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 | 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一期工程

中标 | 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一期工程

 喜 讯 

近日,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勘察项目招标,2022年6月,孟建民院士带领深总院建筑创作院及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团队,以“生态共生的知识岛屿,多元聚合的创新链条”的设计理念,成功中标。



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位于滨海湾新区威远岛,占地约2100亩 (毛用地)。滨海湾新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东岸和西岸交汇处,连接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大空港和前海自贸区,毗邻香港、澳门,是突出港澳协同、加强对接广深、强化市域联动的重要区域。


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基地现状湿地水系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规划方案总建筑面积74974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649749平方米,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一期总建筑面积169325平方米,其中地上149325平方米,地下一层,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


一期建筑主要分为:领域研究用房、公共教学用房、行政办公、宿舍食堂、教师周转住房和体育场。

01 生态共生的大学

△ 项目鸟瞰效果图 
方案以“生态共生的知识岛屿,多元聚合的创新链条”为设计理念,对场地生态予以充分考虑,对生态敏感度更高的水岸环境充分预留。方案尝试对场地现状圩田、村落、工厂等条件进行梳理,区分开发适宜等级。

△ 项目鸟瞰效果图 

△ 生态岛屿生成



沿狮子洋出口设置红树林生态保育带,沿道路预留30米生态缓冲区、30-50米范围设置鸟类栖息区、50-80米范围设置防惊扰区共三级的⽣态廊道,以降低对生态的干扰。


建立临⼭联蓄系统,通过建立汇水路径输送⼭体径流,保证湿地水源供给,在减轻对地⾯冲蚀的同时可初步净化水质,使自然环境与校园空间相互渗透。在离山体最近处构建一条生物通廊,使野生动物可在山海间迁徙。


在原发电厂的化水车间位置采取生态保育措施,利用生态降解手段,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最后将上述生态措施的叠加,形成8块宜建设岛屿,将校园功能在岛屿上展开。
02 高效集约的大学


△ 项目半鸟瞰效果图 
校园建筑高密度叠加,规划疏密结合,在充分预留的同时保证校园功能组织的高效。
方案将大学主要功能分为“学习研究,师生生活,运动休闲,教师居住”四类场景,按照使用需求和可达性,进行模块化组合。



△ 学习研究组团



△ 师生生活组团
在学习研究场景中,⾼度集聚了领域研究、基础教学、创新创业等模块,其中基础教学作为底层,领域⽤房架空其上,各功能体块不超过五层,保证内部联通的高效性。在各功能间植⼊创新激发元件,将交流空间与竖向交通结合,为⽇常偶发性交流创造可能性。
三期产学研用房结合电厂改造置于山谷之间,在提升研修环境的同时,便于单独对外交流。
03 极具场地特色的大学
校园保留原有船厂发电厂的工业遗迹,结合生态湿地场景,形成有场地记忆的校园空间。
△ 项目日景透视效果图


04 可以生长的大学
校园建筑采用模块形式,在学校有扩容需求时可模块生长。



△ 项目鸟瞰效果图
05 面向海洋的大学
校园公共空间面向大海展开,容纳多重校园活力场景。



△ 项目半鸟瞰效果图

△ 项目透视效果图

△ 项目夜景鸟瞰效果图

△ 项目黄昏鸟瞰效果图



△ 项目清晨效果图
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一期工程

· 项目名称: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一期工程
· 项目地点: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威远岛
· 项目类型:教育建筑
· 方案设计:建筑创作院
· 设计时间:2022年04月至今
· 用地面积:2,100亩
· 规划建筑面积:749749平方米
· 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69325平方米
· 业主单位:东莞市城建工程管理局+东莞市大学筹建办公室
· 主创建筑师:孟建民 杨旭
· 设计团队:王敏龙 郭思远 张原浩 章骁 范思琦 周俣博 吴心怡 刘尔东 王宇浩然 叶林放
· 商务团队:沈招燕 雷璇 郑璇丽 张露
· 合作团队: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来源 / 深总院院士团队
- 建设美好人居,引领城乡未来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总院”(ID:SZ_SADI)。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