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成花鸟画艺术赏读
蔓生千年的野草野花还在
熟悉的水鸟还在,
不远处的鹊山、依然静卧
在赵孟頫的秋色里
写生 ©1 2
《鱼藻图》是恩成早些年的作品。和古人的立意不同,恩成画的是一个生态世界。构图也颇有新意,画幅的上方有三只鸭子,两只凫游觅食,另一只曲颈水下,捉住一条掉队的小鱼。但鱼群好像对湖塘里的物竞天择习以为常了,仍旧不急不慢地在水草间嬉戏。画幅的下方,另外两只鸭子显然已经心满意足,它们依偎在坡岸上,四周的隙地里生满了菖蒲、水芹、红蓼、薄荷等各种闲花野卉。太阳的余晖洒照在池塘里,留下一天里最后的光影。青蛙在荷叶下架起蛙鼓,虾兵蟹将们抖擞着游出深水,闲花野卉也舒展开晒蔫了的枝叶……夜宴即将开始,远远地,都能听到画面上传出的声响。
在这里,世界是原本美好的样子,花自开,水自流,日月盈仄,四时荣枯。一方荷塘,就是一个自在圆足的世界。
这幅画,是在熟绢上以没骨画法创作,这也是李恩成喜欢的画法。熟绢薄如蝉翼,温润柔软,他以写入画,以简劲的线条表现出物象的灵动之姿,晕染时通过墨彩洇化,使物象更加生动传神,呈现出如笼薄纱、似沐雨露、明丽淡雅、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多么鲜活的画境!笔墨的情致,从文人式的抒情中喷薄而出。而色彩的渲染,更是融入山野的质朴气象,让人感觉画面是亲切的,仿佛抬抬脚就可以走进去。
想起夏天里到南山,
躺在老家山顶上,
被野草簇拥,
看天上云卷云舒
写生 ©5 6
一个画家,特别是中国画家,有了家乡,就有了出发地和落脚点,也就有了无穷无尽的题材。不管走出多远,他的内心永远是踏实而丰盈的。
以美为善,观物比德,是中国艺术的一个传统。李恩成无疑深谙此道,他的花鸟世界,不只是用来摹写花鸟虫鱼的动态之美,而是再现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呈现内在的生命感动,建立一个彼摄相因、相互激荡的审美境界。
就比如看《思危》这样的画面,我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样拟人化的表达,源于李恩成用心的观察和细致的写生,更源于他物我观照的情绪交流。
醉舞于旷野之上的画家李恩成,与青山相看不厌,与野草耳鬓厮磨。自然而然地,绿色成为他画面的主色调。
看恩成的画,直入视野的是浓浓的绿。感觉他是把人生的所有情绪都倾倒在笔墨里,调和成一种浓得化不开的绿调子,清新、郁勃、隽永、恣肆……那些绿色的线条,笔随意走,含道飞舞;那种绿意盎然的画境,虚实相映,空灵澄澈。
写生 ©7 8
壬寅冬月,微雨后,从恩成的微信朋友圈里,我看到了他刚刚完成的《滴翠》,于是驱车赶到山东画院,一进他的画室,一派翠绿直入视线。
整幅画,以小写意和没骨法画出。与看惯了的没骨花卉不同,恩成笔下绿色的线条柔若无骨,却内涵着曲铁瘦金的力道,草叶和枝条如剑似戟,直插向无言的苍穹。
恩成画画,重视形和色彩,但在我看来,他的形,他的色,是为了内在的神。他用物象外在的形色,强调内在人格的风标。一幅画,有了由内而外的神韵,就有了摇曳的光,晶莹的露,缥缈的孤鸿影。
写生 ©9 10
|
李恩成丨Li Encheng |
|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七零后水墨”(ID:qilinghoushuimo)。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