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条不露脸运球视频火爆抖音。
但让它出圈的不是运球,而是一个定位——万柳书院。
这个几千万一套的北京富人小区迅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从卡塔尔王子到“万柳少爷”,网友靠着对有钱人的想象打造了一个个网红,但大家对富人的印象也不是一向如此。
对“少爷”的媚富从哪里来?
万柳少爷的爆红属实是有些让人没想到。
视频内容本身很普通,但因为一个北京学区房定位和背景里糊的不知道怎么看出来的“齐白石真迹”上了热搜。
号主被鉴定为富家子弟,账号涨粉百万。
评论里不乏自称“老奴”甚至向“少爷”手写情书、连用四字成语告白的人。
靠着一个定位,网友完成了对这位“少爷”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想象。
万柳少爷的发言、互动被认为是谈吐文雅、得体,资料里的顶尖学校是有钱家教好还努力上进。
写信的人跟他素未谋面就觉得他帅气、温柔、善良。
原视频火了之后,有网红找到了其他在万柳书院的“少爷”“小姐”拍摄视频。
同样涨粉迅速,一场直播7分钟就收到了20多万礼物。
网上起哄玩梗称奴才的人,大部分还是以00后为主,而他们对富人的印象和想象大部分来自影视剧。
从霸总到富二代,有钱本来就是相当热门的人设,但不同时期的富人人设还不太一样。
10 年前后,伴随着偶像剧的崛起,有钱人的形象相当浮夸。
《公主小妹》里的超级富豪皇甫雄住在城堡里,要随身携带GPS定位器才不会迷路。
饭桌有二三十米长,扯着嗓子说话才能听见,吃饭时还有小提琴家现场配乐。
F4 里最有钱的道明寺,每天都要开着跑车上学。
甚至只要他高兴,巴黎铁塔都能买。
这一时期,这些有钱人的财富来自于家业继承。
他们是经过几代沉淀的贵公子、贵小姐,生活精致、品味高级,形象气质也是上乘。
金燕西,豪门贵公子,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在20年代每月就有300块的零花钱。
除了读书,没有任何不顺心。
但也正因为自小家境优渥,没有经历过苦难,所以对钱也肆意挥霍。
他们不在乎钱,他们在乎感情。
有钱人训诫吃不饱饭的人民最重要的是感情,难免显得吃太饱了。
早些年观众可能还会感动于这些有钱人的痴情,但越往后就越显得“何不食肉糜”。
因此,之后的有钱人更加全知全能。
双商在线,自信爆棚,古道热肠,有钱有人有能力,像个超级英雄。
最典型的就是顾里。
家底雄厚,住在外滩的江景房,身上盖着的是爱马仕毛毯,衣帽间长到能举办50米短跑比赛。
闺蜜的任何烦恼,她三言两语就能解决。
朋友没钱租房子,就让她们住进自己的静安区别墅。
朋友跟对象吵架心情不好,立刻招呼她们开party,还附赠新年礼物。
观众第一次见到这么豪横霸气的富家女,不仅不矫情还非常有魅力。
于是,我们开始批量生产顾里型有钱人。
但金钱毕竟是一种虚拟的东西,必须要寻找金钱的替代物。
商品、职业、能力、品味……光有钱,早已是富人的鄙视链底层。
安迪是华尔街精英,唐晶是高级咨询师,苏明玉是销售总监,顾清俞是投行金领……
安迪帮关雎尔通过试用期,顺利入职全球500强。
唐晶利用职务优势让凌玲失业,请收费不菲的离婚律师帮罗子君打官司。
动辄整一条几万块的鱼,还必须得配白葡萄酒。
但是,精英们的生活毕竟太过遥远,于是这两年更流行的是人均有钱的“隐形富人”。
他们是大城市的中产家庭,人均企业中高层,满眼都是北上广深。
比如《小欢喜》,中产打底。
这边爸爸是区长,那边妈妈手握北京五套房。
最普通的一家,月支出也有4万。
虽然方圆的父母有着自己的焦虑,但北京户口,有房有车,仅凭这三点,就已经令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望尘莫及。
《小舍得》宋佳的房子240㎡,市值1200万,25万的车和老公一人一辆,拎9万的包戴6万的表。
蒋欣嫁了个富二代,但自己本身也是商场经理,有房有车有户口,为一个培训班名额出动多方力量,每学期几万块的培训费用不带眨眼的。
夫妻俩最大的生活困局,除了鸡娃焦虑,就是如何应对父母每月砸钱的“过度好意”。
虽然他们的确有自己的焦虑,但这种焦虑也带有阶级限定的属性,普通人甚至够不到,看上去总有一种空中楼阁的荒诞感
我们曾经很“仇富”?
