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梦者说》由建筑人文媒体【一言一吾 i-TALK】出品,聚焦先锋建筑师的全新短音视频栏目。探访新锐建筑师最新作品,听他们畅谈设计灵感,叙述建筑理想,诉说捕捉梦想的心路历程。
捕梦者说
Volume 10
古宅修复,在限制中寻找纯度
-点击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即下山文郁堂院落一隅 ©摄影 雷坛坛
编者按:圈外人很容易误解王灏是专做木构和古建筑修复的建筑师,事实上,浸润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他,擅长将传统木构技艺转译成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用古典的材料来做现代的房子。最初王灏选择木材,是因为木材唤起了他的亲情记忆,小时候住的外婆家的木构房子,总能带给他一种温暖安心的感觉。这也让王灏意识到,对于中国人而言,木材除了实用性,更有它特殊的“情感价值”。
本期对话的焦点是王灏的新作,位于安徽呈坎古村的即下山文郁堂。十五年前,藏家郁建民偶得了两座建自明代万历年间的徽式宅院,抱着建造自己归隐之地的心情,请建筑师王灏以木构的专业思维来修复古宅。王灏倾注了六年的时间,将它改造成了一座既清雅隐逸,又温情宜居的民宿。
谈话过程中,王灏反复提及建筑的“纯度”问题,“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渐渐跃出语言的海面,让我们观察到他思考的原点——翻新文郁堂,首先要找到的是它的空间属性,它内在形式的本源。这个本源,要到它所在的呈坎古村里去找。文郁堂并非横空出世,它的灵魂和精神,就藏在呈坎古村的时空缝隙之中。
王灏
Wang Hao
佚人营造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200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2006年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2011年与裘浙锋联合创立事务所“佚人营造”。2013年在上海设计中心举办“自由结构——中国新民居”个展;同年获德国BAUWELT处女作奖。2015年参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2016年参展第15届威尼斯双年展。绍兴罗北桂园新村社区改造项目获得2022年英国AR Public Awards奖。他也是“建造学社”的创始人之一,建造学社是力图重造民居营造的民间工作营,倡导民居研究以及木构设计。
“传统木构改良”是佚人营造的设计工作重点之一,它来自工坊的设计思想——自由结构。建筑师从传统建筑中最核心的情感化结构和象征化结构出发,有机组合重力、材料、风、光、水五种元素,从“无机结构”走向一种“有机结构”,也将一种仪式感置入世俗生活中。
01
呈坎古村,秩序宛如罗马
因为文郁堂项目,王灏在六年时间里反复来到呈坎,与古村老宅深入“对话”,试图从中悟出将现代主义融入传统木构的新方法。
初到呈坎时,王灏惊讶于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落,竟将二三十栋明代住宅保存得那么完好。了解后得知,一方面得益于地理位置的闭塞,战争并未波及此地;另一方面,1980年代古董收藏家安思远发现了呈坎,喜爱明代建筑和家具的他,筹资并求助安徽省文物局在呈坎修缮文物,很好地保护了呈坎珍贵的明代古建。
安徽呈坎古村 ©摄影 雷坛坛
其中尤以宝纶阁与长春社为佼佼者,这两座明代建筑瑰宝一南一北串联起呈坎古村的地理脉络,与其间纵横阡陌的巷弄一同支撑起古老村落的格局。这种秩序非常强大,以至于呈坎的宅院都在外部隐藏了某种线索,或是一座牌坊,或是围墙上的一块砖,都透露着建筑的尺度与等级,显示着建筑应有的立场。王灏发现,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呈坎的格局完全等同于一座城市,它不光跟北京城同构,和罗马城也是同构的,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心灵的映射。
