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隔溪烟 ║ 郑颖璐

他山隔溪烟 ║ 郑颖璐


东湖访春图 ║ 240cm×120cm ║ 纸本水墨 ║ 2022年


◆ 他山隔溪烟
——随笔
文|郑颖璐


从2018年接触国画开始,我便开始尝试破除思维定式, 冲破思维惰性, “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试着突破常态。所谓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写意山水画创新要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并试着在造型结构上讲究“意象、符号化”,用线条表现轮廓,通过线条来勾勒的符号化造型来表达物象,通过物象传达思想、抒发情感。


万籁此山静 ║ 195cm×97cm ║ 纸本水墨 ║ 2020年


在这几年期间,从写生到创作最常去的地方就是漳平市溪南镇东湖村,故大量的作品都是以东湖村村景为题材,村子距今近500年的历史,32栋古民居依山而建,逐水而居,古建筑残留着岁月的痕迹,百年风采韵味犹存,犹如桃花源静谧的让人心醉。村中一道道山岭如莲花绽放,静谧安详。一条条溪流从山涧泻出,低吟浅唱。山川灵秀,陡坡峡谷,嘉树丰茂,祥瑞致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炊烟袅袅,书韵声声,晨昏荐香,开枝散叶。


山有木兮 ║ 180cm×97cm ║ 纸本水墨 ║ 2020年


在我对写意山水的探索中,对于东湖村的视觉式样造就的绘画效果,是这个样式固有的视觉形式, 从构成中的点、线、面来看, 其实是一幅中国画作品积极、决定性原则的体现, 而所表达的内容则是潜在的内涵。传统至现代的中国画创作中, 将点、线、面形态要素通过理性的逻辑推理法则, 通过对中国画美的形式与视觉构成法则, 对其一定的秩序配位、打散、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态。“ 中国画从诞生之初所包含的形而上的意味, 就决定了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观物造型的种种特点。” 在中国画中, 点、线、面元素的组合方式与节奏感决定了千变万化的画面组织形态。


似此秋晨非昨夜 ║ 180cm×97cm ║ 纸本水墨 ║ 2020年


在创作的作品中直接表现自然规律, 虚实相生的块状几何形状表达绝对符号, 这种创造性意味着超越外在世界的直觉性建构,而是将外在视觉印象转译成构成元素, 虚的部分为有机形留白的面, 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形态, 面中有点, 点中有面, 不同外形的物体以心中的形式表达, 给人以更为生动、厚实的视觉效果。山顶与山脚晕染效果所形成面的符号化, 打破了 “无云不灵, 无水不活” 的概括, 让观者视觉被面积占据, 深刻感受山势雄伟中带有的秀雅之美。不规则的面组合形成气势感,笔断而意连, 远山往平而出, 更体现动势之感,墨韵变化丰富。


静水流深不知处 ║ 180cm×97cm ║ 纸本水墨 ║ 2020年


从思维层次探讨探讨, 设计构成符号及构成方式也是诠释画者内涵、美即关系的形式概念。中国画中点、线、面构成任何大小、尺寸、光影、色彩、具象、抽象等独特的规律, 组成的画面对于画者与赏画者都是有意义的内涵可探究, 从而造就了中国画具有形式美感的独特意境。无论是传统的中国画还是现代的中国画, 都提倡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更好地大胆融合点、线、面构成元素, 赋予中国画创作新的生命力。


初夏幽居 ║ 240cm×120cm ║ 纸本水墨 ║ 2020年


正如潘天寿先生所提出的:“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草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常变之道,终归于自然也”。将体现写意山水元素符号语言体系的完整性,从现代性中挖掘、传承中解读和在自然中行万里路的观察体验,以古法寻求创新机杼。应是在这几年的中国画创作、写生实践基础上,扩充符号语汇,加强画面视觉张力,以“中庸之中道”为度,转换符号语言和笔墨程式的表述方式,触发新意。在此基础上本身具备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很高的胆识探究创新的法则。要真正认识传统,才能正确认识现代,走出误读,走向共识,化西之法,传承民族之魂,创中华之新经典,走出中国画的符号语言特色的现代解读之路。


