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摄影群组里和影友聊天,经常遇到一种尴尬。有时候聊历史民俗的话题,本来挺开心,突然跑出个影友说“我们是摄影群,别说和摄影无关的”。要是聊文化思想,他又会跑出来说“我们是摄影群,别说和摄影无关的”。甚至聊聊文学、电影、文艺复兴啥的,他也能第三次补上“我们是摄影群,别说和摄影无关的”。
不止个别群友,群主也会找麻烦啊!我这些年因为讨论人文思想文学艺术,可是被踢出去很多次。
这样的影友,你说他爱摄影吗?我想是真的爱。如果他就是喜好操作机械、享受技术圆熟,我确实对他毫无帮助。但如果他的目标和我的读者一样,是拍出打动人心有艺术感染力的好照片,那就尴尬了——因为,他把摄影看“扁”了。
在他眼里,人文精神“无关摄影”、文化历史“无关摄影”、社会问题“无关摄影”、甚至已经属于艺术范畴的兄弟艺术也“无关摄影”——上帝呀,那摄影还剩下什么了?
那就真的只剩下“玩照相机”了。
那么,单靠“玩好照相机”就能拍出来好照片吗?绝对不可能!我们分析优秀作品,会发现每件作品都有一个鲜明的,“摄影之外”的亮点:
先看一件画面特别不好懂的:
曼雷的《安格尔的小提琴》,去年卖出1240万美元,成为史上最贵照片,可很多人看不懂。作者曼雷在艺术史上是“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试图把现实、本能、潜意识和梦境相结合,曼雷就是营造了一个超越客观现实的场景。画面中的内容很复杂,一方面,法国画家安格尔是曼雷的偶像,照片的构图参考了安格尔的作品,安格尔本人确实酷爱小提琴,曼雷又刻意在照片中加上了音符,可以视为致敬偶像。另一方面,图中女子是曼雷的情人KIKI,曼雷将她放进偶像的画作,也可以视为示爱情人。曼雷有独特的摄影技法,视觉效果确实很棒,但作者取材于西方美学思想的传承,又大胆给与突破,赋予摄影创作全新的可能性,才是作品魅力之所在。
安格尔的《浴女》,不难看出曼雷照片的借鉴。如果对西方美术思潮演进不了解,别说设计《安格尔的小提琴》这样的作品,我估计看都看不明白。
再看一件画面特别好懂的:
古尔斯基的《99美分》,也是史上收藏价最高的10张照片之一。场面是美国的廉价超市(类似于我们的两元店),一眼就能看明白。画面中铺天盖地的货架令人窒息,显得人无比渺小,暗喻物质对人性的扼杀。物质突然丰富的时代,会形成扭曲的消费主义价值观,用我们的话就是引导人“一切向钱看”。对社会思想的关心,对扭曲价值观的警惕和反思,保护人本心的责任感,造就了《99美分》的成功。
离开收藏市场,我们看一件传媒作品:
好莱坞女星黛米·摩尔孕照,摄影师是安妮·莱博维茨。此前各类孕妇形象都突出“母亲”的一面,仿佛孕妇是个带来孩子的工具人,自己怎么样不重要。安妮·莱博维茨站在妇女的立场上反其道而行,突出孕妇“女性”一面,黛米直视镜头展示自信,裸体则毫不回避她的性感。作品挑战和打破大众固有的成见,遂成经典。这件作品打动读者的,不是影像本身,而是影像背后尊重妇女和人性的强大精神力量。
不光说国外的,咱们再说点国内的,从大家都熟悉的案例开始:
《磨盘小学》,解海龙《希望工程》系列中的一组。这组作品相当尖锐的揭示了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特别直接针对“教育”这个国人极度重视的问题,以及“孩子”这个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强烈反响,堪称20世纪最具知名度的中国摄影作品。这件作品打动读者的,不是影像本身,而是影像背后的社会发展痛点。
再看一件还不算名家的作品:
苗玺《依靠》。我说人家不算名家,其实这也是全国影展入选作品。2017年3月,作者苗玺在丹东的医院里,照顾年近90高龄的老父亲,让父亲依靠在自己的背上。他护理了10个月,陪父亲走完了最后的人生路也拍下了许多和家人在一起的亲情照片。
这件作品视觉上不突出,入选国展的时候很多影友并不理解。他的亮点在哪里呢?一是源自生活,真情实感;二是中国人重视孝道,故事切合了主流价值;第三则是一个很棒的视觉符号,父子俩搭成了一座山形,我们总说父爱如山,现在却是儿子像山一样撑起了父亲。个中滋味,令人难以释怀。你看,真情实感和契合传统价值,总是有办法打动读者。
你看,刚才我们谈到了美学传承、时代思潮、人性尊重、社会痛点、传统价值以及生活细节。这些不是光、不是影、不是线条、不是色彩、不是如何使用照相机,甚至不是必须用影像去表现。在很多影友眼里,这些都是“和摄影无关”的内容。但恰恰是这些“和摄影无关”的内容,成就了一张张好照片。简而言之:
作品中对生活、社会、自然和人的感知和理解,是摄影作品的核心亮点。而用好照相机是帮助摄影人表述这样的感知和理解的工具,是创作的手段。把直抒胸臆的创作简化为“用好相机”,就像把一个活泼泼的人简化为“206块骨头和一百来斤肉”,这,是不是有点荒唐?
这时候,就要提起老法师特别喜欢神化的一个人,安塞尔亚当斯。他说过一句话: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安老师这句话说得真好,可惜没有几个人听。
这句话,我们共勉吧!
作者:许华飞,摄影理论工作者、影像评论人、图片编辑,参与众多国内一线摄影活动,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摄影之友》等媒体发表摄影文章多篇,2016年起连续担任中国文联《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摄影部分撰稿人。著有摄影文集《飞说不可:最通俗的摄影导航》。翻译摄影专著《30秒摄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依然大飞哥”(ID:feigetanying)。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