安徽呈坎古村的徽派建筑 ©摄影 雷坛坛
即下山文郁堂建筑外墙 ©摄影 雷坛坛
02
复原村落,寻找纯度与平衡
呈坎的建筑体系如此完整、章法如此简单,以至于后世建筑师不可能以一种强势的姿态介入。望见前人的高度,王灏与团队竟有种无处着手,无可优化的悲观涌上心头,此为“突破之难”;另外,改造村落时建筑师的精英审美和百姓的使用需求难以统一,亦让他体会到个体素质无法拉平的“结社之难”。
安徽呈坎古村 ©摄影 雷坛坛
他心目中完美的空间,应当有很高的纯度和平衡度。因此,在着手修复老建筑前,必须抱有现代人强大的内心,把老宅变成平等的对手,用现代性手法去解决老房子的问题。除了处理好单体建筑,建筑师的功力更体现在村落结构的更新方式上。王灏分享了改造的愿景:首先整个村落都需要有类似品相的建筑加入。其次是要更新村落的动线结构,进村、出村的方式,商业街位置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起一个社会结构,以宝纶阁、文郁堂和常春社为“点”,创造出一个村落的“面”。愿景中的核心是“人”,有人才有不同业态,交织出新的故事,生长出属于当代呈坎的全新生活方式。
即下山文郁堂 ©摄影 雷坛坛
这其实还涉及到社会学层面的问题,王灏感叹:“人与人之间成长背景殊异,建筑师与小商贩彼此都难共情,如何能在这古宅村落中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其实建筑师面对社会是非常天真的,很难处理一个村落里如此复杂的社会关系,这或许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对王灏而言,这也是他修复古宅的终极目标,值得付出时间,持续努力。
03
现代主义,为古宅修复定调
初见文郁堂,王灏觉得它“很像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长屋”,两座小楼对望的格局十分动人。后来发现拆除了周边的一些加建的厢房后,这种“对话关系”就不存在了。只得放弃对楼相望的设计灵感。那么是否可以在保留两座小楼的同时,在周围设计一圈“腰带”?用新木构、清水混凝土来实现一些现代主义的尝试,同时满足厕所、厨房等空间需求,弥补老房子的功能缺失。后来发现一方面场地很局促,通过腰带去实现现代化也很难……
即下山文郁堂 ©摄影 雷坛坛
“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在传统建筑中寻找到现代性。我不能去套用一种模式,安藤的、密斯的、文郁堂的,或是王灏的,没人知道我是谁”,王灏说:“要找到古宅到底‘姓什么’,答案必须出自古宅本身。”在对古宅的反复研究中,他终于发现,“天井”是明代木构古建一个比较重要的特征,在文郁堂里,天井是长条形的,恰好符合明代天井和建筑主体的比例1:3的典型形制。如此,老宅的改造策略便呼之欲出了。建筑师决定让它“姓天井”,以“天井宅”的方式实践一种现代主义的修复逻辑。
即下山文郁堂 ©摄影 雷坛坛
即下山文郁堂平面图 ©佚人营造
即下山文郁堂 ©摄影 雷坛坛
04
空间系统,植物背后的建造逻辑
除了空间改造,王灏团队还为文郁堂打造了定制家具和园林系统。从细枝末节着手,实践他心目中所追求的“高度的统一”。王灏深感地域特质对造园的重要性,山川的气质决定了园林本身的气质,园林与山川要融洽统一,不可错配。比如,苏州园林的草木植被不可直接拿到徽州,太甜了,并不适合徽州兼具南北气质的“柔中带刚”。
即下山文郁堂 ©摄影 雷坛坛
一个建筑师对当地山川要有准确的理解,然后再融入到现代的构图里面。材料取自当地,比如文郁堂中运用了不少石料,都是拆旧留存下的老物件。好材料并无古今之分,老皮相中,也可以有现代的灵魂。
即下山文郁堂重塑了徽派园林的风貌 ©摄影 雷坛坛
对于植物而言,则要尽可能保持与房子同等的时间性。一株新培的樱花树,无法与荫浓四百年的桂树和罗汉松为邻,亦无法与伫立四百年的文郁堂相映。这种失衡,对建筑师而言,也是丧失了整体空间的“纯度”,园林与建筑的地位是等同的。所以王灏费心找来了一百年以上的梅树,尽力完成这种设计的统一感。
即下山文郁堂 ©摄影 雷坛坛
