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棉仓城市客厅,工业厂房的华丽变身/阿科米星

常州棉仓城市客厅,工业厂房的华丽变身/阿科米星

 

 

项目概览

棉仓城市客厅选址于常州新北区三晶科技园8号厂房,原有的单层排架结构厂房改造后成为一个服饰公司成衣和餐饮品牌的线下体验店。


设计将原有的厂房作为一个既有遮蔽空间,设计了两个“屋中屋”:钢结构的服装线下店及钢木结构的餐饮店。对于屋中屋与厂房内其他的空间,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环境调控措施。设计将建筑、结构、设备完全一体化,共同形成功能与视觉体验的整体。


原来巨大的空间使建筑师在其内部可以造出两个风格完全不同且辨识度极高的结构。作为独立的内部结构,它们通过服务设施的管道和布线精巧地固定在主体结构上,并且只有在建筑的主大厅之内才会向人们展现出自己的模样。


改造细部

项目位于常州市新北区长江路25号三晶科技园,临近高速公路,靠近常州北站。虽然周边公交系统发达,但远离市区,通常在这样的区位发展商业很难获得足够的人气。


待改造的建筑物是园区的8号厂房,为丁类单层排架结构,于2006年设计建造。厂房由主体厂房与副楼组成。主体厂房是普通三跨的标准厂房,总跨度54m,其北侧副楼为三层框架结构。厂房整体南北长度共84.3m,屋顶檐口标高12.5m,建筑面积6298㎡。设计工作主要包括厂房室内空间改造、外立面及外场改造。业主在网上平台天猫商城经营着一家成功的服装店,2017年他们计划创立一家融合服装零售、餐饮消费体验的生活美学店,并选了这个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打造新零售业态的线下品牌——“棉仓”。


“在新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中,虚拟空间中的网店与实体空间中的“新零售体验店”,相互成为展示性的“橱窗”和进行体验和消费的场所。这种新的“内外”关系正在成为当下中国建筑普遍存在的状况。” (鲁安东. 棉仓城市客厅:一个内部性的宣言. 《建筑学报》2018)



“接受委托后,我们面临三大难题:第一,大尺度的厂房内部空间与零售、餐饮业的小尺度消费空间之间存在差异,如何协调与联系?;第二,控制造价,创造吸引人的新空间;第三,原厂房单薄耗能,如何经济有效地实现新空间的环境舒适度?”建筑师如是说,“最后我们选择了“屋中屋”的设计策略。即在主体厂房内部建造完整的新形式的独立建筑物来容纳两个主要功能。”



选择这样的策略,一方面是希望室内出现的构筑物具有足够的体量,能平衡高大厂房的尺度,形成对内部空间形态的控制;另一方面,这也是环境控制的一种方式,便于建立局部的舒适性环境。


“屋中屋”是针对普通建筑原有隔热条件不好的情况来进行利用与调整的一个策略。对阿科米星而言,这种策略并非第一次采用。2015年,阿科米星曾在浙江樟吴的一个实验性设计中采用“屋中屋”的模式:为了在一个单薄的旧民居式厂房里建设一处供学生使用的夏季工作坊,原有的房屋被整理成一处仿佛自然存在一般的覆盖物,在其整理后的透空室内创造局部“屋中屋”。



“屋中屋”内部环境与原有房屋环境采用不同的设计标准,原有民居的围护结构作为第一道遮蔽,初步形成室内的气候环境。“屋中屋”采用轻型的帐篷结构搭建,配有空调。帐篷虽然非常单薄,但是因为原有房屋的遮蔽,加上新加装了空调,足以形成舒适的工作场所。

平行布置的两条南北走向、高大笔直的“屋中屋”透明舱体,它们的外轮廓一模一样,均采用尖顶双坡的标准断面,但构造方式完全不同。


一条为钢结构的服装成衣舱体,通体白色,空灵富有韵律,其时尚感正好适合服装的展示。大胆着色的管道将新结构和原有建筑巧妙地连接了起来。



另一条为钢木结构的餐饮空间和多功能活动空间,建筑师赋予这一驻留空间以温暖的调性,折线形的木杆重重叠叠地在头顶形成一个富有亲近感,且有一定分量感的覆盖。


主体厂房采用自然通风充当使用空间的第一道防护,形成初步的环境,两个新增构筑物采用新风系统形成各自定制的、独立、全封闭的空调环境。设备系统的布置方式,不仅解决了功能问题,而且最终在空间中呈现出一套与结构完全结合的、完整的视觉造型体系。


主体厂房空间北侧毗邻副楼的一跨被隔出,改建成入口大厅,与外部空间相连通。大厅空间顶部采用大面积的采光天棚,自然光线投下来,这一东西向长长的内部空间化身为一处有顶的“大天井”,用以连接整个“棉仓”的其他场所:餐厅、服装零售和室内活动空间。


新增的两个舱体构筑物没有占据整个厂房空间,舱体之间有意留出一处带状空地。在这里放置了很多供儿童游戏,供大家运动和休憩的设施。在放松活动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自己置身于城市街道、广场。由于创造了“屋中屋”这种“内部中的内部”空间,使大家在厂房“内部”体验到了一种“温和的外部”。


在其南侧墙面开有通向主厂房条形区域的入口,顾客可以由此进出,先进入主厂房,再进入两个“屋中屋”消费空间,其北侧联系着副楼的烘焙中心等三层商业用房。“大天井”东侧增加了一段出挑在原结构面外长6m,高11m的悬空的高大围墙形成了一个醒目的空间式入口和一种邀请的姿态。

有机更新影响

“棉仓”试营业后,由于其独特的造型和内部空间体验,这里成了常州市热门的商业地标性建筑。在这样一个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能吸引如此众多的人来消费和体验,是建筑师未曾预料到的状况。



两个舱体之间预留的临时集市空间果然派上了大用场。设计之初,建筑师把钢构和木构舱体之间的公共区域,想象成一座“站台”:有一种半室外的空间感,目之所及为高大、宽阔、笔直的厂房,舱体空间轮廓与柱廊。


在处理地面时,设计选择清理并保留了大部分厂房原有的地坪漆颜色和肌理,只在局部重新补涂了一些环氧地坪涂料,用以覆盖地面的电线开槽,同时局部加入散落的图案,形成儿童游乐的区域。平时,业主会在空间里放上蹦床,还有很多供儿童游玩的滑板车。于是这里成了儿童的天堂,孩子们在50 m长,无阻碍的空间里愉快地玩滑车,大人们在咖啡馆里悠闲地喝咖啡,看着他们玩耍。“站台”于是成为另一处深受大家喜爱的空间。

建筑设计:上海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地点:江苏省常州市
 
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
 

 
业主:江苏棉仓服饰有限公司
 


 
     
     
       
       
END            
公众号文章仅供内部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部分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建筑”(ID:i80arch)。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