夏山空 ║ 180cm×97cm ║ 纸本水墨 ║ 2020年


个人一直喜欢抽象形式的美,它那种独立于物象之外的形式因素构织着鲜明的视觉特征,给人以愉悦感。这大概是本人较注重研究画面构成和笔墨形式的重要原因。对抽象美的兴趣影响着我的审美习惯、观察方法和技法探索,表现自然中抽象意蕴的美亦成为我作品表现的主旨,它决定着作品的审美取向,激发着我的表达欲念,这种欲念来自我日臻成熟的笔墨技能,更来自我对自然的特殊感受和理解。从《东湖访春图》到《山有木兮》以及系列作品中,我都以此种手法体现出了这审美特征。的确,大自然的无比丰富与物象形态的美妙总是令我入神地推敲画面的每一结构、每一局部,直至完美。对整体效果的追求甚至使我淡化了对画面层次的强调和形象的具体描绘,而代之以画面的平面性和形象的朦胧化。


溪边风物已春分 ║ 180cm×97cm ║ 纸本水墨 ║ 2019年


在近期的写生作品中,我对“意象” 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它是一种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 既入理又含情。写意山水画的意象表现形式, 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 也注重寓意抒情, 求象外之意, 给人以画外的联想, 而并非单纯的客观描绘。它旨在通过精练隽水的笔墨意趣, 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念, 抒发个性, 寄托襟怀。意象妙得是建立在画家对自然景物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和把握之后, 才得以因景生意, 因意立法, 而赋予灵活多变的笔墨表现语言。这种 “独得于象外” 而超乎自然和以意命笔、 借笔达意的手法, 是写意山水画中最为重要的人文取向。特别是在写生过程中,自然界的繁杂景象已被去掉枝叶, 只剩下那些已让心象迹化了的最为本质的东西。


冬日归旧山 ║ 240cm×176cm ║ 纸本水墨 ║ 2019年


宋人郭若虚曾说: “画乃心印”, “发之于情思, 契之于绢楮”。一幅有意味的写意山水画, 是通过画家将自然中的 “丘壑” 化为真切心理体验的 “内营” 后, 才得以在宣纸上用笔墨表达出来, 这种对自然山川经观照后的内心想象和营构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是一种由感知到理知的文化转换, 它不是使内容要素掩盖其内心理念, 反而是被纯粹地释放于画面。所以, 艺术图式不仅仅是个人的语言形制, 也融入了画家独立的人格精神魅力和道德文化修养。


东湖记忆 ║ 239cm×172cm ║ 纸本水墨 ║ 2019年


在写生过程中,面对大自然心中有了对“境”深入体味,笪重光云: “ 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 “ 山实虚之以烟霭, 山虚实之以亭台。” 关于虚实, 就是说, 在画面上, 必须有虚处, 也有实处。大体上, 有笔墨处是实, 无笔墨处是虚, 即使有笔墨处也有虚实。详、 密、 繁、 浓的地方是实, 疏、散、简、淡的地方是虚。近景多详而浓, 是实处; 远景较小, 多简而淡, 是虚处。并且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孔衍栻《石村画诀》说: “有墨画处此实笔也, 无墨画处, 以云气衬, 此虚中之实也, 树石房廓等皆有白处, 又实中之虚也, 实者虚之, 虚者实之。”


一雨洗残暑║ 69cm×138cm ║ 纸本水墨 ║ 2018年


我认为写意山水画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 其间经过不断的变革与创新融合了审美意识、文化哲学、美学和思维方式的艺术体系。从拿起画笔的那一刻认识世界开始, 就已排除了时空序列性的制约。能够更好地对世界进行客观把握,并且综合了心理和超然主动性, 把具象的山水用非常概括的黑色和简练抽象的线条来表现千变万化的宇宙, 而这时写意性在对万物的观照中应运而生。


