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艺术家要敢于当甲方

年轻艺术家要敢于当甲方

 

“幻觉乱码”展览现场,「頌」艺术中心,2023.01.07 - 02.08



“对年轻艺术家而言最重要的仍是其经验之外的活力,但这点是不可传授的,应是这代艺术家自己的功课。





采访、编辑 / 程嘉霖

图片致谢艺术家、没顶画廊及「頌」艺术中心




今年开年,「頌」艺术中心与没顶画廊联合推出群展“幻觉乱码”,由没顶画廊策展总监孙啟栋担任策展人,呈现了12位艺术家的囊括绘画、雕塑、装置和影像等多种媒介作品。置身于展厅内,观众难以逃脱因多重媒介既独立又叠加所携带的对注意力的掠夺。蔡坚的巨型攀岩石雕塑在展厅入口便引发凝视,李汉威的《办公的秘密》于空间中制造着无序与混乱,现成品的存在逻辑与视觉意义进而被打破重组。方阳的两件影像装置作品在听觉感官上使亢奋被激发,邪魅神话的动态影像与静默的白色装置外壳自成一团张力。墙上陈英的二维绘画作品褪去传统的中心意义,同时也是屏蔽喧哗,以群展内的一支复调的姿态调动观众进行再度审视。正如群展题为“幻觉乱码”,幻觉是媒介堆叠诱发的表象,而乱码是无序、无效,却也是光滑幻觉表面的一条缝隙,指向艺术实践所能激荡的新的主体性的潜能。

与此同时,“幻觉乱码”是没顶画廊代理的青年艺术家们在北京的首次大规模集体亮相。「頌」艺术中心与没顶画廊两家机构分别立足于北京与上海两个国内最重要的当代艺术中心,联合办展的举动似乎也在诉说着三年疫情过后,行业对南北方交流的急切需求与新型合作方式的探索。Art-Ba-Ba与没顶公司创始人、艺术家徐震与「頌」艺术中心馆长/创始人苏芒展开对话,试图以此群展为起点,探讨青年一代艺术家于当下的自我定位与困境,以及如何在后疫情时代,通过广泛的交流与联合触及更多可能性。



 

“幻觉乱码”展览现场,「頌」艺术中心,2023.01.07 - 02.08





 徐震,艺术家、策划人、没顶公司创始人。




     


 苏芒,「頌」艺术中心馆长/创始人,优秀的杂志出版人和慈善推动者。




     






 Art-Ba-Ba:

可否聊下「頌」艺术中心为何决定在此时联合没顶画廊推出“幻觉乱码”?




 苏 芒:

「頌」艺术中心于去年成立,我们的第一个展览“頌之回响”聚焦当代艺术大师,关注东方美学的再表达。在此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展现新面貌,尤其是在北京艺术生态内具备稀缺性的展览,此次群展也是没顶画廊旗下的年轻艺术家们首次在北京大型的集体亮相。

我很高兴看到观众与“幻觉乱码”产生了十分多元且深入的互动,甚至引发了观众排队和有人给作品献花这样的现象。我们「頌」艺术中心,十分注重观众体验,在会员和收藏家体系上都偏重新群体的开拓,我们称自己是“新物种”,愿意去呈现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很难懂”或“很难带回家”的作品。与没顶画廊的合作既大胆又一拍即合,正如徐震所言,大胆尝试的时候不要给自己太多的负担。





 

 

上图(左):王梓全,《空间中交错的线,是虚拟人的航标-6》,2022,亚克力、吕、树脂,113.5 x 200 x 10 cm􏰍

上图(右):王梓全,《空间中交错的线,是虚拟人的航标-4》,2021,亚克力、吕、树脂,135 x 70 x 8 cm

“幻觉乱码”展览现场,「頌」艺术中心,2023.01.07 - 02.08


下图:王梓全,《空间中交错的线,是虚拟人的航标-6》(局部)





 

 

上图:冯至炫作品在“幻觉乱码”展览现场,「頌」艺术中心,2023.01.07 - 02.08


下图:冯至炫,《平行光彩-2020-封面》,2020

河流环氧树脂、196不饱和树脂、PU硬质高密度仿木塑料、100目石英砂、玻璃纤维布、氧化铁、金属铅、304不锈钢鱼叉、304不锈钢法兰,135 x 41 x (189-289) cm





 Art-Ba-Ba:

本次展览聚焦年轻艺术家,他们中不少参与到没顶艺术教育的“没顶魔法班”,从身份上来看,你算是他们的导师吗?




