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真的自信了么?

文化真的自信了么?

当教师在课堂上“崇洋媚外”的言论被学生频频举报,当“夏日祭”成为举办者与反对者对抗的前线,当《流浪地球》豆瓣词条下充斥着关于意识形态的争论,文化交流与文化入侵的界限,从未向今天这样,变得如此模糊。Z世代群体身处流行文化最前沿,对文化的冲突感知也最为强烈。本周Z世代实验室将连续刊发三篇专题讨论文章(请参考文章《坚定地对文化入侵说“不”》、《“文化入侵”与“文化交流”之辩》),通过截然不同的立场碰撞,尝试去触碰这一议题,引发更多思考。


在近两年的央视春晚上,传统文化主题的舞蹈不断出圈,《只此青绿》在春晚登台后线下演出更是一票难求。而在电影、电视剧等媒体形式中,传统文化又仿佛只能是陪衬,一部影视剧的好坏在于明星、流量甚至在于是否辱华。我们的文化自信是错觉吗,中学生应当怎样做才能建立文化自信?


文丨尚德邻 张悦然 陈林玉 马雨晴

编辑丨赘言 韩雨


大年三十晚上,吃饺子的同时,你是否打开电视机看了春晚。如果是,那你一定对《碇步桥》印象深刻。三登春晚的首席舞者朱洁静担任领舞,一排“sasa”仙女妹妹们的一颦一笑,一颤一顿一拂水,灵动且柔美,尽显江南女子温婉优雅的气质,让我们在寒冬腊月里穿越水乡身临其境。


     

     


回想去年的《只此青绿》,网友直呼:“这几年春晚的舞蹈节目都太会选了吧!即有国潮美学,也有诗画江南人文意境。更期待明年了!”

不难发现,主流平台正在努力做“文化输出”;而网友们也期待看到更多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节目。

可在另一部分作品的评论区,那些尖刺的声音又使得人怀疑,我们真的具有文化自信吗?


当代青年真正做到文化自信了吗?


前段时间,各大官微公布《雄狮少年》将于2023年在日本上映。

近几年动画兴起,《大圣归来》《风雨咒》《新神榜:杨戬》等影片饱受好评,但《雄狮少年》自上线起就收获 “锐评”不断,有人说:“主角的形象怎么这样穷困潦倒啊,都已经21世纪了中国还有这么困难的地方?”“每个人物都是眯眯眼,这分明是在嘲讽我们,讨好外国人,这么明显的‘辱华’还能播出来?”而电影真正想要宣传的舞狮文化,却被一条条评论埋没在了深底。


 


狮子曾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舞狮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有华人之处,必有舞狮。这是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十分深远。可随着现代娱乐活动的不断更新,舞狮表演渐渐被主流艺术形式所冲击,如今我们很难再见到舞狮表演了。《雄狮少年》将舞狮作为载体,创新地传播了传统舞狮文化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主角阿娟遭遇诸多变故,梦想依旧没被磨灭的“草根逆袭”精神也值得学习。

而关于“眯眯眼”形象,网友们还需理性看待——正视目前文化传播的不足之处,认清审美差异。“眯眯眼”确实是早年西方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可并不代表这个长相就属于辱华。保留双眼皮大眼睛,抵制单眼皮小眼睛,这无疑会掉入一个新的陷阱。

制片方《雄狮少年》可以在日本这个动漫出口大国上映是一种认可,足以证明中华文化的出海宣传是成功的。但我们对内的自信也需要更加深刻,不能因为一点捕风捉影的评论而全盘否定一部优秀作品。

同样因争吵而忽略文化内涵的影视作品还有《梦华录》。在《梦华录》的宣传期,官方及营销号多以“神仙选角”、剧情跌宕起伏来增加热度,偶尔会见到宣传此作品的宋文化背景。


 


电视剧播出后人们讨论演员咖位以及情节设定的热度更是远远大于对宋文化的讨论热度。出品方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比如在古时礼节礼仪上大下工夫或在人物形象上充分还原,可这都抵不过观众们对“哥哥”“姐姐”的呼声,观众们也会选择性忽略文化内涵。长此以往制片方掌握的流量密码便成为了:多选用流量明星,服造妆造迎合大众审美。从而忘记传播传统文化的初衷。

古装剧绝不是古偶剧。随着早年古偶剧的大火,人们对于古装与古偶的认知也出现了偏差。现在大部分古装剧的人物形象逐渐“偶像化”,服饰妆容出现在不匹配的年代,丝毫不顾历史文化背景。给人一种古装剧男女主都是仙气飘飘的错觉。制作方为了博眼球甚至对剧情走向强行言情,一部“古装剧”过后便套路般地开始炒男女主cp。若网友的认知只停留于此,当代的文化产业该如何发展?青年又如何因历史文化而自信?


关于“保护传统文化”,当代青年能做的事


保护传统文化的例子,你一定在思政课上听过老师反复强调。当时同学们在做什么呢?在狂补作业?在闲聊?或者拼命记忆只是为了应试。大多数人觉得“保护传统文化”无从下手,甚至觉得这和自己根本没有关系。可传统文化距离每个人都并不遥远,一个很简单的举动也能让传统文化多被保护,被传播一分。这里举几个例子:

那个被日军空袭炸成20多块的青铜器,经过他两个多月的修复,才有了现在展厅里的样子。文物拿过来的时候已经过初步修复,不过很粗糙,和原物有很大差距。但看到青铜器优美的造型和精致的花纹,他立即有了让文物重现“真身”的冲动。他将一栋简陋的砖房当作工作室,把30多公斤重的文物放在腿上,一手扶着,一手焊接,花纹很细,一点疏忽不得。颗颗汗滴落到木地板上晕开。他的坚持,只为让世人看到中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他是张欣如——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而他修复的那件国宝级青铜器,就是现在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负一层的四羊方尊。


 

青铜器修复专家张欣如


一般能看到的汉人书法多为刻石,能看到那么多墨迹,实为幸事。那帛书上用古朴、自然的篆、隶书记录了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内容。可帛书刚出土时被置于一涂漆木匣里,水浸霉蚀,相互粘连,几乎变成了一块书砖。师傅们的修复过程犹如 “高级拼图游戏”,其太容易毁坏,修复十分困难。大概过程是这样的:按照原图折叠方式将帛片排列次序;参照文献资料记载确定大致位置;将表示河流、山脉、道路以及其他线划符号连续衔接。

这份帛书是《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复师傅经过无数努力,才使两千多年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穿越尘世,焕然一新。

你读到这,已经是为文化保护与传播出了一份力了。

你会发现,保护传统文化行动起来也并没有那么难。多了解一些不知道的故事,多探索一下被文物背后的人,在刷微信时随手点进去一篇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听听戏曲读读诗。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传统文化距离每个人都并不遥远。如今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也让同学们有机会把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发布在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分享,尽可能地使传统文化传播,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现如今,已经有人在做影视作品与非遗文化宣传相结合的尝试,但观众有时却意识不到而忽略了细节上传递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文化自信需要每个个体首先能够客观看待我们文化的优势与不足,摆正对文化的态度,不过分担忧国外人的观点与看法而陷入自我怀疑。

青年们要做到在欣赏国外文化的同时也能发现我国文化的闪光点和优势,了解非遗项目和发展历程,通过短视频平台或社区宣讲等方式大大方方的展示优秀的文化内涵,实际的用个人的行动去提升文化的影响力,文化自信就已经体现在当代青年身上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Z世代实验室”作者:记者小Z(ID:Zlab2020)。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