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展与分化的艺术话语权

全国美展与分化的艺术话语权

来源   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报》第162期 美术新闻




   

本期话题

全国美展: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获奖作品


□ 颜培大 /本期策划

【编者按】 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又将迎来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全国美展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至今已举办十二届,一直受到美术界和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复评工作即将结束,今年的各奖项究竟花落谁家备受期待。
从1949年第一届展览算起,70 年来,全国美展涌现了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徐匡、阿鸽的《主人》,王迎春、杨力舟的《太行铁壁》,邢庆仁的《玫瑰色回忆》等众多影响广泛、为人称道的精品力作,一批优秀的美术家脱颖而出,对中国美术事业的持续繁荣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回望历届获奖作品,也并非都被一致好评,比如,有作品因描绘细节有误而引起争议,有作品对“美”与“丑”的把握不当而成为谈论的焦点。毋庸置疑,好作品必然能反映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反映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那么,除此之外好的获奖作品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什么样的作品才有资格问鼎金奖?因此,本期时评特以“全国美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获奖作品”为主题,邀请美术界学者展开讨论


原标题:分化的艺术话语权

郭赟 


时代浪潮的冲击使得艺术话语权不可避免地从集中走向了分化,具体说来,是社会的变迁、经济的狂飙以及艺术本身的多元化走向分化了话语权。全国美展曾经在艺术界具有不可撼动的权威,但时至今日,艺术家具备了多重选择的机会,当然,放弃全国美展的原因也并非仅仅是因为机会的增加。艺术媒体也从往日唯核心期刊马首是瞻的局面变为多向发展,艺术理论研究分为旗帜鲜明的“朝野”两大阵营。艺术展览和收藏从政府主导走向民间资本运作,甚至艺术教育也未必再以美院体系作为核心选择方向。

艺术史中话语权从集中走向分化的案例其实并不鲜见,19世纪前半叶的法兰西学院掌控着文艺界的绝对话语权,学院力量主导的“巴黎沙龙”则牢牢掌控着每一位艺术家的命运,入选沙龙展或者在沙龙展上受到关注即意味着成功。但德拉克洛瓦、库尔贝、马奈及其继任者打破了这种话语权高度集中的局面,以法兰西学院为主导的“巴黎沙龙”展的没落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及印象派的兴起早已昭示了未来艺术体系的结构方式。但不同的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让马奈及其《草地上的午餐》而声名鹊起的“落选者沙龙”,其实依然是由官方主导的展览,其背后并非是学院派势力的妥协或者观念的转变,也不仅仅是迫于前印象派艺术变革的燎原之势,其深层原因其实包含了法国大革命以来资产阶级与新兴中产阶级之间的政治博弈。当然,技术的进步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艺术家观察世界的方式,但决定性因素依然在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变迁。正如文人画的衰落与海派的兴起与封建社会的没落及资本主义的萌芽存在着诸多必然的关系一般。

中国社会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社会不可避免走向变迁,以往的全国美展也在发生着变化。新思潮的进入以及市场经济的繁荣最终导致艺术体系分化为体制内、外的双线并行。体制内分化为美协、画院、研究院、美院、核心期刊、美术馆、全国美展等机构和活动,体制外则是画廊、美术馆、策展人、批评家、收藏家、基金会、双年展、博览会、自媒体等合谋局面。“星星美展”“85美术新潮”“89现代艺术展”以及“93威尼斯双年展”等当代艺术进程印证了这种变化轨迹。
知史可鉴未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断向前发展。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与库尔贝的《画室》均未曾出现在沙龙展上,更遑论获奖,但这些作品却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说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对沙龙展而言无疑是莫大的讽刺。或许,这也是中国艺术界以及全国美展,在艺术话语权分化的现状下需要思考并面对的问题。

文中作品:青海画院副院长张元吉作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美术观察”(ID:pyyjb123)。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