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改造家
云南丙中洛民宿
中国的多少乡村,由“秘境”变“坦途”,最后却被现代化的步伐渐渐湮没,这似乎是一件没法阻挡的事。如今的丙中洛就是在这样一个逐渐被湮没的过程里,左顾右盼却又手足无措。
我们在那里做了一个空间,
想让一点点“光”
照进这一往无前、正在变革的时代里。
前 期
2004年,田壮壮导演拍摄的诗一般的纪录片《德拉姆》中,第一个镜头就是丙中洛乡的远景,云雾中的丙中洛如世外仙境般进入到大众视野。正如田壮壮所言:“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就像高原的山脉一样,不卑不亢,充满了传奇般的色彩,与自然和谐地并存。我们这些从外边来的人,只能仰视、欣赏、赞美他们。这里能给你一种力量,一份祥和及发自内心的喜悦,他们并不会因为你的赞美而改变自己。”
在这样一处雄奇、神秘、美丽到令人失语的地方世代生活着怒族、傈僳族、藏族以及独龙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多民族的栖息也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非常自由的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藏传佛教等共存共生,居住在这个被称为“人神共居之地”的每个人各有他们自己的神明,用不同的语言讲诉着他们自己原始而纯粹的信仰。
民宿不仅仅是途中的短栖,
它更像是路上的家。
“丁大妈的家”是丙中洛的第一家民宿,伴着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一批批背包客走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丙中洛与丁大妈偶遇结识。
2022年当我们第一次探寻现场的时候,82岁高龄的丁大妈,依旧淳朴与热情,但家里的房屋以及院落已经斑驳老旧,丙中洛多雨的气候导致的漏水和潮湿、墙壁倾斜等一系列问题使这个曾经迎来送往无数旅人的“家”无法再为他们遮风避雨。
△改造前
建筑景观
在前期考察中,我们发现丁大妈家原生场域地势高差明显,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契机,将建筑组团错层处理,与庭院景观高差自然协调。
出于各功能区域连通性的需求,我们考虑在场地内设置多种动线,并消隐生硬的挡墙与传统的连廊,采取开放的形式与自然互拥,创造出更为丰富的迂回行动路线。
建筑是与自然产生多维度联系的共合体。建筑外墙与景观挡土墙以及屋面的材料均就地取材,以表达对大山的敬畏。
大自然给予丙中洛独特的矿质馈赠,山石切面如刀削一般平整,运用山石砌筑成面,其独特的肌理也具有强烈的在地性和饱满的视觉张力,如原地生长出来的空间,消除现代建筑与自然的距离感。
我们在主楼大堂加建了一个三角形的坡屋顶结构,不仅化解了主入口与内部建筑体块的高差关系,且顶端玻璃幕墙与大跨度钢结构的工艺系统,为引进自然光线创造了对话与互动。
大堂与「歇」
主楼大堂加建三角形的坡屋顶结构后,我们在内部构建了一个圆形藻井,通往天空方向的藻井。
圆形,在藏族文化中是仪式的象征,在藏族先民那里,“圆”是神圣的,是由对太阳的敬仰源发而来,也具有巨大的力量。当每日太阳升起,阳光透过云层、穿过井藻射入一束白色的光柱,并随着日照的推移切换角度,场域的基调与精神也随之产生。
主楼一层的多功能休憩空间,我们为其取名为「歇」,希望跋涉至此的人们都能经历灵魂平静的过渡。内退的灰空间不仅作为人行次动线,靠近水池的躺椅也尽数渲染着闲适生活的界面,偏安一隅, 便能让我们感受到无限的空灵与宁静。
室内部分,我们保留了一整面原始建筑的毛石墙,粗犷的质感与充满野趣的家具、饰品相互承接。从当地村民家里回收的带有强烈民族质感的布料被制成艺术装置,重塑的感观形象制造令人沉浸的氛围,影响是悄无声息的。
民宿「宿息」
丁大妈家的「宿息」民宿是全部建筑组中唯一一座新的建筑,原为一处杂乱的台地,我们因地制宜借助建筑的分台高度与主楼进行搭建,满足与大堂联通性的功能需求。
因背靠山脉,宿息的所有房间都能看到嘎哇嘎普雪山,雪山随着每一天雾气丰富变化的流动中产生各种自由的动态视觉画面,框入空间让人变得更加地期待。
△1F
当二层坡屋顶的建筑结构被转换为另一种更为艺术的表达时,光与影的对比,极富几何力量感的序列递进,外衍的张力在不同维度中变得具象。
△2F
青旅「且则」
基于经济性的考量,我们保留了艺术民宿「宿息」与青年旅馆「且则」两种住宿需求。相别于宿息独立私密的居住空间,「且则」为希望短暂停留的年轻人保留了更为开放、交互的新生代暂住地。
