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邦
北邦,80后。骨灰级创意人,跨界设计师,数字艺术家,AI.DAO(爱智岛)联合发起人,梦镜中国IP发起人。间接性发作的Web3狂热者,曾发布以下已经无法代表我的代表作:《漂流动物园》《每天一张招魂贴》《疫情时代》《元宇宙肖像馆》等。
目前作为AI艺术家的人类助手向人工智能学习艺术创作如何去中心化、多人格分布式的表达。曾出任上市广告公司执行创意总监,斩获戛纳国际创意大奖等国内外艺术与设计类大小奖项百余枚。策划、参与国内外艺设类展览十余次,曾于上海K11、西安美术馆等举办个展。
欢迎来到OF小酒馆,请先和我们的观众打个招呼吧!
北邦,80后。骨灰级创意人,线体主义创导者,AI数字艺术家。AIGC想象力经济创导者、人工智能艺术创作联盟(爱智岛-AI.DAO)联合发起人、爱智岛AI智能学院发起人。
曾任上市广告公司执行创意总监,斩获戛纳国际创意大奖等国内外艺术与设计类大小奖项百余枚。策划、参与国内外艺设类展览十余次,曾于上海K11、西安美术馆等举办个展。
您是如何走上数字艺术这条道路的?
作为上个世纪的教育产物,我是深受其手艺化思维模式影响的。我们都曾是如此,手艺傍身才有安全感,学画画是为了进入设计这样一个好找工作出路明确的行当。所以回想一路从绘画培训班开始,就是一路的急功近利。
2005年我以新锐插画师的名义参加了第一届大声展,那时的陈曼还与张达丹组队,马可还没有无用,还有一众后来牛逼闪闪的大咖们如马良、马岩松、曹斐、官纯、广煜、刘治治、蒋志等等。可以说我是在大声展上开了心智的,那会儿像样的大展很少,特别是这样饱含了很多新思潮新概念新形式的展。可以说一次好的展览足以改变人的一生,突然有了某种使命感和表达欲。
到了06、07时,我在设计行当已有些小成就,设计这点道行就难免有些浅了。温饱思淫欲,很突然地开始意识到艺术和设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设计没有离艺术多远,艺术没那么高尚,设计也没那么低贱。一边做设计一边也可以玩艺术,或者说被艺术玩。在艺术上的一些奢望多少为设计生涯带来了新的生机,设计是最早进入数字化的产业。软件这种抽象又具象的可视化思维过程,其实是我们最早的数字化大脑的显示器,所以后来越来越依赖数字化形式来创作,说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设计这个行业数字化程度极高的影响。
您是AI.DAO(爱智岛)的联合发起人,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爱智岛是中国首个基于Web3社区生态的人工智能创作者联盟。是所有拥抱AI技术赋能,秉持开放、共享、共创、共赢理念的创作者们,自筹自建自治的联盟型兴趣社区。
目前已经有数百余位创作者在此研讨和切磋,并有持续的优秀作品产出,策划和组织了多次基于线上线下的AI数字艺术展。
爱智岛作为一个web3社区型创作联盟,目前正在构建自治区和各种委员会,未来会有统一和稳定的经济体,发行有属于爱智岛的数藏IP项目,有自己的庆典和节日,有创作大赛及一些社区福利。与aboutCG学习平台共同组建AI智能学院,目前一期正在开课中。爱智岛鼓励和倡导一种开放、透明、高效学习和进化的AI文化,所以除了AI赋能我们有共创的新型模式,也有更多复合人才登岛参与共建,发起并组织一些商业项目,将AI创作引入不同领域的工作流等实验性项目等,实现整个联盟社区的多元创作生态。
欢迎加入爱智岛(AI艺术创作联盟)
https://imdodo.com/s/166317?inv=IJ8X
您在国内外参加过许多展览,在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可以和大家分享的吗?
