感等诸多限制条件。食堂作为西侧城市绿脉和东侧创新活力轴之间上唯一一座建筑,我们希望通过对食堂改造,打通东西轴线,实现视觉通廊,将其改造成立体广场、开放共享的街区食堂,使其成为景观上的交互空间、重要的景观节点。


▲食堂建筑(改造前) © BIAD胡越工作室

▲食堂西南人视(改造后) © 方淳


食堂最初的方案与办公楼类似,我们也设置了东西两面较大面积的穿孔板(内部放置厨房的排油烟设备和屋顶室外机),和较高的钢楼梯及顶部钢栈道观景平台,作为园区东侧进出门户的重要节点,与办公楼形成对望之势。后由于造价等原因,将穿孔板、钢楼梯和钢栈道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和取消。


▲食堂(前期方案)- 轴侧图 © 孙冬喆

▲食堂(实施方案)- 轴侧图 © 孙冬喆

▲食堂北立面(改造后) © 陈向飞


我们将围护结构全部拆除,只保留结构构件,裸露钢筋混凝土梁柱,使之成为一个景观中的构筑物:首层架空沟通东西轴线,上部在现有结构框架上拆除两块楼板,下方设置景观树池,丛生元宝枫的树冠穿过板洞为二层包间和园区带来别样的风采。


▲食堂入口 © 陈向飞

▲食堂内院 © 陈向飞


在粗拙的混凝土框架之中植入六角形为母题的餐厅和矩形的厨房。连续的透明玻璃幕墙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室外粗野美感的景观与室内精致整洁的用餐环境,相得益彰。厨房采用集装箱瓦楞板外墙,像是一个成品集装箱插在混凝土框架之中。


▲裸露混凝土与玻璃幕墙 © 陈向飞

▲室内空间概览 © 陈向飞


利用工业感极强的钢架、钢楼梯、钢栈道,解决疏散的同时,打造具有工业风的文创设计园区。


▲食堂钢梯及钢架 © 陈向飞


办公楼、食堂原建筑的一大特点即是混凝土框架,我们对之加以改造利用,选择裸露其拆除围护结构后自然形成的混凝土原色,只做简单的清洗和剔除处理,再喷涂清水混凝土保护剂完成定型效果。


▲建筑与环境 © 陈向飞

经过处理后的结构框架,以一种崭新且独特的面貌,展现出混凝土材料的原始魅力,空间散发出一种粗犷的工业精神;而镶嵌其中的金属板与玻璃幕墙,则呈现出一种轻盈通透的精致感,与粗野的混凝土框架形成鲜明的反差,两部分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分别突出各自特点,而整个建筑的特性在不同气质的材料、新与旧之间的碰撞中也发挥到极致。


▲混凝土细部 © 陈向飞


项目图纸

▲北京未来设计园区-总平面图 © BIAD胡越工作室

▲办公楼首层平面图 © BIAD胡越工作室

▲办公楼二层平面图 © BIAD胡越工作室

▲办公楼三层平面图 © BIAD胡越工作室

▲办公楼剖面图 © BIAD胡越工作室

▲食堂首层平面图 © BIAD胡越工作室

▲食堂二层平面图 © BIAD胡越工作室

▲食堂剖面图 © BIAD胡越工作室


地点:北京市,通州区
类型:办公建筑
   
状态:已建成
   
时间:2020-2021
   
用地规模:51700㎡
   
建筑规模:办公楼2989.24㎡ 食堂 1659.57㎡
   
设计指导:徐全胜
   
主持建筑师:胡越
   
方案设计团队:胡越、游亚鹏、马立俊、杨剑雷、郭宇龙、卜倩、孙冬喆
   
工程设计团队:胡越、游亚鹏、吴英时、马立俊、杨剑雷、郭宇龙、谌晓晴、卜倩、孙冬喆、于猛、马文丽、张连河、曾若浪、贺进城、易玉超、王晖、马金、刘晨
   
项目管理团队:郭少山、谌晓晴、夏卿、贾弢
   
摄影:陈溯 陈向飞
   
室内装修顾问:北京建院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幕墙顾问:华纳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顾问: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照明顾问:栋梁国际照明设计中心
   
施工单位: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END                    

                   
公众号文章仅供内部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部分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