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伟大的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

印度最伟大的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

"
     
立足于土地之上
     
运用诗意和哲学
     


     
2018年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巴克里希纳·多西于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当地时间2023年1月24日逝世,他一生致力于为人们创造有生命的建筑
     
     
他通过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使建筑与功能对话,也使建筑与环境对话他不断追寻内在的哲学化思考,使建筑作品与人类精神世界相关联
     
     
多西的建筑体现了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形式、空间和结构的浑然一体;,能打动人的灵魂,体现社会关怀;,不仅在形式中展示,还体现在其建筑和自然的和谐之中。
     

01
CEPT大学建筑学院
 
建于1966—1968年的艾哈迈达巴德建筑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是多西职业生涯中的一个代表性项目。建筑本身是一个更大校区计划的第一步,项目被命名为环境规划和技术中心。
他为学校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引入了艺术和应用科学领域的新课程,建筑教育也更注重乡土建筑的传统。
学院多学科交叉,办学思想开放,因此多西将设计主旨定为建立“一个几乎没有门的开放空间。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四面八方进入这座建筑。
多西还认为,建筑学院应该是一个思想交流不会受到限制的地方,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地在任何地方教和学。

因此,他通过各种台阶和连接平台来激活空间。在建筑北面经过一个狭窄的入口,空间延伸到一个类似老城广场的区域。
空间和结构方面,建筑采用的是一个由平行砖墙、混凝土梁和楼板构成的简单结构,未来可扩展,且易于维护。

在外观上显露出裸露的红砖墙和质朴的混凝土框架,北侧天窗和南向风洞的设计,融入了不少的印度元素。
建筑学院内包含多种用途的工作室和教学空间,室内布置灵活多变:通风的绘图室有两层通高,讨论小组或教室则是一层高。
设计去掉了多余的装饰,仅朴素地呈现建筑的骨架,以控制项目成本、确保建筑易于维护。
多西倾向于把公共教育机构看成是小城市,对于他而言,建筑、城市和景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他结合本地的气候条件,采用了开放式布局。
底层架空的半敞的主体,连接北部坡起的绿地和南部下沉式的活动场地,使得建筑在当地炎热的气候下促成空气的。

因此,多西模糊了空间内与外的边界,创造了一个流动着的变化空间,使内与外的空间自由过渡,也使建筑与自然形成一种微妙的联系。
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将建筑学院类比成一个功能性的工厂建筑,形式与空间结构相辅相成。


02

阿冉亚住宅

多西基于“基地与服务”这种概念,在80年代为北方邦的印多尔新城“Aranya”进行规划,创造性的为在印度解决大多数贫困阶层的住房问题。
多西认为,印度建筑师不仅要懂得形式美学、材料、构造等,他还应该对社会学、经济学和生态学等有深入的了解;

他应该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必须同时理解现代主义的理想和多元、复杂、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封闭的印度社会的现实。
建筑不仅是居住机器,它还是生活方式的延伸。满足人们生活对建筑的需求至关重要。

多西把设计当成生活的元素,把建筑设计当成营造互帮互助的邻里社区的一种方式,希望以此达到精妙的空间组织与体验。
在住宅单体的设计中,他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使用的灵活性。

前廊后院的单元格局来自印度传统的住宅模式。入口和朝街的阳台处理避免了行人及邻居的视线干扰。
户外楼梯这一“社会”的选择,在丰富住宅立面和街道景观的同时,也是多西融入生活的体现。
在Aranya新城中,除了广大的低收入阶层住户外,还引入了中产阶级的商人和其他人员。这种混合的社区提供新城自助的商业活动,以及多样化的用地模式和住屋类型。
这种贫富混居的居住模式,一方面体现一种健康的社会机制,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经济上的可行性。多西的功绩在于帮助占印度3/4人口以上的印度大众不止可以拥有自己的住房,还可以享受宜人的环境。
这是一个印度之梦,Aranya新城规划也荣获1996年度阿卡·汗奖。

03
桑珈工作室
桑珈被定义为多西本身的极致演绎,是他建筑理念的完整集合体,涵盖了他以往项目的多重因素,包括复杂的室内和结构设计、不明确的边缘界限、拱顶和露台。
主入口引导访客走下几步台阶,继而进入一个拱顶建筑,让访客自行选择爬楼梯登上三层,还是通过多西办公室的小走廊进入主制图室。

吊顶空间的抬高,体现了多西是如何通过连接多重通高来压缩空间,并在两者之间收放自如的。

主制图室的拱顶下方采用了特殊结构的混凝土,能够将自然光分散至空间各处。从建筑入口可以看到大厅尽头有一条通道,这里人们能够重拾原有的方向感。

桑珈工作室的部分区域被安排为下沉式的空间,且用黏土材料确保隔热性。半圆形的拱顶使得雨水可以从顶部顺利滑落,排放到中心的水池之中,不仅起到了降温效果,而且可以将天然的雨水再利用。

发光的碎瓷片组成的屋面用以反射阳光、减少热能的吸收。双层外墙面不仅形成良好的通风,还提供了适当的储存空间。

拱顶雨水的集收和排散通过滴水和排水渠引入庭院中的水池,同时也起到了给建筑降温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建筑对环境的尊重。

桑珈展现了多西对连接自然与个人的渴望。整个建筑夸张地放大了自然元素——山峦起伏般的造型、洞穴式空间表达、梯田般的露台、妙趣横生的流水设计以及多种反光立面,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04
结语

正如多西自己所说:即使我师从名师,我仍然是在自身之外受到教育,这是我为什么力图成为土地的儿子,回到祖国,去尝试像蛇一样蜕皮,一次又一次地再生。

在其漫长的建筑生涯中,多西完成了逾百项规划和设计项目,在不断再生、吐故纳新的创作历程中,他把西方思想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以其独特的“新印度建筑”表现着复杂多元的印度社会。
资料来源:
1.https://arquitecturaviva.com/works/social-housing-aranya
2.https://www.archdaily.cn/cn/890288
3.https://www.sosbrutalism.org/cms/16530732
4.2018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多西的6个必看作品 – 有方 (archiposition.com)

编辑  夏嘉骥
责编  柯思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