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设计师,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金山岭上院并不是古寺,但目力所及之内的古长城却是旷古奇迹。上院的出现为这一片山谷建立了新的时间点。
一座轻盈、轻触地面的禅堂,纤细轻薄的结构拉开了新建物与古长城之间的时间距离,也再次因为人类的建造活动定位了这一片山谷的时间性。
△金山岭上院鸟瞰©雷坛坛
上院本身也试图从上层入口庭院至下部的开敞禅堂,通过氛围以及空间的开合,建立一种内部的时间性。新的建造既要与古长城进行时空对话,也要能契合这山谷的地形地貌和荒野气质。
最后选址的这段山谷,既有过煤矿开发,也有过梯田耕作。现场的杂草下,还能看到村民自建梯田台地的挡土墙位置,已然变成一个地形景观的存在。
新的上院建筑除了下部台地上开敞的禅堂,上部建筑依山就势,将1.6米退级的台阶式景观地形转译为建筑的空间形式与尺度,它既是地形,也是建筑。
△从入口山崖处看上院©苏圣亮
△建筑与山崖©苏圣亮
入口庭院围绕一个空院石庭布置,一侧是安置佛像的佛堂。空院以向内垂坠的薄钢板与附着在混凝土围合墙上的细钢柱,传递了传统廊院的空间氛围。
空院向上的开口刻画出了一个朝向天空的框景,从院内望去有远山、烽火台,有断崖峭壁和天际缓缓游弋的云彩,而朝向西侧山谷的水平开口,则正好框出古长城和一尊自然石像。佛堂名为“遍知堂”,取“以周遍了知之智慧”来断除烦恼之意。佛堂内有自然山石裸露于空间中。
△远处的山崖与无尽意石庭©雷坛坛
△遍知堂©苏圣亮
上院内的大小几个内庭园由枡野俊明创作,他既是景观设计师也是一名僧人。入口石庭由五块形态各异的自然山石构成,寓意佛教文化中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五蕴和合而生万物。
石庭地面为浅色凿毛细石混凝土,傍晚时分,石庭光线犹亮,如月色大海,五块石头的山峰分立三组或立或卧,有大海无边无尽之意,此庭取名“无尽意”。
△由无尽意看远处山谷石像©苏圣亮
△无尽意石庭©苏圣亮
△无尽意石庭局部©雷坛坛
△宛如地形的建筑©雷坛坛
△台地建筑内部©苏圣亮
△台地建筑内部,阅览室与书写室©田方方
△台地建筑内部
△书写室
△冥想室
以上摄影 ©雷坛坛
山下的钢结构和碳纤维屋顶的禅堂,是对中国汉字“舍”在象形意义上的重构。“舍”字由“亼+屮+囗”三部分组成,“亼”是屋顶,“屮”是梁柱,“囗”是基座。内外两圈纤细的钢柱支撑着曲面的屋顶,方形基座的高低变化在尺度上适应着山地的地形,外圈的钢柱随之产生了长短的变化。
△阿兰若云起堂及其周边山谷©雷坛坛
△阿兰若云起堂侧廊©苏圣亮
人在通透的禅堂中,山坳的侧壁成为真正的围合物,只有面向山谷的方向足够开放。不远处明代的长城是一颗时间的化石,所有的安排都是为了这一刻的安静。
△阿兰若云起堂©雷坛坛
△阿兰若云起堂的内与外©苏圣亮
禅堂及其周边的幽深空间取名“阿兰若”,正是阿那亚(Aranya)的本意“人间寂静处,找回本我之地”的空间写照。禅堂前一方水池倒映山色天空,令一切更为静谧。每当夕阳西下或云雾升腾,坐看云起,心灵得以安顿。
于是,石庭(无尽意)、佛堂(遍知堂)、冥想室、阅览室、书写室、禅堂(阿兰若),由上至下一连串的空间形成序列,附着于地形,内外开合,节奏井然。禅堂下苑山谷遍种果树百草,有曲折石径通往古长城。待下苑钟亭水井与原有煤矿遗迹景观整理完毕,金山岭上院乃成。
以上摄影 ©雷坛坛
项目名称 | 金山岭上院(Upper Cloister in Aranya, Golden Mountain)
地理位置 | 承德市滦平县涝洼乡三道沟村五道梁
建筑师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Atelier Deshaus)
设计团队 | 柳亦春、沈雯、陈晓艺、王龙海、龚娱、张晓琪、王轶、孙慧中、吉宏亮、张准(结构)、张冲冲(结构)
结构设计顾问 | 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结构机电 | 北京炎黄联合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 | 枡野俊明+日本造园设计(庭园),广州土人景观(周边)
佛造像 | 蒋家班
照明顾问 | 中辰远瞻(北京)照明设计有限公司,上海驭韶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 | 2016.11-2018.03
建造时间 | 2018.03-2022.09
建筑面积 | 约615平方米
委托机构 | 承德阿那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土建施工 | 佳木斯三江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德宏盛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室内装修 | 北京万丹绘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施工 | 常州创新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 佳木斯三江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智能建造 | 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禅堂)
钢结构 | 上海德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艺术漆| 上海誉嘉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碳纤维| 山东华业风能设备有限公司
门窗玻璃| 上海日朗门窗有限公司,上海蓝实特种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石材| 曲阳县艺博源雕塑有限公司
*图文由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授权发布
标题、排版由「最佳设计」编辑
转载/引用请联系我们
DRAWINGS
技术图纸
Technical Drawings
RECOMMEND
特别推荐
Architecture&Interior Design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投稿 | media-bestdesign@foxmail.com
编辑微信 | 1590049952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最佳设计BEST DESIGN”(ID:BESTDESIGNCHIN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