在工艺方面,面对呈坎极擅木构的老匠人,王灏特意挖足了他的潜力,要求他做了四米高的榫卯结构的门,工艺精致到连缝隙都看不到。王灏解释他为什么给老师傅出这样的“难题”:“这样好的匠人,我必须要通过设计来表现出他的非遗技艺的价值。”用来做榫卯门的材料,是从古宅中拆旧的树龄三百年以上的银杏木——人们口中常提到的“顶梁柱”。王灏说:“如此珍贵的材料,唯有用到了最适合的地方,方可准确地建立起一种独有的建造逻辑。“
05
木构复兴,从古典到现代
中国人对木头是有感情的,木构住宅给人带来天然的留恋,带来温暖亲和的感受。木构既满足雅士的精神追求,也满足俗者对于舒适性的期盼。而王灏选择木头这种材料,并非回溯历史,而是以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为基点,向未来而去。
宁波慈城抱珠楼 ©摄影 赵赛
“很多人认为木头是古典主义材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王灏告诉我们:“木头也是一个非常现代的材料。在欧洲,有一套精密的体系去植树造林,保持森林的增长率。包括日本也是如此。”2020年他在上海K11做过一个木构主题的展览,初衷是告诉人们:木构并不属于传统,它也可以玩得很现代。
K11木构复兴展览 ©摄影 朱晓成
但实际上,在很多人的眼中,传统远远优于现代。王灏感叹,古人花了几千年来发展一个结构系统,你仅仅花一百年是远远不够的。而我们如何将这一百年的内容继续完善,如何把传统带到现代?就有很多值得做的事情。譬如阿尔多·罗西那一辈六七十年代的欧洲建筑师都在做这件事。在中国,从吕彦直先生开始的一群建筑师也是如此,肩负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转译者的责任。
宁波慈城抱珠楼 ©摄影 赵赛
K11木构复兴展览 ©摄影 苏圣亮
木构也需要传承和转译,榫卯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房子的“弹簧”,是一套有灵性的系统。王灏在前童润舍项目中运用的“偷梁换柱”的手法,就是开隼后,去更新这套弹簧系统内部的逻辑。木构复兴第一步的任务是“传统技艺的革新”,把结构转译到现代人的结构系统中来,对木材的结构力学进行重置。第二步则是“引入先进的工业化体系”,比如数码机床加工等。当然也需要融合我们自身来自历史的优势,非遗传人的手艺是这个时代最后的福利。
前童润舍 ©摄影 陈颢
小越馆 ©摄影 吴清山
粮仓 ©摄影 苏圣亮
谈及中国建筑的传承与转译,王灏坦言,这并不只是“造好一个房子”这么简单,而要面对复杂的组合关系和空间结构关系。一个村落如何更新与活化,问题在于怎么把历史条件平衡好,把造价、空间形态以及人的意识形态平衡进去,以及把古代遗留的历史之物接纳到现代世界的思想体系中来。建造的思想应当有一个强大的时代特征。
前童文化中心 ©摄影 陈颢
绍兴罗北新村 ©摄影 陈颢
王灏的思考或许代表着这个时代“有责任的建筑师”的共同思考,这一代建筑师不再受困于精英视角,在各种复杂项目的艰难磨砺中,逐渐形成新的价值理念,传承与转译的责任已在肩头。不论是木构还是清水混凝土都试图完成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社会个体与群体的融合……在变迁的环境中,他们终将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一小段历史。
访谈摘录
i-Talk✖️王灏
END.
本文为《一言一吾》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
往期内容回顾
上海天文馆|星辰在望
张永和 | 时间漫游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 | 在建筑的边界之外
摩西·萨夫迪 | 从建筑的另一个维度寻找未来
阿尔瓦罗·西扎 | 我的建筑中没有“我”
马岩松 | “坏孩子”的反成功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言一吾ITALK”(ID:I-TALK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