可20年前,我们在荧幕中看到的却不是这样。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千禧年前后荧幕上的富人形象,那就是土大款。
最典型的就是冯氏喜剧。
冯小刚的电影为我们呈现了千人一面的脸谱化富人形象。
肥胖、臃肿、没文化。
©SABLO MIKAWA
《没完没了》里,老板阮大伟第一次出场时的形象就是如此。
剃着寸头、拿着手机、左手戴着硕大的宝石戒指、打电话时不停地说着“OKOKOK”。
而他在香山静翠湖撅着屁股和韩东打电话的画面就更可笑。
夸张性的大屁股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中心。
《非诚勿扰》也是这样,富有但是愚蠢。
金子成为了土、俗的标志。
手戴金表,却穿着睡袍,在一个墙壁镶满金砖的餐厅和秦奋见面谈合作。
除了形象不佳之外,这一时期的富人大多都存在道德缺陷。
首先,从致富手段看,他们的财富往往来路不正。
《我叫刘跃进》里,房地产老板严格发家致富就靠两个字——行贿。
《有话好好说》里,夜总会老板刘德龙的发家史也上不了台面——
出卖青春,傍上澳洲一个60多岁的富婆,从而获得巨额家产,麻雀变凤凰。
《疯狂的石头》虽然没有交代冯海的财富来源,但下属的威胁却道破了天机:“你做的事我都晓得,坐八辈子牢都够了。”
冯董事长的钱显然来路不明。
其次,从致富之后的行径看,这些富人往往为富不仁。
在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下,人性的阴暗面被无限放大。
《蜗居》里,市长秘书宋思明看起来文质彬彬,实际上没少干坏事。
贪污受贿,勾搭房地产商,已婚还包养年轻小女孩。
还有《黑洞》里的聂明宇。
人前是热心企业家,省十大杰出青年改革者,人后却开赌场,进行权钱交易。
仗着自己爹是副市长,大肆收买海关人员,做走私生意,牟取暴利。
《北京人在纽约》里,当上老板后的王起明也变了。
不认可商业规则、讨厌资本家的他也传播起了 996 福报论。
到了最后,北京的哥们来投奔他,他却像当初姨妈对他们那样,把他接到了地下室,像垃圾一样扔掉了他。
这一时期的有钱人很少被塑造为绝对好人,而是行走在黑白之间,亦正亦邪。
从仇富到媚富,心理到底多复杂?
富人阶层本身是复杂的,但为什么对富人的形象塑造却如此千篇一律?
这与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变化分不开。
©SilllDa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虽然整个社会仍处于贫困状态,但贫富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状态持续了近 40 年,直到改革开放,对财富的渴望才全面爆发,富人阶级才正式形成。
也就是说,在中国社会,从绝对平均主义、大锅饭到贫富差距拉大,仅仅只有 30 年。
30 年里,原先被践踏的地主、资本家忽然有了极大的话语权,普通人对这种转变是难以适应的。
©Keith Haring
富人阶层的存在给平民带来了极大的生存压力,这种压力逐渐转变成对富人阶层普遍的仇视情绪,并最终幻化成荧幕上的富人想象。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那一时期,荧幕上的富人往往多行不义必自毙。
《疯狂的石头》中,冯海最后被自己雇来的香港大盗一刀毙命;《疯狂的赛车》中,法拉利最后撞死在隧道里;《我叫刘跃进》中,严格死于自己的结盟者制造的车祸。
更有意思的是,你会发现这些富人很多都没有孩子。
《苹果》里的林东夫妇有一方不育;《疯狂的赛车》中的法拉利夫妇也没有孩子;《我叫刘跃进》中的严格夫妇也是同床异梦,没有孩子。
孩子在影视作品中通常是天真的象征,有孩子的地方就有童真,就有天伦之乐,富人没有孩子的背后无疑隐含了某种诅咒。
除了社会心理外,这也是一种是商业策略。
影视作品无法摆脱商业利益的羁绊,理性分析与人性探索不是投资人的兴趣。为了迎合不同层次的观众群,它要愤世嫉俗,但要浅尝辄止;为了满足商业化娱乐的需求,它就极力对富人采取为富不仁的处理。
©Rea Kolarova
善恶对立,引发悲悯,这是对社会问题最简单的处理方式。但也正是这种简单化处理,深层的问题被遮蔽,批判的意义也就此消解。
然而,当影视剧成为仇怨情绪的宣泄载体后,它对富人形象及生活的展现又对观众带来了心理暗示。
©Rea Kolarova
影像会产生一种感召力量,由于这种感召主要通过视觉,因此感性的接受就先于理性的思考。
所以,尽管不堪的一面被呈现了出来,但富人的形象以及奢华的生活方式却以影像的形式直接打动了观众。
这就很自然地暗示观众,这些是应该努力去获得的东西。
©Keith Haring
尤其是在当前的消费语境中,现实中无法获得的物质财富变得更有吸引力。
所以,尽管人们会对“成功人士”报以愤怒,但在心底深处却依然对他们有羡慕和期盼。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影视剧虽然人均有钱,但再难看到顾里那种顶级贵妇,并且都有着自己的压力。
因为现在着力塑造的是“中产阶级”,或者说是“知识新阶级”。
既拥有相对的财富勾起观众的期盼,又不至于过分奢侈引发观众的愤怒。
同时由于影视剧 80% 的受众是 15-35 岁的年轻人,这种中上的生活方式能够形塑消费主体的欲望。
虽然具有一定的“虚幻性”,但也能激励他们向更高的“阶层”努力。
所以如今的影视剧,普通人集体消失,整个大环境充斥着拜金和慕强。
©Yves Decamps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也被放在了全球化财富权力的逻辑之上。
它没有被作为中国性的城市,也没有属于个体的表达,充满了一种“赝品气氛”。
它们不是城市,而是时尚。
关于“万柳少爷”,小印想说,玩梗归玩梗,热闹归热闹。玩笑热闹散去,回归生活亦是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希望那些停留在富人世界幻想里童鞋们,都能建构起着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
作者:疏风
责编:丛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印客美学”(ID:ink20160101)。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