东湖村写生1 ║ 50cm×30cm ║ 纸本水墨 ║ 2023年


基于这种哲学观念的指导意义,写意山水画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建立在对国家文化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在写意山水画的创作 实践中, 思维和运作过程都是相互依托和辅助渗透的, 所以我们最终的创作作品, 既有抽象又有具象, 又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这就是意象思维作用下形成的主观情愫。写生和创作反复的实践, 才能达到 “情于景会, 意与相通”。用平面构成的形式来分析历代传统山水画中山水环境各布局的设计, 从传统山水画中寻找对现代水墨山水画的风格体现与气韵生动, 结合设计学中的设计思维来探索自然环境与山水画的关系及风格的处理手法。


东湖村写生2 ║ 50cm×30cm ║ 纸本水墨 ║ 2023年


所谓的设计思维, 本质上就是一种 “以人为本” 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出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 符合其需求的解决方案。而在国画中的创作思维就是创作者在现实的客观世界中, 要面对一个主观世界而抒发内心的情感, 创作出的精神世界, 以独创性作为追求的目标及丰富感情的独特表达, 来体现其个性化。托马斯·阿奎那斯曾经说过, 我们的心灵决不能单独地和直接地认识, 一切 “形式” 都是普遍性的。


山隐暮云 ║ 45cm×60cm ║ 纸本水墨 ║ 2022年


总的来说, 构成中的点、线、面元素作为中国画画面设计表现的形式符号, 是视觉基本形式的构成要素。在中国画里, 点、 线、 面的内核是中国画的核心, 相当于笔墨, 追求诗境、情境、意境, 以线为主, 点为次, 面为末, 形成画面构成的空间。中国画具有平面化特征的点、线、面是相辅相成 的造型手段, 其中的笔墨手法又是创造中国画独有的意境的方式之一, 正是这种由点到面、由线到面、由点成面的创作过程与欣赏解析过程,使作品中 “以形写神, 气韵生动” 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解析画面构成元素在中国画 中的运用, 对中国画的章法、绘画符号布局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中国画的创作而言, 构成元素融入画者自我的主观意识, 有利于打破中国传统构图元素的思维定式与思维障碍, 对在传统中创新、造型艺术进行探究是画家在创作中应当思考的重要课题。


2023.2.17
大埔高一斗写生 ║ 42cm×56cm ║ 纸本水墨 ║ 2019年



艺术简历 / Art resume
郑颖璐|Zheng Yinglu
字隐鹿。
毕业于福州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 硕士学位, 龙岩学院师范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委员,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青年艺委会委员, 龙岩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多件作品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福建省教育厅等举办的展览奖项, 主持多项课题并发表多篇论 文于核心期刊, 2021 年多件作品参 加 “大道初心” 闽西十人学术邀请展。2022 年入选福建省文联 “十四五” 时期 “文艺英才计划” 美术青年人才培养项目。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一键直达 易手翻书微店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新书推荐丨“历代墨迹精选”系列第一辑10种上市!
首次集结!范景中、陆蓓容选编稀见书画文献,内府、私家藏目珍本
顾晓雪 ║ 水墨苍生·厚土暖阳
三月雨入梦 ║ 浦均
溪山清远 : 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
马新阳 ║ 草木记
非凡动物 ║ 陈晓华
"绘冠南天 — 粤藏宋元书画特展"同名图录
叶剑波 ║ 皆随心意
记得先生 — 中国画的笔墨传习 | 朱颖人
让往昔复活 ║ 亓文平
《上海博物馆藏碑帖珍本丛刊》三四辑限量首发!

有凤来仪 ║ 卢贞

 七零后水墨 

关注优秀青年艺术家15年

丨 聯 絡 我 們 丨

微信留言(请加微信号 zhulizhi5201)

E-mail:yishubuluo@126.com


圖書出版丨裝幀設計丨展覽策劃丨藝術品銷售


     长艺文化传媒

     微信:qi ling hou shui mo

     长按二维码关注


我们尊重原创,本号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若喜欢,请点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七零后水墨”(ID:qilinghoushuim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