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

“网红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

01

楔子


大家发现没有,我最近制作的一些视频里出现了比较多“网红”、“打卡”、“出片率极高”等字眼。其实不是良子赶时髦,而是因为业主们在关注设计效果本身的同时,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建筑能不能利于传播。“流量”能带来销量,流量能带来“转化率”,流量能带来...

既然”指挥棒“已经是既成事实了,设计师也就无法“闭门造车”了,多了解一些传播学的知识,掌握一些心理学的概念,可能对我们做设计也会有些帮助。

在我们最近的工作中,“网红墙”碰到的比较多,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就聊一下这种文化现象。

02

名词释义


网红

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

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2015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网红排第九。

网红墙

是一种新的艺术展现形式,  艺术家通过在不同的墙体上手绘图画来展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这些艺术墙体前合影,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于是这些墙被称为“网红墙”。

03

国外网红墙


A.Paul Smith 粉红墙

英国设计师Paul Smith设计的粉红墙无疑是全美最受欢迎的网红墙,可以说是网红墙的鼻祖。其超大的全粉墙面很容易取景,出片率极高,成为洛杉矶梅尔罗斯大道的一处时尚新地标。

B.东京爱心墙

位于东京原宿地区,是原宿圣瓦伦丁教堂外墙上的装饰,由教会人员维护。墙面设计师通过立体符号吸引闺蜜、男女朋友来这里合影,表达“爱意”。

C.巴黎爱情墙

“我爱你”的墙壁位于巴黎蒙马特的Abbesses花园的中心,是由两位艺术家Frederic Baron和Claire Kito创作,作为恋人的约会地点,也是证明爱恋的永恒纪念碑。深蓝瓷砖铺就的墙面上,写满311种字体、280种语言的“我爱你”。

D.芝加哥火烈鸟墙

在芝加哥的街道上,有一面绘有火烈鸟的彩绘涂鸦墙。近些年被世界诸多社交网络时尚和旅行博主晒在instagram上,成了著名的打卡地。

E.伦敦美人鱼墙

伦敦美人鱼墙,是一个位于东伦敦码头区的艺术工作室的侧墙,因这些马卡龙色系的瓦片像美人鱼身上的鳞片一样梦幻而得名,高颜值瓦片墙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

F.威尼斯几何墙

位于威尼斯著名的Abbot Kinney大道上的Geometric Wall是很多人喜欢的一面网红墙,因为它将鲜艳的配色和几何图案相结合,极具抽象艺术感。

G.柏林墙

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有三段遗址保留了下来,其中满是涂鸦的“东边画廊”更是成为了席卷网络的拍照胜地。东边画廊最出名的画作,当属“兄弟之吻”。(勃列日涅夫亲吻前东德最高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

H.洛杉矶的天使之翼

它的创作者Colette Miller从2012年开始进行的“全球天使翅膀慈善项目”。她想通过这个活动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是上辈子折翼的天使…

国外这些网红墙,其实面积都不是很大,而且形式也不是很复杂,身处的环境有些也很一般,那怎么就成“网红”了呢?

04

国内网红墙

扬州网红墙

扬州皮市街的两面 “扬州记忆”文化墙,初衷就是将两个墙面变成展示扬州特色的窗口,既有古运河、东关古渡等扬州运河元素,也融入了地方方言等传统文化元素。

长沙网红墙

在长沙著名的韭菜园湖南米粉街上,有一面高大的红砖墙,上面用白色涂料书写“长沙”两个大字,这么简洁的文创设计,成为了长沙网红打卡地。

全国各地宫寺院墙
中国很多寺庙的院墙选用的都是“中国红”,很多都成了网红打卡地。

杭州德寿宫

杭州德寿宫杭州德寿宫成都文殊院北京故宫北京故宫北京故宫

上海贵冠创意园屋顶
江苏路的贵冠商务中心是一个商办创意园区,去年刚由拥有80年历史的英雄钢笔厂房改造而来。位于3号楼屋顶的这个狂野涂鸦墙,瞬间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上海东方渔人码头
杨浦东方渔人码头家家乐梦幻乐园的门口有个下沉式涂鸦楼梯。这个曾经平平无奇的水泥楼梯在去年年底摇身一变,成为“陆地海洋世界”:整个楼梯被涂成海水般的湛蓝色,上面点缀了各种小鱼、房子、泡泡等元素,充满童趣。
青岛大学路的网红墙
是青岛艺术博物馆的外墙,上面各镶嵌一个汉白玉路牌,一个标着大学路,一个标着鱼山路。起因是来自台湾电视剧《转角遇见爱》、芹玮的小说《转角遇见爱》,还有外国电影《在世界转角遇见爱》。
文青们凭着对文学、电视、电影作品中的艺术感觉,“撞”上了这个红墙转角,然后就主动对号入座,在墙角处拍照留念,期待在这个转角也能遇见爱,而且还把照片发到网上,通过网络晒出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05

成因


在现实中,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红墙”,实际上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点”。而是由年轻人自己发现,自己创造,再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共同成就的时尚“新景点”
裂变式传播得益于近几年智能手机拍摄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平台的快速崛起。只要有个手机就能拍摄,只要有网络就可以第一时间分享。
一个地方能否成为网红打卡地,一片涂鸦墙能够成为“网红墙”,到底取决于什么呢?
1.符合审美
虽然摄影技术(美图技术)使得一张平淡无奇的照片会显得更加“诱人”,但照片本身的内容还是要符合大众审美。就比如国内很多网红墙以”中国红“作为背景,而国外的网红墙颜色会更加的多元,这就和各地不同人的审美有关。
2.品质联想
不同网红墙的出现和其所在城市的大环境有关,也与其微观小环境脱不开关系。
就拿青岛大学路的网红墙为例。青岛的基调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到处可见德式建筑,包括天主教堂、基督教堂、迎宾馆等。而大学路周边更是是法国梧桐林立,树影婆娑,在游人和行车少的情况下,显得特别幽静,曾经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街道之一。

而大学路网红墙,红墙黄瓦的色调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青岛这个海滨城市的一切美好。
3.文化加持
北京、上海,青岛、长沙...,任何一个网红城市其实都是历经千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各种风貌保护区林立,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星罗密布,各式”潮店“遍地开花。

而这些城市网红墙的出现,其实是对各种文化的一次”转译“,是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理解和致敬。文化的荒漠是产不了”网红的。
归根结底,这种文化现象是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06

结束语


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技术的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加拿大传播政治学家达拉斯・斯麦兹在1977年就曾正式提出:“受众即商品”
网红现象已经是一种经济行为,而眼球经济、粉丝经济,本质上都是”注意力经济“,是将受众的注意力通过种种方式变成购买力的过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良有方”作者:良有方(ID:nomad_lia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