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桓灵二帝时期,曾经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党锢之祸,天下士人把宦官称为小人,而宦官就把有名望的一些知识分子称呼为党人,从此宦官和所谓的党人就成了死敌。双方随着权力的变更,不断的对对方进行打击。这一时期一些知识分子由于各自的表现为天下人所敬仰,代表人物就有陈蕃、张俭、李膺、范滂、孔融等人。
提到孔融,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实在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个孔融小时候的故事。是说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已经很大了,他的府上每天都门庭喧哗,很多才华出众的人都会以上门拜访为荣,但去的人多了,难免就不容易进去。孔融有一天直接去了李府,和看门的小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看门人没敢阻拦就让他进去了。李膺知道后就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听了这番答对,非常赞赏孔融的机敏和智慧。但另一个客人就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到了就对对方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这是在讽刺对方现在才华不高。
从孔融长大后的情况来看,他确实不仅仅是“小时了了”,后面我们会说孔融的事情,这里先说一下张俭。在党锢之祸严重的时候,张俭、李膺、范滂、杜密等人已经成了天下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并被宦官所忌惮和仇恨。在朝廷的追捕中,张俭不愿意死,只好到处逃亡,在逃亡的路途上,看见有人家就前往投宿(“望门投止”),每一家都愿意冒族诛之祸而收留他,因收留他而被官府追究处死的,前后有数十家之多。
当张俭逃到鲁都去投奔孔褒时,刚巧他不在家。他的小兄弟孔融オ十六岁,自作主张就把张俭留下了。张俭住了几天就又走露了风声。官府派人来抓人时,张俭已经走了。官吏就把孔褒、孔融哥儿俩都抓进了监狱进行审问。
孔融说:“张俭是我招待的,应当办我的罪。”而孔褒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应当办我的罪,跟我兄弟无关。“官吏又审问他们的母亲,孔老太太说:“我是一家之主,所以应当办我的罪。”一家母子三人,就这样争相赴死,弄得郡县没法判决,只好上报朝廷请示。最后汉灵帝下诏,将孔褒诛杀抵罪。孔融小时候给哥哥让梨,长大了哥哥替他赴死,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力量。
范滂不畏强暴,敢于直言犯谏,一直为后人所敬仰,死时年仅33岁,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改革政治的伟大抱负以及非凡的才能,使后人对他人生的坎坷命运和不幸遭遇满怀着深挚的同情。
后世的苏东坡九岁时,母亲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当他读到范滂临死前的事迹时,就问母亲:“如果儿子我长大后成了范滂一样的人,你会抱怨儿子不孝吗?”母亲回答说:“你能做范滂那样的正人君子,难道我就不能当范母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今说新语”(ID:Bitgeniu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