2012年我三十岁,为自己拍了个叫《三十而立》的小片子,然后自己策划和执行了《漂流动物园》巡展,花了2个多月时间巡了五个城市。到今年正好又是十年,我已是四十不惑身。不过困惑依然无处不在,人们的悲喜仍不相通,人间更显吵闹。
回首去看,十年前的这次巡展依然是一种新鲜而性感的模样,活像是所有人一直在说的那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时的我还有一股草莽气,存有某种野性。速写这个男装品牌其实我之前没怎么注意过,之所以能为此赞助是因为当时管理品牌的是我认识的朋友,很匆忙地促成了这次很口头的合作。说起来我后来再也没有这么写意的合作方式了,喝杯咖啡的时间听我一个大概的想法,问我大概预算是多少,然后说他们可能会需要在展览上以一个什么程度的露出,然后就敲定了。不像现在如果要搞定这样一件事儿那得见不少部门的人,且不得提交几个ppt方案、签合作、保密、补充等一堆的协议。
接下来的事儿更显得有些儿戏,当时就是在微博上发个帖子,问那个地方的盆友愿意收留这些漂流的动物们,结果就真的有人响应。现在的叫法那就都是那种响当当的文艺打卡地标了,有正经的私人画廊、网红书店、艺术园区甚至有市级美术馆。我打了两个木箱子,贴上标签,就我和媳妇两人各自拉着一个行李箱就出发了。一路上遇到很多问题,很多有意思的人,每一站都是通过微博招募自愿者,每一站都是提前一周到达,展差不多一周时间,布展、开幕、闭幕然后一顿散伙饭各奔东西,我们就打包去下一站。两个多月很像一场梦。
后来也办过不少更像样的个展,比如像上海K11 Chi美术馆开幕展这样的大场子,但始终无法让我感到自适,我总觉得与这个所谓的当代艺术界有些格格不入。可能就是因为我骨子里有的那种野性吧,那种把自己拾掇得光鲜亮丽的艺术展反而让我有种自惭形秽的不适感。我觉得自己一直是那种不入流的艺术家,说不好是个什么路子,有种野蛮生长的劲头。艺术家这个头衔和艺术展这个名头一样有些刺目的不太真实,我很怀念那些年经历的不正经但却很奇妙的事儿。
AI作画技术日渐成熟,人们对此的态度褒贬不一,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AIGC是一个日益成熟中的产业。它的产业性注定了会成为吸金的主体,国内外大厂纷纷入局,AIGC更是成了投资客们的座上宾。这样的体质已能说明问题,就是AI的产能优势和迭代优势必将成为元宇宙时代数字化建设的高阶法宝,大厂们提前布局无非是为了占据有利位置建构元宇宙这个终极形态的地基。AI的技术迭代和人才迭代是同步共进的,我认为目前大量创作者的涌入只是一个开局,很快会有大部分人在原地打转,只是参与了一个热闹的开幕式吧。真正能进赛道开跑的才能算是选手,而这个比例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低。我从今年4月到现在也就是大半年时间的经历里,就已经有三拨人进出了。很多人来了又走了。
这几日A站大佬集体封号事件余波不断,有越演越烈之势。我看得有些哭笑不得,还是那句话,不会因为一些人的高兴或不高兴时代就会倒退回去。这是不可逆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包括一些自媒体号在煽风点火,以谣传谣。一些不明就里的人瞎传谣把一堆PS的图当成AI因为大佬们封号后反AI抵制图读取为A站新趋势,而导致大量AI生成的图带有反AI标识。这个在原理就是不可能的,AI怎么可能是实时读取A站数据来生成画面的呢,那样就真的成拼凑。AI的训练模型的原理是把海量图片数据消化后重构一个抽象化的审美数据模型,SD这样一个大模型下载下来只有几个G,而且是可以离线断网的情况下生成的。自媒体时代太多人是靠消费或刺激各种矛盾升级来吸睛的,这种现象实在无法苟同,但我们都没有办法改变这种形态。因为这就是市场价值体系的规律演化出来的形态,一切都是利益价值在驱动。AIGC这个产业也是如此。
NFT艺术收藏品问世以来争议性不断,您是如何看待这些正面/负面的评价的呢?
相较于NFT艺术,其实我更愿意谈web3。
幸好现在我们谈NFT就应该就着web3这个互联网时代背景来展开。NFT是对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的重新定位,加上web3这个全新的互联网形态,开启了一个可以与我们现实世界对接价值的全新资产体系。这个资产体系将与我们数字身份绑定,实现我们在不同的多元宇宙里穿梭时数字资产和数字身份及数据隐私等一体化确权于“我”这个个体。对“我”的定义也将彻底颠覆,我们会应有越来越多的数字身份,这些身份也会随着我们参与元宇宙的建设和消费甚至投资等行为而更有价值。
这样一个即将到来的未来,就是从一个NFT艺术这个契机才进入大众视野的。现在的政策和元宇宙、web3等基建尚未完备,所以还是处于一个前置未启动状态。时间会割裂人群的代际效应,00后、10后这一代人从音乐付费和知识付费这个反应来看就是一种明显的迭代现象。所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喜不喜欢,这个世界就在按这样的节奏稳步迈入下一个时代。此刻的正面或负面评价,对NFT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只要它有价值,是下一个正在张开的经济体和产业链的风口,那它就是必然要发生的。和我们的正负评价无关。
对想要从事新媒体艺术行业的同学们有什么建议或者鼓励的话吗?
艺术是低效的,甚至是无用的。未来对审美创新的需求是巨大的,而像目前我们注重的各种技术技巧类的课程和训练在不久的将来都是被会被AI一一替代的,我们应该回到价值的源头去建立更具想象力的创造思维的训练,全新审美体系的构建,去思考和培养人的意义世界的构建能力。简单来说也就是我们需要从练手艺的时代进入炼脑力的时代,我把它叫做双脑智能时代,手艺部分我们可以通过AIGC来完成,而真正的驱动来自对这个世界全新的想象力。我们的大脑既需要有类似念咒的方式来驱动AI去完成执行部分,还要求大脑去想象尚未出现过的新世界。所以越是年轻一代的创作者越有优势,因为你们不会受到过去几十年现实世界驱动模式下的各种规律和限制导致的下意识局限性,也就是我们过去引以为傲的执行经验。如何利用好这个优势,是个开放题,相信你们会比我这个中年人回答得更切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OF COURSE想当然”(ID:ofcourse_cn)。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