 徐 震:

谈不上是导师。不少艺术家的工作室在一栋楼内,我们频繁在一起活动,因而形成了一种既熟悉又复杂的关系:首先是朋友,其次是艺术家与艺术家,同时也是画廊老板与艺术家。用一句话概括更像是“混了很久的甲方和乙方”。这些年轻艺术家面对我仍像是看待甲方一样,觉得我是“著名艺术家”,或是行业内掌握权力的人;而我则需要不停地说服他们:“其实你们作为艺术家才是甲方,而我作为画廊主是服务于你们的乙方。”





 

 

上图:田翊,《嗣班卓信物1》,2022

木制板材、尼龙打印、山羊皮、医用钢钉,50 x 50 x 120 cm

“幻觉乱码”展览现场,「頌」艺术中心,2023.01.07 - 02.08


下图:田翊,《嗣班卓方尖碑-DA221001》(局部),2022

山羊皮、尼龙打印、医用穿刺钢钉、木材,40 x 40 x 150 cm





 

苗颖,《样板3号》,2018

木质屏风、布面油画,165 x 160 x 7 cm􏰍





 Art-Ba-Ba:

“甲方乙方”的说法很有趣,也很诚实。能展开聊聊吗?




 徐 震:

我尝试扭转年轻艺术家关于甲乙方的认知,但通常不奏效,因为根据我的观察,现在的年轻艺术家有过度依赖体制和机构的倾向,通常看到“单位”两字,第一感受是心里发怵。然而,作为艺术家的重要功课是学会建立自己的语境与工作环境,包括自己找机会,自己想办法做展览。但现下,系统反过来也知道年轻艺术家对其的依附,因此他们就会倾向于策划更体制化、平庸且没有弹性的展览。对年轻艺术家而言最重要的仍是其经验之外的活力,但这点是不可传授的,应是这代艺术家自己的功课,我们作为过来人只能起到提醒的作用。





 

 

李汉威,《办公的秘密》,2022

木材、树脂、LED灯、不锈钢、塑料、色卡、UV打印,瑜伽柱、布料,尺寸可变

“幻觉乱码”展览现场,「頌」艺术中心,2023.01.07 - 02.08





 

 

上图:方阳,《爬到那里去》,2022

石粉粘土(160 x 118 x 80 cm)、4k影像(1’39’’)


下图:方阳,《月亮上的暴徒》,2022

石粉黏土(180 x 148 x 80 cm) 4k影像(1’33”)





 Art-Ba-Ba:

当艺术家把你看作“甲方”,你如何向内审视自己作为“甲方”的权力呢?尤其想了解下关于合作年轻艺术家时的评判标准。




 徐 震:

首先,我希望没顶合作的年轻艺术家有多元的面貌,各类媒介与主题都能涵盖,百花齐放。在看到一位新人或者新作品时,我不会说:“我喜欢这个艺术家/这件作品”,在话语上,我倾向使用“这件作品有质量”,或“这位艺术家正在某个方向做出突破”此类表达方式。其次,我给出的判断与意见基本全部是从艺术专业的角度,市场则交由另一个我们的团队独立地进行沟通。





 

 

上图:苗颖作品在“幻觉乱码”展览现场,「頌」艺术中心,2023.01.07 - 02.08


下图:苗颖,《剩余魔法#4》,2022

布上油画,150 x 85 cm





 

 

上图:张艺,《if (suicide):( ); else( ); 》,2021

计算机程序、改装打印机、屏幕,尺寸可变

“幻觉乱码”展览现场,「頌」艺术中心,2023.01.07 - 02.08


下图:张艺,《if (suicide):( ); else( ); 》(局部),2021





 Art-Ba-Ba:

你的身份很多,是艺术家,也是教育者、画廊主,最近半年还成为了美术馆的创始人。然而,没顶美术馆的选址似乎透露出你并未太多考虑公众的参与?没顶美术馆到底更像是“美术馆”,还是一个“根据地”?




 徐 震:

没顶美术馆一天有20个预约的名额,给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空荡荡”和“荒凉”。在我的认知里,艺术并非服务于公众,而更应由创作者主导。因此,我们也不想做普世意义中为普及艺术教育而存在的美术馆。有不少电视台节目希望来报道,但都被我们拦住了,因为调性不合,我们希望更低调一点、冷一点,对流量没有追求。我们的目标群体是对当代、社会和自己有着丰富感受的“成人”观众,期待他们能在与此新空间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好奇。

崇明岛和城市不同,到了晚上七点就天黑了、看不见人。没顶美术馆周围有配套的服务空间,例如住宿、咖啡馆等。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迄今有三位艺术家在此驻留过。现下涌现出颇多基于乡村建设的艺术项目,但这种“城里人到乡下继续过城里人生活”的模式谈不上吸引我。我自己也是艺术家,因而无论是经营画廊还是美术馆,我一直是以创作为根本驱动力,以实现艺术诉求为主要目的。





 

 

上图:没顶美术馆,主题展“我们从别人那里借梦想,像债一样”展览现场


下图:没顶美术馆,徐震“登陆1.0”展览现场,《永生 – 北齐圆雕菩萨立像,亚马逊和野蛮人》和《永生-隋朝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来自维也纳的维纳斯》。





 Art-Ba-Ba:

北京当代艺术创作的状态和氛围同中国其他城市不太一样,没顶画廊代理的艺术家的作品形态在北京并不多见。二位基于这场群展,对此有何观察?




