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霍费尔(1878 年 - 柏林,1955 年)德国画家。童年时期在孤儿院长大,后离开孤儿院考入家乡美术学院。为了支付培训费用,他一边学习一边在书店工作。在学院,他是汉斯·托马 (Hans Thoma) 的学生,后者的风景画和阿诺德·勃克林 (Arnold Böcklin) 的作品对他产生了早期影响。
完成学业后,他开始了一系列旅行,首先是前往罗马,并于 1905 年至 1908 年一直待在那里;在那里,他在雕塑家赫尔曼·哈勒 (Hermann Haller) 的工作室里立足。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受到汉斯·冯·马雷斯 (Hans von Marées) 绘画的影响,这导致了由大型裸体人物组成的画布,经过深思熟虑的构图,融入了朦胧的风景中,具有微妙的色彩细微差别。1908 年至 1913 年间,他在巴黎逗留的同时还两次前往印度(1909 年和 1911 年)。他的特色人物形象的灵感来自这些旅行,而对塞尚作品的研究则使他的构图观念更加坚实。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被捕并被关押在集中营中。战后,他移居瑞士,1919 年离开瑞士前往柏林;1920 年至 1923 年,他在绘画艺术学院任教,同年他被任命为普鲁士学院院士。他属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他的战争经历:画布上布满了面具、骷髅和奇异的生物,并用朴素的调色板进行了处理。
随着 1933 年德国纳粹主义的崛起 ,卡尔·霍费尔被列入“堕落”艺术家名单,并于次年被学院开除。他的三百多幅画被从私人收藏中撤回,其中一些在“堕落艺术”(Entarstete kunst)展上展出,该展旨在嘲讽前卫艺术,与官方艺术截然对立。在盟军轰炸期间,他的工作室和属于这一时期的大部分作品被摧毁。1938年获得卡内基研究所(匹兹堡)一等奖后,二战结束后, Hofer 搬到了柏林,1945 年他接管了美术学院的方向。他将他在学校方向的活动与他的画报作品结合起来,在画报作品中他反映了他在两次比赛中的经历。
卡尔·霍费尔的作品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苦涩和悲观情绪。面对他最伤人的画布,如狂欢节场景,居住着鬼魂并用朴素的调色板处理,他的人物系列在他的作品中有力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这些不参与特有的表现主义强度,而是以尊重的主体性对待人物;通过使用清晰的设计并将它们插入到模糊和有限的空间中,强调不真实的感觉,从而在其中寻求怀旧和忧郁的效果。
卡尔·霍费尔是一位逃离德国表现主义运动的艺术家,尽管他确实与新艺术家协会 (Neue Künstlervereinigung) 有联系,该协会由Wassily Kandinsky和 Alexéi von Jawlensky 等人于 1909 年创立,他甚至在当年 12 月在慕尼黑 Moderne Galerie Tannhäuser 举办的首次展览中展示了作品。尽管如此,他倾向于更古典的形象意味着他的广泛创作,包括图形作品和素描以及绘画,从德国表现主义趋势中脱颖而出,并且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仍然与德国绘画场景隔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盛鑫煜艺术”(ID:sxy13573270562)。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