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感:榜样的力量

读史有感:榜样的力量

西汉末年桓灵二帝时期,曾经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党锢之祸,天下士人把宦官称为小人,而宦官就把有名望的一些知识分子称呼为党人,从此宦官和所谓的党人就成了死敌。双方随着权力的变更,不断的对对方进行打击。这一时期一些知识分子由于各自的表现为天下人所敬仰,代表人物就有陈蕃、张俭、李膺、范滂、孔融等人。

提到孔融,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实在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个孔融小时候的故事。是说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已经很大了,他的府上每天都门庭喧哗,很多才华出众的人都会以上门拜访为荣,但去的人多了,难免就不容易进去。孔融有一天直接去了李府,和看门的小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看门人没敢阻拦就让他进去了。李膺知道后就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听了这番答对,非常赞赏孔融的机敏和智慧。但另一个客人就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到了就对对方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这是在讽刺对方现在才华不高。

从孔融长大后的情况来看,他确实不仅仅是“小时了了”,后面我们会说孔融的事情,这里先说一下张俭。在党锢之祸严重的时候,张俭、李膺、范滂、杜密等人已经成了天下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并被宦官所忌惮和仇恨。在朝廷的追捕中,张俭不愿意死,只好到处逃亡,在逃亡的路途上,看见有人家就前往投宿(“望门投止”),每一家都愿意冒族诛之祸而收留他,因收留他而被官府追究处死的,前后有数十家之多。

当张俭逃到鲁都去投奔孔褒时,刚巧他不在家。他的小兄弟孔融オ十六岁,自作主张就把张俭留下了。张俭住了几天就又走露了风声。官府派人来抓人时,张俭已经走了。官吏就把孔褒、孔融哥儿俩都抓进了监狱进行审问。

孔融说:“张俭是我招待的,应当办我的罪。”而孔褒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应当办我的罪,跟我兄弟无关。“官吏又审问他们的母亲,孔老太太说:“我是一家之主,所以应当办我的罪。”一家母子三人,就这样争相赴死,弄得郡县没法判决,只好上报朝廷请示。最后汉灵帝下诏,将孔褒诛杀抵罪。孔融小时候给哥哥让梨,长大了哥哥替他赴死,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力量。

而李膺听说张俭犯事儿后,也主动自首,最后被拷打而死,年六十。
我们再说一下陈蕃,陈蕃十五岁时,曾住一室无事可做,而室内外十分肮脏,父亲的朋友来看他,对陈蕃说:“你小子为什么不把家打扫干净迎接客人呢?”陈蕃说:“大丈夫在世,应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哪能只顾自己的一室呢?”当时人们都认为他有远大志向。


到了第一次党锢之祸,李膺遭到迫害,身为太尉的陈蕃拒绝受理,并认为李膺是忧心国事、忠诚无私的大臣。等到后来陈蕃谋划诛杀宦官的事情败露,宦官挟制了汉灵帝,大肆逮捕陈蕃同党,包括陈蕃在内,全国名流儒士被捕杀囚禁者多达六七百人。


当时范滂已经是天下名士,随着党锢之祸风声越来越近,宦官也下令抓捕范滂,汝南督邮吴导奉诏前往逮捕范滂,当他到了范的家乡,不忍抓捕范滂,竟然在驿舍里大哭。范滂听说这件事儿后说:“一定是因为我啊!”于是立即去监狱投案。汝南县令郭揖一看到范滂大惊失色,立即解下官印绶带要和他一同逃跑,说:“天下大得很啊!先生为什么来到这里?”范滂说:“我死了祸患就终结了,哪敢用自己的罪来连累您,又让老母流离失所呢?”

范母带着小孙儿到狱中探望范滂,他安慰母亲说,“我死了以后,还有弟弟会抚养您,您一定不要过分伤心呀。”范母哭着说:“你能和李膺、杜密等大人一样留下好名声,我已经很满意了,即使你死了又有什么遗憾!人活在世上已经有了好名声,又还想要长寿,哪里能够兼得呢?。”范滂跪着听他母亲说完,回过头来又对他儿子说,“我要叫你做坏事吧,可是坏事毕竟是不应该做的;我要叫你行善事吧,可是我一生并没有做过坏事,却落得这般田地。唉!”狱吏们听了,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范滂不畏强暴,敢于直言犯谏,一直为后人所敬仰,死时年仅33岁,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改革政治的伟大抱负以及非凡的才能,使后人对他人生的坎坷命运和不幸遭遇满怀着深挚的同情。

后世的苏东坡九岁时,母亲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当他读到范滂临死前的事迹时,就问母亲:“如果儿子我长大后成了范滂一样的人,你会抱怨儿子不孝吗?”母亲回答说:“你能做范滂那样的正人君子,难道我就不能当范母吗!”

所以后来我们看到苏东坡虽然一生坎坷屡遭贬斥,但始终坚持公正清廉,始终不放弃自己的节操和追求。这种心境抱负,未尝不是他幼年时期立志以范滂为榜样的结果,而范滂又以李膺为榜样,李膺又因张俭而死,张俭又导致孔融的哥哥被杀。顺便说一句,苏东坡的老师是欧阳修,而欧阳修在后世还有一个崇拜者——文天祥,文天祥也从小就曾立志要成为欧阳修那样对国家有用的忠义之士,最终以文人柔弱之身,在朝廷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虽未力挽狂澜,但宁死不屈也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人物。
正是在这种代代相传之中,在一个又一个层出不穷的榜样力量感召下,中国历代文人那种为追求道义不惜赴死的精神才一代一代的传递到现在,融入到国人的民族性格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今说新语”(ID:Bitgenius)。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