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之头条:你对自己住的格子间还满意吗?

未之头条:你对自己住的格子间还满意吗?


如今我们刚好生活在社会极速发展的时代,拥有一个长期居住房屋似乎变成了一个困难的事情。而我们发现,当我们住进城市化的高楼以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开始变的相对稀薄,走亲情串门似乎已经开始变的奢侈,最近甚至在室内设计领域中开始流行起去客厅化风潮;经常出差的人群可能会有所感受,如果并没有告诉我们去往什么地方,我们会发现到的每一处似乎都差不多--差不多的颜色,差不多的形状。


当前居住环境

01

    


  

你对你现在的居住地还满意吗?

中国发展迅猛,快速的城市化让我们逐渐住进了借鉴了西方设计的、人口容量更高、空间利用率更好的“格子间”里。但,似乎缺少了一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

马岩松认为现代城市对权力和资本的崇拜,导致了城市对利益最大化和功利主义的追逐,让整个城市有着一种“帝国”气质。城市中的建筑就像是居住的机器,没有灵魂。同时,大量借鉴西方的建筑模式让建筑与自身的自然环境没法结合起来,建筑不是存在于真空中,而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的。

长期使用这样借鉴过来的建筑形式组成的居住环境。好像无形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和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这真的适合我们中华文明的环境和文化吗?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从西方借鉴来的建筑模式确实很好地契合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迅速发展的的阶段。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认为组织性和团结性是至关重要的,老一辈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而现在很大一部分居住者甚至连邻居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分不清。所以现在出现“去客厅化”的室内设计趋势,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这种趋势更盛。这种趋势到底是好是坏,人们依然争议不断。

  

  

  

   

那么还会有更适合
我们中华文明的建筑
与居住环境吗?
02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苏轼先生留下来的诗句。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就是尊重自然,喜爱自然的,现代钢筋城市却让我们逐渐远离自然,即使城市中有绿化,其绿化许多也显得呆板或是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

中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山水城市”构想。针对当时中国城市刚刚出现的大规模的水泥方盒子建筑,他提出要以中国的山水精神为基础建立一种新的城市模式,让“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只是可惜这一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城市设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和发展。

我们发现中国现在的建筑与居住环境,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一定不是错误的,那么建筑适合当地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似乎十分重要,尤其在中国符合社会环境的建筑是十分值得的思考的。

现在,在各国都有着设计师为建筑设计的改变做着努力,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新思路。

  


   



各国设计师正在

做出的解决方案

03

    


 

位于拉各斯的建筑师 Tosin Oshinowo 最近被任命为将于 2023 年开幕的第二届沙迦建筑三年展的策展人

Tosin Oshinowo
Oshinowo 在英国接受教育,她认为西长久以来照搬的西方建筑体系的做法并不适合当地,并希望能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探索出属于西非自身的建筑特色。基于对本土约鲁巴文化深深地尊重,她正在运用所学到的东西,发扬西非背景下的历史、知识和传统。

UNDP Ngarannam, a building project for a community displaced by Boko Haram.(Image credit: courtesy UNDP and Tosin Oshinowo)


“毕竟,建筑并不存在于真空中,我相信相关领域需要更多与环境相关的建筑,这些建筑从当地汲取灵感,同时与当地的环境和气候和谐共处。”

  
  
   
三年展是什么?

沙迦建筑三年展是全球南方的第一个主要建筑平台,旨在激发中东、北非和东非以及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在建筑和城市化方面的独特对话。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首届沙迦建筑三年展
   
“三年展是一场充满爱的劳动和发现新思维的机会。它将为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全球南方的空间、实践和设计。”
  
  
  
  

由马岩松提出的
山水城市概念

现代城市当中缺少一种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因为现代城市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西方的概念。在西方概念中,建筑与自然是分开讨论的,“楼”是“楼”,“绿地”是“绿地”,两者不会结合到一起去。

西方概念固然有好处,但是这样的建筑是否真的适应东方的居住环境,又是否真的能够匹配国人骨子里的中式审美。
Bauhaus Building
马岩松在“山水城市”中追求一种与现实不同的时空,希望能以此构建自然与建筑之间的联系,他称之为“在自然中寻找一种精神性。”
马岩松的团队希望把自然与建筑相结合,在追求形式和空间的同时,也在追求空间中的一种精神性。“山水城市”模式,将现代城市与中国传统山水意境相结合,将城市建筑赋予人文精神。强化了现代建筑与传统山水意境的意境传达,使其精神内涵得到丰富与传承,促进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北京朝阳公园

“我不追求绿化率,我追求的是植物带给我们的一种精神性。”
  
  


设计为人类未来

居住场景提供无限可能

04

    


 

  

面对当代城市纷繁复杂的现代技术、现代产业和现代社会文化特征,如何为未来人类的居住生活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还需要漫长的征途和艰辛的探索。
更多的自然光线,更好的空气质量,更低的资源损耗,更合理的空间安排,更人性的社区环境······设计一直在探索,为人类未来的居住场景提供无限可能。




编辑:孙宇隆 凌柏成 钱泽锋

排版:余 也

主编:飞 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之”(ID:wizke2015)。大作社经授权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作社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