 苏 芒:

北京有很强的帝都感,文化属性很强大,能把外来文化包容进北京语境;而上海更开放和国际化。当代艺术的魅力正在于其丰富性,我们期待与更多专业机构展开合作,打破界限,把多元的艺术内容引进、呈现给北京观众,吸引到更多年轻人。香奈儿已故艺术总监卡尔·拉格斐 (Karl Lagerfeld)曾对我讲过一句很有启发的话,他说法国有如此繁荣的时装行业,得益于成熟的懂得欣赏时装艺术的消费群体。这次我们与没顶画廊合作无疑是成功的,为北京呈现了不多见的观念艺术和多媒体艺术,在思想性和探索性,尤其在青年观众和藏家群体中,得到很好的口碑和成绩。并且很多原本对观念艺术不理解的朋友,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件观念装置作品的收藏。而我们也获益良多,通过前后做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群展,我们摸索到了更多观众的需求。





 



   

   

上图:陈英作品在“幻觉乱码”展览现场,「頌」艺术中心,2023.01.07 - 02.08


下图:陈英,《灰色(24433773528610413)》(左)、《灰色(244530210370224356618)》(右)局部





 

 

上图:商亮,《汽车人NO.1》(局部),2021

布上油画,100 x 155 cm


下图:商亮,《拳击人NO.14》,2021

布上油画,166 x 129 cm





 徐 震:

当代艺术形态多样,有很多我们认为不能称为当代艺术的作品却以很有效的方式存在与流通。回答此问题前需先达成共识,我们在此展览中希望呈现与探讨的是“媒介上多元创新,以作品提出问题(尽管可能是不成熟的问题),流通国际化以及逐渐形成中(或言具有实验性、开拓性)的当代艺术。”在我的视野内,90年代前后出生并在此范围内创作的国内艺术家并不多,南方稍微多一些。没顶在做的正是支持此类艺术家,让他们不必太多考虑市场,能在合适的年龄段留给自己更多实验的机会。我并不批判以绘画创作为主,毕业后直接进入市场的年轻艺术家们,他们有其逻辑与玩法。但我更希望没顶代理的艺术家无需一上来就直奔现实意义的成功学成果,我们作为画廊方与他们共享一类价值意愿。





 

 

蔡坚,《HoldHoldHold-X20111203》,2022􏰒􏰓􏰔􏰕􏰖􏰕􏰗

玻璃钢、铝、漆,207 x 185 x 197 (H) cm􏰍􏰘􏰙





 Art-Ba-Ba:

今年对大部分从业者而言都是新起点,二位能在总结过往、立足当下的基础上聊下工作规划吗?




 苏 芒:

做「頌」艺术中心的初衷是做一本“立体杂志”,这里的“立体”并非仅指作品和空间是三维的,而更是希望通过平台,以创意的方式汇聚读者。我们的二楼空间依据居所形式进行设计,关注当代艺术收藏的私人/半私人空间语境,选择一件作品就像选择一个soulmate(精神伴侣),需与其朝夕相伴。用我的老本行时尚业做类比,一楼我们想呈现的更偏向“cover”(封面)作品,引领观众聚焦当下最值得关注的内容,因此本次“幻觉乱码”选在一楼呈现。

我不想给「頌」艺术中心贴标签或过早定位。尽管这是在营销学中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当代艺术行业反而行不太通。我仍希望这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机构,摸着石头过河,总结独家经验。今年,我们会延续与没顶画廊联合办展的模式,与不同机构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会有籍籍无名的年轻艺术家,也会有主要艺术实践发生在海外语境的艺术家。「頌」将承担起发现者的责任,期待和感谢大家的包容与支持。





 

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頌」艺术中心





 徐 震:

三年疫情最令我关切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对外交流,以及国内的南北方交流急剧减少。这一代艺术家面临着内卷、自恋和体制化的困境。内卷不是大家越来越勤奋,而是做的事情越来越低廉,没人关心好艺术家的专业性。开放有其危机,但再不开放却会面临崩盘。“幻觉乱码”开展后,我与我们的艺术家和工作人员交流,得到最令人高兴的反馈是,他们走出了自己的创作环境和舒适圈,北上跟更多不熟的同行和观众交流,获得了自身不确定的信息,引发了新的思考。

今年,我们的计划将聚焦于年轻艺术家的群展和中青年艺术家的个展。我们发现中青年艺术家在其职业生涯中期普遍缺乏关注,也缺少行业的专业投入,因为大家都知道做年轻艺术家既吸引眼球又成本低廉。没顶当下正在面对的课题既有如何重新认识老艺术家,也有怎样把握行业的新风向。我做各种机构已有20年时间,得出的经验是:“老经验是惯性,关键时候没用”。这一代艺术家未被定性,这不仅反映了时代特色,并且提出了一个很当代的问题:我们如何在当下获得自身的成就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t Ba Ba”(ID:Art-Ba-B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