共享的阅读休息空间将每一个居住单元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单元内部窗与墙体的关系处理,最大限度的将天空和远山之景框入室内,使内外不同的观景感官叠加。公共浴室引入自然光,让人体验更为纯粹的野趣。
餐 厅
餐饮空间是最能体现在地民俗文化的元素之一,也是承载味觉之外的记忆刻画。餐厅大块面采用在藏族人心中代表土地的暖黄色,粗粒的墙面肌理让一切以最原始真实的民族形态呈现,闲坐于此,视线不自觉地延伸至远山,满眼苍翠,沉浸其中。
丁达尔堂
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进入丙中洛远远就能看到白色的重丁教堂伫立在村子的中央,丁大妈的家就在重丁教堂的旁边。信奉天主教的丁大妈,掌管着教堂的大门钥匙,她时常在教堂中吟唱藏语的圣诗。
在西方早期文明中,人们称透过云层间隙射出的光束为耶稣光,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丁达尔效应。因此,我们在改造的伊始就想为丁大妈建立一个关于光的精神场域——丁达尔堂,以光代表神的位置。
丁达尔堂没有对于传统宗教的刻意追求,只是将光的可能性引进来,光束透过彩色玻璃映射在墙面,空间仿佛成为光的容器。只此所营造的氛围感知与精神在空间中被无限放大,也让人更加观照到内心。当丁大妈坐在丁达尔堂的长椅上再次唱起藏语的圣诗,建筑与人的交互所迸发出的能量,是洞穿心灵的力量。
火 塘
时间与记忆
以前,每当旅人到访,丁大妈都会邀请大家围坐在在火塘边,喝着酥油茶和自酿的苞谷咕嘟酒,谈天说地,酩酊入睡,常常一觉醒来,卧睡在火塘边的衣服上都积了一层烟灰。改造后的火塘依旧沿用原始的建筑结构,打开了窗户让阳光更多进来。梁架上烟火的气息也为之保留,仿佛还存留着昨日的欢笑,让空间回归“家”的初衷,成为日常与记忆的载体。
火塘门前是一片露天开敞的区域,入暮时分,太阳隐于大山的身后,所有光辉逐渐收敛,一团篝火在场地的中央被燃起,火焰带来的温度使人与人的交往在这片充满原始野趣的场域产生。
结 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和来到乡村,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思考和探究什么是可持续的乡村复兴。从曾经的农家乐到民宿再到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归的家园,有一句话开始被大家不断提出:“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乡村。”
“如果美丽有颜色,你已经看到了。”
这是在丙中洛随处可见的一句宣传语。
但此刻我们想说,如果光可以被看见,
相信你也已经看到了。
项目名称 | 梦想改造家-看见光的房子
地理位置 | 中国云南丙中洛
面积 | 2700平方米
项目类型 | 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软装设计/视觉设计
设计方 | 無设建筑
主创设计 | 顾忆
设计团队 | 苏美娜、高峰、欧书琴、舒克
摄影 | 無设建筑
*图文由 無设建筑 授权发布
标题、排版由「最佳设计」编辑
DRAWINGS
技术图纸
Technical Drawings
DESIGNERS
主创设计
Designers Introduction
顾 忆
無设建筑创始人 / 极省主义倡导者
代表作品:隐溪·上海外滩店、南京龙吟山房、丽江/上海喜捨茶书房、隐溪茶馆·上海恒隆店、深圳有间茶室、上海隐溪·茶之堂、隐溪茶馆·建国西路店、隐溪幸福里,上海朵云书院、上海优在集、武夷山陶然有山度假酒店、微风茶室、厢、无厢....
無设建筑事务所2016年成立于上海,由建筑师顾忆旅非十余年归国后创办。無设提倡「克制、极省的设计理念」,认为最好的设计是有温度的,不是让人膜拜,而是让人触摸的。设计范围主要涉及公共空间、城市艺术文化空间、艺术人文餐厅、茶空间、精品度假酒店及民宿等。
作为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無设一直致力于创造简单而温暖的空间,追求极简而有品质的质感,在生活美学、商业空间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口碑,为大众带来一系列可以安身安心的作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最佳设计BEST DESIGN”(ID:BESTDESIGNCHINA)。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