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之道,重在舍其形似、舍其表象,而求其本质、求其本源。在华夏大地,人们所信奉的天地人和不仅包含了庄子的思想精华,还顺承了老子的思想宗旨,绵延数千年,得以在中国的文化思潮中经久不衰。
取“道”之本意,本期艺术现场将为大家分享由国家画院主办的“天地人和——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中部分艺术家的作品。由于无法亲临现场,本次观展记录的作品均来自中国国家画院官网。
天地人和
每一幅传世佳作总有立序时代的伟大抱负,它们用线条与色彩回应着历史的回响和未来的先声。“道”是一个范畴,作为名词可视为本质规律,成为动词时,又代表了途径、门径之意,是为众妙之门。
科学技术为中国画带来了空前的发展前景,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也因此发生了转变。作品的创作过程、叙事角度以及技术融合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开创了中国画新的美学形态。与此同时,这样的趋势也减少了观者对艺术作品的陌生感,缩短了创作主体和接收主体之间的距离感。
此次展览共甄选出23位艺术家的书画、篆刻、雕塑共130余件作品。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大众看到了当今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学术态度,也明晰了其传承经典、勇于创新的创作理念和精神追求。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表示,“有意味的形式”构成了中国人的空间观、审美观。文化与艺术的嬗变虽从未停止过,但合儒道、一天人、究本源、说人事的人文理念却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中。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年轻受众群体中的关注度不断飙升,这让艺术家意识到只有提升中国画的有效传播,才能将其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董雷
山水语言之难,除却笔墨,便是结体。为更好地进行艺术呈现,我试图在画面中营造出一种音乐般的韵律节奏。
——董雷
董雷,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一级美术师。
董雷
董雷的山水结构,偏简约,不作鸿飞兽骇之状,而求结体中正,简约为上。在章法上,多沿袭传统的三段式。布白在这里扮演着贯通全图气韵的角色,画面的空渺苍茫即倚于此。他用笔力避秀峭,有深厚生辣之特点。其线如屈铁含金,皴法或如刮铁,勾擦皴染中,山岩质感凹凸有致。在晕染上,董雷惜墨如金,仅在焦墨短皴上略加渲染,即形成前景嘉木繁荫,山石古厚,中间烟云连绵,远处山色滉漾的空间效果。
常欣
我一直在寻求艺术最真实的感受。多年前去过的黄土地、翻过的山坡坡、住过的土窑洞,离现实生活的我越来越远,但这仅仅是时间的长度,而并非心灵的疏离。
——常欣
中国的意境理论及其哲学的根基是中国古代的宇宙生命理论,其结构是象、气、道的升华而融合的动态审美。在中国画中,“意境”是绘画的灵魂,是“景”与“情”的结合,画“景”即是画“情”。中国艺术中的山水画,不单是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对照写实,更是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相合。
谢赫《古画品录》提到的“气韵生动”就是一种内在“意境”的表现,其中的“气”乃是东方宇宙生命理论中的本质,是创作的本源。中国画的画家,其创作目标之一便是在物态美、物情美、物理美之间能够进行自由的“畅神”。
常欣,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家、美术馆副馆长、一级美术师。
常欣的山水画作品充盈着扑面而来的淳朴气息,让人感受到北方山水特有的沉厚与朴拙。常欣从博大辽阔的北方山水中体会到气宇宏敞、浑厚质朴的审美境界,为表现这一审美感受,她一直以笔墨的突破为核心,追求表达主体心性的意象造型与语言的抽象之美。
常欣
在经历艰苦的探索之后,常欣在焦墨用笔和线皴合一的方式中寻找到创新之玄机:以焦墨线条为画之骨干,在浓淡相融、虚实相间、刚柔相济的表现中充分发挥笔墨的韧性,在用笔的疾徐偏正、深雄秀峭中,创造出隽秀苍茫的意象之美。
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造型语言、鲜明的表现形式、原质的精神意味,积淀着中华文明璀璨的文化资源,使得一代代创作者将之作为毕生的情致与求索。“天地人和——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我们下期再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眼缘艺志”作者:魨大王(ID:yanyuanyizhi)。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