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城市是复杂的?其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拥抱“复杂”?

为什么说城市是复杂的?其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拥抱“复杂”?

编辑整理 | TOP创新区研究院

素材来源 | 《城市科学导论》、《规模》等书籍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过去三年,疫情危机、供应链危机、战争冲突危机,气候变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能造成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让人们对城市的风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希望城市变得更强大,更有韧性,也更繁荣,更宜居。

如今的城市是贸易网、信息网、资本网充分连接、充分流动下形成的复杂系统。为此,我们得认识并接受复杂性。

复杂城市的

5组特性


为什么说城市是复杂的?从感性上说,城市的复杂显而易见:城市中的人很多,事情很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此发生。

但我们更愿意把以上现象称为 - 繁杂 complicated.

繁杂complicated 不同于复杂 complex.

举个例子,瑞士手表很繁杂 complicated——手表中的组件繁多,组件以特定的方式彼此相互作用,让人眼花缭乱。即使这些相互作用方式不尽相同,但手表并不复杂,你完全可以预测每一步各个组件的状态。

复杂的系统则具有一组完全不同的特征。

luis bettencourt博士是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副教授,在圣达菲研究所研究复杂自适应系统。2021年,他出版的《城市科学导论》中,研究了城市复杂性↓

图片截图自santafe.edu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异质性heterogeneity、相互关联性interconnectivity、规模性scaling、循环因果性circular causality,和演化性evolution。细究起来,个人、公司等组织形态上都不同时具备这5大特征。

1:异质性。大城市极为多样化的事实,每个个体都具有不同的职业、文化、种族、语言、经济等,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个体之间有差异,城市中的空间也是如此。

2:相互关联性。城市中的个人、组织、基础设施之间都形成了一张网络,网络上的节点彼此连接相互依赖。

3:规模性。城市规模越大,密度更高,对基础设施使用强度也更大,个人/公司的创新与生产力都有所提高。点击下图可以阅读旧文:城市人口扩大100倍,基础设施支出只需扩大50倍,产出及创新却能扩大200倍!

4:循环因果性。一个事情的出现即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近似于“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因果关系。它表达的是社会经济活动与机构和服务之间的相互依存动态。举个例子,一个城市富有,是因为有好基础设施?还是因为城市富有,所以基础设施好?

5:演化性。城市像是一个没有终点的生命体,随时都在演化。任何新信息、新投资、新观念都会左右城市的未来,而且演化是非线性的,谁也没有办法完全准确预测。

复杂系统是涌现出来的,最初看起来好像有规律,好像可以控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变量在有序和无序的条件之间来回切换,根据自己偏好自由调整策略,并受到环境中各个要素的影响,演化出我们完全想象不到的状态。

产业园区
从手表式的复杂
城市式的复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了很多产业园区,但大多数斥巨资建起的“园区”,体现出来的是“手表式的复杂”。

“手表式的复杂”非常适合于大规模量产,就像富士康公司iPhone的生产线一样,所有东西都是精准控制的,其中的技术、器材、资金、人员等等很复杂,但大多有一定的确定性,投放的资源大概率都能够依照计划接近并达到目标。

在这种“自上而下、遵循理性”的经济思维支配的环境下,的确仍可能出现大量的创新产品与服务,提高生产率。

不过,我国经济发展到当前的阶段,虽然已经形成了配套完整门类齐全的综合工业体系,但很多领域在技术含量上,仍然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创新需要的复杂是“城市式的复杂”——这个过程中可能不可控,不可预测,但恰恰是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元素。

就像iPhone这个创意的诞生就是不可控,不可预测的。当时,苹果的设计团队坐在一起来讨论iPhone,他们也完全不知道最后的成品会是什么样子他们做的只是让这个想法自己成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演化。

拥抱创新的城市需要拥抱复杂、拥抱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

问题是,如何做到?

拥抱城市式的复杂


A

提供恰当的市场环境

市场导向的创新

没有人能真正预测出下一个“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行为。

Explore versus Exploit (Alexander Osterwalder; “The Invincible Company”)

城市们需要做的是提供一个恰当的环境,特别是为企业、企业家打造的合适的环境。就像达尔文进化论中说的——“不是智者生存,也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

硅谷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适者生存”的环境,极高的宽容度,保留未来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创新创业者的创造力、商业智慧、科学发现、投资资金以及其他支持因素被巧妙地嵌合在一起,鼓励萌发出新想法,最终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个能够不断产出伟大创新的生态圈。

拿Facebook来说,20年前这个想法就是一根“杂草”,一个“意外”,但硅谷这个环境接纳了杂草,并提供了阳光,还有土壤,包容了新的想法,促进了“意外”的进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创新都是人的创新。如果不能解决人的问题,也就没有解决创新的问题。只有靠企业和企业家在市场上,不断进行尝试,通过优胜劣汰才能慢慢走出一条成功的行业路径,助力城市的成功。

B

构建多元异质的网络

促进网络的连接与互动

城市的本质是网络,一方面是人的网络,另外一方面是地理上的网络。这并不是资源的堆砌,而是要将人的网络与地理网络有机地叠放在一起,城市才会有持久的魅力。

所以,我们需要重视城市内部的连通的质量与效率,重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重视城市的文化建设。这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共交通投资、智慧城市投资等等。
说到底,我们应该用网络的思维来考虑这一问题,城市不仅仅是人集中的空间,更是一张无形的网络,不同的人之间的或强或弱的连接,让这张网络的信息传递更有效率,更有创新的机会,也更有韧性。

正是因为城市中的异质性、网络效应与规模性,造就了”城市越大越有效越创新“这一结果。

同时,多元混合的设计策略更能带来丰富,独特,有趣和安全的场景体验,它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人们的连接,也为人们的创新带来了更多的灵感,这些又吸引了更多的人才与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C

适应性城市

Adaptive City

台风会往哪条路径走?其实我们并不是完全能预测出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当路径节点离我们越近,因为数据多,我们就越容易精确地预测;而随着路径节点离我们越远,我们准确预测路径的概率就越低。

城市设计也是一样的道理。

越来越多的专家更倾向于用台风路径分析法来看待城市的发展,这就是适应性城市的理念——

越是小尺度,就可以让规划越为精细,而对于大尺度的规划,就不会在细部技术指标上做很明确的规定。

适应性城市引生出两个策略——

启动区策略与原则优先策略

启动区策略,最重要的是迅速收集关键数据与反馈,在此基础上做改进。

中交·壹里科创云廊就采用了启动区策略,汇集资源,提供创新密度,为创新区造势,并为下一步行动提供相应的准备。

中交·壹里科创云廊项目启动区实景 © FTA
室内实景 © FTA

第二个策略是原则优先。

城市越来越多地采用一套指导原则作为整体的规划框架,而不是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规划文件。这个结果就是,它们随着城市不断变化的需求一起发展,同时保证这个城市在走向长远目标过程中不断取得进展。


原则优先需要跨界能力

旧金山的规划部雇用了100多人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包括城市规划,经济和交通,为旧金山的城市发展制定了原则:保护、维持和增强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审美价值。

有没有针对某个特定地块给出具体的用地说明?没有!

每一块用地都是逐案评估的,没有固定的标准,有的仅仅是这个大原则。


当今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没有一成不变的攻略,有的只是最基本的规则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城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适应,促进构建城市的创新网络,帮助创新网络的不断升级迭代,是城市经济发展真正的生命力所在,可让城市有能力应对任何复杂条件下的挑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ID:TOP_Lab)。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